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定 公元1593年,歲次癸巳。 于去年臘月二十五日渡過鴨綠江的明朝大軍,于正月初六至初八日發(fā)動了光復平壤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很快就結束了,據(jù)《宣祖實錄》記載“上曰:相持幾時乎?德馨曰:辰時接戰(zhàn),巳初陷城矣?!痹缟习它c開戰(zhàn),九點多就攻殼城池了。明朝的軍事能力得到了實證。大傷元氣的小西行長撤出平壤,逃往南部。 平壤大捷,極大鼓舞了朝鮮君臣。 自從去年四月倭酋太閣豐臣秀吉命令15萬8千7百人西征朝鮮以來,朝鮮陸軍幾乎一觸即潰。短短兩月,“三都守失,八方瓦解?!背r太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了,李如松率領的明朝大軍收復平壤令朝鮮君臣對明廷感激涕零。李如松這位剛剛在寧夏平亂的大功臣更是春風得意,倭寇在他的心里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 此時,朝鮮傳來情報,王京漢城(今韓國首爾)空虛,李如松認為王京唾手可得。“癸巳朝鮮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潛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館?!?《萬歷野獲編》) 此時李如松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幼追隨父親李成梁的他,深得父親“深入搗穴”的精華。加上剛剛大破倭奴“氣益驕”,又不想讓南兵搶奪功勞,于是提督李便率幾千騎兵前往王京。在前鋒查大受在礪石嶺斬獲幾百日軍后,發(fā)現(xiàn)該部被圍攻,于是查大受率軍撤到了碧蹄館。 李如松得知后,便領軍前往救援。李如松不知道的是此時的王京已經(jīng)空無一人,對方全部傾巢而出,圍攻明軍。面對數(shù)倍的倭寇,名將如松并沒有退縮,奮力殺敵。對手由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小西行長等日本戰(zhàn)國名將組成,征韓偉略中記載了這場戰(zhàn)斗:“奇兵宗茂、秀包等見機而下山,直沖如松中軍,隆景亦縱橫奮擊。而如松兵有節(jié)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zhàn)甚苦,自巳至午?!?/p> 由于處于包圍之中,李如松決定盡快脫離此處,他與驍將數(shù)十人親自沖鋒,在馬上用弓箭射殺倭寇,但終還是“勢不能支”,無法對抗兵力眾多的倭寇。李如松見狀,便指揮明軍撤退,他親自殿后。 此時一個意外出現(xiàn)了,《明史》這么記載了這段歷史:“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睋?jù)說被射殺的是西國無雙立花宗茂的老臣-十時連久。主帥被圍,倭勢益熾。 幸虧這時駐守馬山館的副將楊元率一千余人來救援。奮力沖殺后,李提督在諸將的保護下總算安全撤退。碧蹄館之戰(zhàn)完結。 戰(zhàn)后,日本方面大書特書,“死傷一萬有余”“明兵死者逾萬”這樣的記載屢見不鮮。其實明、日雙方死傷相當,只是此戰(zhàn)對明軍傷害最大。 首先士氣受到沉重打擊,之前平壤大捷的喜悅之情蕩然無存,明軍產(chǎn)生避戰(zhàn)的情緒。 其次李家父子通過兩代恩義和利益構造的家丁集團死傷殆盡。據(jù)史料記載,家將李有聲為保護李如松而被日軍亂刀砍死后,這位鐵血將帥“痛哭徹夜”并且還說“好男兒為我死矣”。 第三對于李如松,此戰(zhàn)破壞了他的戰(zhàn)略部署。本想南下收復王京和殲滅日軍的企圖就此破滅。自此李如松“不敢有所為矣”隨后他退至坡州,繼而傾向和談。這其中緣由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明軍士氣受損再加上戰(zhàn)馬多得疫病而大幅度減員。 碧蹄館之戰(zhàn)是萬歷朝鮮戰(zhàn)爭中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戰(zhàn)對于日軍來說遏制了明軍的進一步軍事行動,鼓舞了日軍的士氣。對于明軍則是由攻到守的戰(zhàn)略方針改變。后世分析碧蹄館之戰(zhàn)失利的原因時,大多學者都認為是如松輕敵冒進,這個缺點也是導致李如松最后死于蒙古部落埋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浮華散盡,留下的不僅僅是英雄氣概,還有那戮力殺敵的史詩。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闭^此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