|
朱元璋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又為自己的后代設定了豐厚的待遇,讓他們可以安然地生活,最后的結局,卻是子孫幾乎被屠戮殆盡。 從明末的上百萬人到清初的子嗣凋零,這些皇子皇孫們到底遭遇了什么? 他們的姓氏讓他們過了幾百年的好日子,卻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每當改朝換代之時,除了普通百姓,前朝皇室子弟也會遭殃,但是像朱氏皇族這樣的,還是少數(sh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考慮得太周到了。 這些人從10歲起,就可以從朝廷領取高額的俸祿,遠遠超過辛苦取得功名的官員。說來也好笑,朱元璋最恨貪官污吏,將官員的俸祿定得極低,卻在對待后代時毫不吝嗇。除了俸祿,還規(guī)定了他們住宅、成婚時的所能夠得到的種種福利,就連死后也會給他們家人一筆喪葬費。 既然沒有錢財上的憂慮,這些皇室子孫們自然就開始了自己的“開枝散葉”之路,有一名王爺,據(jù)記載一生中有94名子女,而這些人又接著結婚生子,讓這支只會消耗民脂民膏的隊伍不斷壯大。 受盡剝削的百姓將怒火燃到了這些朱氏皇族身上。 農(nóng)業(yè)社會生產(chǎn)率低下,有這么多需要供養(yǎng)、不事生產(chǎn)的皇親貴族,就意味著有無數(shù)平民百姓受盡剝削,長此以往,百姓們對這些人自然滿懷仇恨,加上國家大量的財政力量被用來供他們吃喝,根本無力去平定叛亂。 終于,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nóng)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并將屠刀伸向了這些曾經(jīng)對自己敲骨吸髓的皇親們。 據(jù)史書記載,當時的起義軍,新到了一個地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殺戮皇族,無論他們是順從還是抵抗,迎接他們的都是滿門被殺。 之所以有如此遭遇,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皇族大多家資豐厚,起義軍想要掠奪他們的財富來充當自己的軍餉,一方面也是因為民怨太深,百姓必要殺他們而后快,這也算是他們自己種下的苦果。 為了鞏固統(tǒng)治,清王朝又對這些皇子皇孫進行了一番清洗。 在入關之后,為了削弱反抗力量,不少朱氏皇族死在滿清刀下。后來,又有很多人借著朱元璋后代的名號發(fā)動叛亂,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例,作為崇禎三子的朱慈煥,在明朝滅亡后隱姓埋名,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生活在民間,一有什么風聲就趕緊逃離。 好不容易活到了75歲,卻在一次酒后不小心吐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秘密一旦說出口就不再是秘密,這件事流傳出來后,一個和尚抓住機會,借了他的旗號起兵。雖然朱慈煥并沒有野心想要造反,而一個年已古稀的老人,也根本沒有什么威脅,但是對多疑的君王來說,只有死人是最保險的。不久,他就被下旨凌遲處死。 這些事挑動了清朝統(tǒng)治者敏感的神經(jīng),讓他們對這些前朝皇族更加忌憚,于是,那些殘留的朱氏子孫們又迎來了一次屠殺。 當然,為了撫慰人心,顯示自己的仁慈,有些宗室被清朝皇帝賜予了爵位,甚至被收入了八旗當中。但一輩子都處于監(jiān)視之下,相信他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與之前根本無法相比。 眾多血淋淋的例子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真理:王朝相當于一棵大樹,這些宗室則好像樹上的葉子,完全依附大樹而生,不斷從樹干吸收著營養(yǎng)。而當這棵大樹倒下之時,樹葉自然也就隨之凋零。 參考資料: 《明史》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