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總是喜歡把古人的話奉為金科玉律,我們古代的很多名言就是這么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并且至今還有人深信不疑,其實,古代的很多名言傳到現(xiàn)代,都或多或少被斷章取義,曲解了本來的意思。 比如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以德報怨”,很多人就以為這話的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要對別人更好,以此來感化別人。這其實是后人理解錯了,因為都忽視了下一句,其實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就是,你對對你不好的人更好,那又拿什么來報答對你好的人呢?所以了解后大家是不就明白了,以后不要用這句話勸人向善了,孔子的意思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別人怎么對你,你就怎么對別人。
現(xiàn)在我們也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意思就是,一個人看著可憐,過得很不如意,其實大多都是自己咎由自取,背后有讓人可恨的地方,不值得可憐,這句話說透了人性,其實這句話還有個下句,也很現(xiàn)實,那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魯迅評價自己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就說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過得很悲慘,吃不起飯,也沒收入來源,別人還總是拿他取樂,也不給他留尊嚴,但是你看他干了什么,總是偷人家的書,還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最后他偷到了舉人的家里,被人打斷腿,最后一絲尊嚴也沒了,你說他可憐嗎?可憐是可憐,但也是可恨的,自己不要強,落到那個下場也怨不得別人。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現(xiàn)實中有人一出事,大家就總是喜歡挖掘背后的原因,如一個人殺人,是非??珊薜?,但是很多人就想知道為什么,因為大多數(shù)的可恨之人,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苦楚,可能小時候受到不公正對待,可能因為債務(wù)糾紛,可能生活不下去等等原因,這是可悲之苦,但也是不值得同情的。 這兩句話其實是告誡人們,關(guān)心幫助一個人的時候,要分清這人是什么原因?qū)е碌?,是故意裝可憐博取同情,還是確實是有實際困難,不要濫發(fā)善心,因為大多數(shù)的可憐人都是不值得同情的,他們走到這個地步多是自作自受,對待可恨之人,也不要過于同情,因為生活可以主宰你,你也可以主宰生活,就看能不能想開,放下過去,擁抱新生活,而很多可恨之人多數(shù)喜歡怨天尤人,可悲也多是咎由自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