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極瞬態(tài)脈沖天線(ANITA)第三個神秘的高能信號,它的來源是一個謎,一直到現(xiàn)在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它的發(fā)射源,科學家試圖對其進行解釋,甚至包括涉及奇異物理的可能性。 關于南極瞬態(tài)脈沖天線(ANITA)這是一個漂浮在距離地表35千米高空的神奇天線,它被設計用來探測宇宙中的高能中微子,其原理是這些高能中微子與南極冰原的交互作用后發(fā)出的無線電脈沖信號的阿斯卡萊恩效應,它由32個無線電天線陣列組成一個圓柱形,高約5米,半徑約為3米,工作時由一個氦氣球帶向高空! 
 每次任務為期一個月,會隨著極地環(huán)流隨風飄蕩(非系留),一般在兩次任務間時隔兩年,最新的是ANITA-III(之前有兩期ANITA-I、ANITA-II),它已經升級成48個號角天線,它第一次于2014年12月17日被釋放到平流層中! 為什么要尋找超高能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粒子,它幾乎不和任何物質發(fā)生作用而直接穿透,它不帶電,質量極低,不參與強相互作用力,它僅僅參與若相互作用力和引力,而若相互作用力距離極小,粒子又很輕,所以檢測它是個難題! 核反應堆和太陽上的核聚變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中微子產生,包括我們身體的每平方厘米,每秒都有超過650億個中微子穿透!因為中微子不與任何物質發(fā)生相互作用,因此通過觀測中微子可以獲知遙遠的宇宙曾經發(fā)生過的事件,這不像從宇宙另一端發(fā)射的光子,有大量的宇宙塵埃會將它吸收,使得只有大量光子發(fā)射時才能被人類的望遠鏡收集到! 而中微子的觀測則大大拓寬了人類的視野,根據(jù)光子和中微子脫耦的時間,我們能極限觀測到宇宙為:光子的理論觀測時間是宇宙大爆炸后38萬年,因為到此時光子才從一團等離子漿糊中脫耦,當然就是現(xiàn)在的微波背景輻射。 而中微子脫耦則是在大爆炸發(fā)生后1秒,也就是說人類可能觀測到大爆炸產生那剎那的中微子,天文學家將窺探到宇宙誕生的那第二聲啼哭(第一聲啼哭的探測技術需要引力波),即使如此這個誘惑對于天文學家來說,那是無比巨大的! ANITA截獲的信號到底來自哪里?南極還有一座檢測中微子的著名設施,那就是冰立方,它位于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的中微子觀測站,這個觀測站的數(shù)千個探測器位于南極冰層下,范圍超過一立方公里,利用帶有光電倍增管的球型數(shù)位光學模組(DOM),以及數(shù)據(jù)擷取面板檢測中微子,ANITA其實和冰立方配合一起檢測中微子!2018年7月12日,冰立方首次確認宇宙中高能中微子的來源! 一篇在今年2月6日發(fā)表在arXiv.org預印版論文中顯示,ANITA在前兩個飛行周期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超高能中微子的候選者,而在第三次搜尋時,發(fā)現(xiàn)了第三次超高能中微子事件,前兩次怪異的輻射角度可能是與IceCube和ANITA對各向同性宇宙產生的中微子通量的限制有關。 
 但對于第三次搜索中,發(fā)現(xiàn)的奇怪事件甚至連高能中微子來自哪個方向都不知道,就像是突然出現(xiàn)在那里,所以ANITA對此無法解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亞歷克斯·皮祖托(Alex Pizzuto)認為,在排除了ANITA的系統(tǒng)誤差后,唯一的解釋就得修改標準物理模型。 所以在這個奇特信號的背后,具有一切可能,也許我們就此發(fā)現(xiàn)了一種超級文明的通信方式,似乎這正解釋了SETI計劃從60年前就開始搜索外星人信號卻毫無建樹的原因,因為他們不用那種傻乎乎的方式通信!這真和外星人信號有關嗎?估計到現(xiàn)在為止還只有天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