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第59頁)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山人采茹之。
\x優(yōu)殿\x 又曰∶味辛,溫,無毒。溫中,去惡氣,消食。生安南,人種為茹?!赌戏?br>草木狀》云∶合浦有優(yōu)殿,人種之,以豆醬食之,芳香好味。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芋
內(nèi)容:(《別錄》中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土芝(《別錄》)、蹲鴟。
時(shí)珍曰∶按∶徐鉉注《說文》云∶芋猶吁也。大葉實(shí)根,駭吁人也。吁音芋,疑

貌。又《史記》∶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注云∶芋也。蓋芋魁之
狀,若鴟之蹲坐故也。芋魁,《東漢書》作芋渠。渠、魁義同。
【集解】弘景曰∶芋,錢塘最多。生則有毒,味 不可食。種芋三年,不采則成 芋。
又別有野芋,名老芋,形葉相似如一,根并殺人。
恭曰∶芋有六種∶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也。其類雖多,苗并相似。
莖高尺余,葉大如扇,似荷葉而長,根類薯蕷而圓。其青芋多子,細(xì)長而毒多,初煮須
灰汁,更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紫芋,并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
甚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野芋大毒,不可啖之。關(guān)陜諸芋遍有,山南、江左惟有青、白、
紫三芋而已。
頌曰∶今處處有之,閩、蜀、淮、楚尤多植之。種類雖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
形圓而大,狀若蹲鴟,謂之芋魁。彼人種以當(dāng)糧食而度饑年。江西、閩中出者,形長而大。
其細(xì)者如卵,生于魁旁,食之尤美。凡食芋并須栽蒔者。其野芋有大毒,不可食。
宗 曰∶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然味佳,他處不及也。當(dāng)心出苗者
為芋頭,四邊附之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以后掘食之。
時(shí)珍曰∶芋屬雖多,有水、旱二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葉皆相似,但水芋
味勝。莖亦可食。芋不開花,時(shí)或七、八月間有開者,抽莖生花黃色,旁有一長萼護(hù)之,如
半邊蓮花之狀也。按∶郭義恭《廣志》云∶芋凡十四種∶君子芋,魁大如斗;赤 芋,即連
禪芋,魁大子少;白果芋,魁大子繁,畝收百斛;青邊芋、旁巨芋、車轂芋三種,并魁大子
少,葉長丈余;長味芋,味美,莖亦可食;雞子芋,色黃;九面芋,大而不美;青芋、曹芋、
象芋,皆不可食,惟莖可作菹;旱芋,九月熟;蔓芋,緣枝生,大者如二、三升也。
\x芋子\x
【氣味】辛,平,滑,有小毒。
大明曰∶冷。
弘景曰∶生則有毒,味 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餌家所忌。
恭曰∶多食動(dòng)宿冷。
宗 曰∶多食難克化,滯氣困脾。
【主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別錄》)。冷啖,療煩熱,止渴(蘇恭)。令人肥白,
開胃通腸閉。產(chǎn)婦食之,破血;飲汁,止血渴(藏器)。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食,甚下
氣,調(diào)中補(bǔ)虛(大明)。
【發(fā)明】詵曰∶芋,白色者無味,紫色者破氣。煮汁啖之,止渴。十月后曬干收之,冬
月食不發(fā)病,他時(shí)月不可食。又和鯽魚、鱧魚作 良。久食,令人虛勞無力。又煮汁洗膩衣,
白如玉也。
大明曰∶芋以姜同煮過,換水再煮,方可食之。
【附方】舊二,新二。
腹中癖氣∶生芋子一斤壓破,酒五斤漬二七日。空腹每飲一升,神良。(韋宙《獨(dú)行方》)。
身上浮風(fēng)∶芋煮汁浴之。慎風(fēng)半日。(孟詵《食療》)。
瘡冒風(fēng)邪腫痛∶用白芋燒灰敷之。干即易。(《千金方》)。
頭上軟癤∶用大芋搗敷之,即干。(《簡便方》)。
\x葉、莖\x
【氣味】辛,冷,滑,無毒。
【主治】除煩止瀉,療妊婦心煩迷悶,胎動(dòng)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并癰腫毒痛,
及毒箭(大明)。
?!貌练潴в攘迹ㄗ?)。汁∶涂蜘蛛傷(時(shí)珍)。
【發(fā)明】慎微曰∶沈括《筆談》云∶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見一蜘蛛為蜂所螫,墜地,
腹鼓欲裂,徐行入草,嚙破芋梗,以瘡就嚙處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后用治蜂螫有驗(yàn),由
此。
【附方】新一。
黃水瘡∶芋苗曬干,燒存性研搽。(邵真人《經(jīng)驗(yàn)方》)。
【附錄】野芋
弘景曰∶野芋形葉與芋相似,芋種三年不采成 芋(音呂),并能殺人。誤食之煩悶垂
死者,惟以土漿及糞汁、大豆汁飲之,則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澗側(cè),非人所種者,根、葉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時(shí)珍曰∶小者為野芋,大者為天荷,俗名海芋。詳見草部毒草類。野芋根辛冷,有大毒
。醋摩敷蟲瘡惡癬。其葉搗涂毒腫。初起無名者即消,亦治蜂、蠆螫,涂之良。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土芋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土卵(《拾遺》)、黃獨(dú)(《綱目》)、土豆。
【集解】藏器曰∶土芋蔓生,葉如豆,其根圓如卵。 食后彌吐,人不可食。又云
∶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
恭曰∶土卵似小芋,肉白皮黃。梁、漢人名為黃獨(dú)。可蒸食之。
\x根\x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解諸藥毒,生研水服,當(dāng)吐出惡物便止。煮熟食之,甘美不饑,濃人腸胃,去
熱嗽(藏器)。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薯蕷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薯 (音諸預(yù))、土薯(音除)、山薯(《圖經(jīng)》)、山芋(《吳普》)、山藥(《衍
義》)、玉延。
吳普曰∶薯蕷,一名 薯,一名兒草,一名修脆。齊、魯名山芋,鄭、越名土 ,秦、
楚名玉延。
頌曰∶江、閩人單呼為 (音若殊及韶),亦曰山 ?!渡胶=?jīng)》云∶景山北望少澤,其
草多 (音同薯蕷)。
則是一種,但字(或音殊,或音諸)不一,或語有輕重,或相傳之訛耳。
宗 曰∶薯蕷,因唐代宗名預(yù),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盡失當(dāng)日
本名。恐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詳著之。
