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和朱棣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拿來做一下對比,因為兩者之間是有一些相似之處的,比如說他們的父親李淵和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再比如說兩人都不是皇位的正統(tǒng)繼承人,但都通過兵變奪得了皇位,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說起來都是化被動為主動才采取的兵變。但是,李世民是從李淵手中接過的皇位,而朱棣是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接過的皇位,基于此,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李世民敢向李淵舉起反叛的大旗,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舉起反叛的大旗。實際上只要對這兩段歷史稍微熟悉一些,就知道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李世民發(fā)動政變的目標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他并不是直接對準的李淵。李世民之所以走到了非發(fā)動兵變不可的地步,實際上李淵是要負很大責(zé)任的。當然部分的也是由大唐開國的特殊境況所決定的。唐朝建立是在618年,但是真正平定天下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這條路上,李淵是掌舵者,負責(zé)內(nèi)政和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而李世民則是打天下的領(lǐng)頭羊,正是李世民帶領(lǐng)唐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zhàn)役的勝利,各地的割據(jù)勢力一點點土崩瓦解。 因此,李世民在唐初的身份不僅僅是秦王和皇帝,還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和最主要的軍事將領(lǐng)。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更是成為太原元謀功臣,是僅有的三位恕二死的功臣之一。換種說法,雖然李淵的才能在歷史上被低估了,也被李世民刻意的弱化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大唐的江山一大部分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也正因為如此,李淵給了李世民特權(quán),即封為天策上將,設(shè)天策府,置署官。無意也好,有意也罷,總之,李淵為太子李建成弄了個大麻煩,讓李建成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而李世民也確實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所以后面就是這親兄弟仨(李元吉站李建成)明爭暗斗,但是僅就京城來說,李世民的勢力是遠不及李建成的,更何況到后面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還設(shè)計讓李世民身邊的能臣猛將紛紛被調(diào)離秦王府。李世民曾想過回到洛陽,但是被二李阻止,最終在李淵都要就“太白見秦分”而問罪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背水一戰(zhàn)。所以就有了后來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鋌而走險,并且獲勝了,誅殺了二李,后來又怕夜長夢多,逼著李淵交出了皇位。 我們再看朱棣,其境況則和李世民有很大不同。明朝建國是在1368年,然后很快就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而這個時候的朱棣還不到十歲,即便是太子朱標,朱元璋的嫡長子也不到十五歲。大明江山完全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和他的那些兒子們沒有關(guān)系??梢哉f,他的兒子們都是成長在和平年代,戰(zhàn)亂已經(jīng)基本結(jié)束,他們長大后更是被朱元璋充分信任。 嫡長子做太子是毫無爭議的,下面的兒子也不可能會想到去奪權(quán),畢竟朱元璋一手打下了大明江山,他的兒子們是沒有本事敢質(zhì)疑朱元璋的,也不可能去質(zhì)疑。而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也是非常嚴格的。 朱元璋為了讓大明王朝傳之無窮,遂大封藩王,讓兒子們坐鎮(zhèn)各地,共同保衛(wèi)大明江山。1370年,十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十年后,朱棣出藩燕京,也正是在這個地方,年輕的朱棣開始建功立業(yè),在北方逐漸有了影響力。只要大明的皇帝是一個強悍的主,這些藩王就會成為江山的守衛(wèi)者,但是一旦遇到不那么強勢的而且著急忙慌要削藩的皇帝,這些藩王必然會成為不安定因子,而大明朝的實際情況正是如此。 太子朱標死在了朱元璋前面,這是朱元璋沒有料想到的,但是也是不可能改變的,朱標的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被封為太子。年紀輕輕的朱允炆如何和自己的叔叔們斗,這是個大問題,而朱元璋似乎也已經(jīng)預(yù)料到會有一些麻煩,于是他在去世之前下令死后不準藩王們回京奔喪。 結(jié)果朱元璋去世后,朱棣還是試圖回京奔喪,不過卻在半路上被朱允炆的人打發(fā)了回去,不得不回到北方。朱允炆非常忌憚自己的這些叔叔,尤其是朱棣。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就已經(jīng)成為諸藩王之長,因為朱元璋的前三子相繼去世,留下來的兒子中,最大的就是這個嫡四子朱棣。他是朱允炆最為忌憚的人。藩王們擁兵自重,號令一方,聽從朱元璋的調(diào)遣,也會對太子朱標服氣,但是朱允炆自認沒有資本壓制這些叔叔們。 所以他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削藩,等削藩迂回到朱棣身上的時候,朱棣不干了,他要清君側(cè)(即誅殺攛掇朱允炆削藩的大臣),于是靖難開始了。朱允炆怎么可能會是朱棣的對手?最終朱棣取得了兵變的勝利,而朱允炆則從此下落不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