【集解】《別錄》曰∶薯蕷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亦生臨朐鐘山。始生赤莖細(xì)蔓。五月開白花。七月結(jié)實(shí)青黃,八月熟落。其根內(nèi)
白外黃,類芋。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江南、山東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
用之。
恭曰∶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曬干搗粉食大美,且愈疾而補(bǔ);一者青黑,味殊不美
。蜀道者尤良。
頌曰∶處處有,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葉青,有三尖,似白
牽牛葉,更濃而光澤。夏開細(xì)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shí)于葉間,狀如鈴。今人冬春采根,刮
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種之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之。
苗生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dāng)年可食,極肥美。南中一種生山中,根細(xì)如
指,極緊實(shí),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又江湖、
閩中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枚可重?cái)?shù)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
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呼為薯。南北之產(chǎn)或有不同,故形類差別也。
甄權(quán)曰∶按∶劉敬叔《異苑》云∶薯蕷,野人謂之土薯。根既入藥,又復(fù)可食。人植之
者,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
時(shí)珍曰∶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
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jié)莢成簇,莢凡三棱合成,
堅(jiān)而無仁。其子別結(jié)于一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
王《山居錄》云∶曾得山芋子如荊棘子者,食之更愈于根。即此也。霜后收子留種,或春
月采根截種,皆生。
【修治】頌曰∶采白根刮去黃皮,以水浸之,糝白礬末少許入水中,經(jīng)宿凈洗去涎,焙
干用。
宗 曰∶入藥貴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藥。蓋生則性滑,不可入藥;熟則滯氣,只堪
啖耳。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剮去皮,竹篩盛,置檐風(fēng)處,不得見日,一夕干五分,
候全干收之。或置焙籠中,微火烘干亦佳。
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jì)者,須要山中生經(jīng)十紀(jì)者。皮赤,四面有須者妙。采
得以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曝干用。
\x根\x
【氣味】甘,溫、平,無毒。
普曰∶神農(nóng)∶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傷中,補(bǔ)虛羸,除寒熱邪氣,補(bǔ)中,益氣力,長肌肉,強(qiáng)陰。久服,
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本經(jīng)》)。主頭面游風(fēng),頭風(fēng)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
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bǔ)五勞七
傷,去冷風(fēng),鎮(zhèn)心神,安魂魄,補(bǔ)心氣不足,開達(dá)心孔,多記事(甄權(quán))。
強(qiáng)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時(shí)珍)。生
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發(fā)明】權(quán)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之。
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yàn)闇澹驗(yàn)榉?,并佳。干之入藥更妙。惟和?br>作 則動(dòng)氣,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藥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bǔ)也。亦治皮膚干燥,以
此潤之。
時(shí)珍曰∶按∶吳綬云∶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jīng),補(bǔ)其不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
洄集》云∶山藥雖入手太陰,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強(qiáng)
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云∶食薯蕷可以辟霧露。
【附方】舊一,新十。
補(bǔ)益虛損,益顏色,補(bǔ)下焦虛冷,小便頻數(shù),瘦損無力∶用薯蕷于沙盆中研細(xì),入銚中,
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
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普濟(jì)方》)。
小便數(shù)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水飲服二錢。(《儒門事親》)。
下痢禁口∶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衛(wèi)生易簡方》)。
痰風(fēng)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立止。(《簡便單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術(shù)各一兩,人參七錢半,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飲
下四、五十丸。(《普濟(jì)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術(shù)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宜。(《瀕湖經(jīng)驗(yàn)方》)
腫毒初起∶帶泥山藥、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敷之即散也。(《普濟(jì)方》)
胯眼脊瘍∶山藥、沙糖同搗,涂上即消。先以面涂四圍,乃上此。(《簡便單方》)
項(xiàng)后結(jié)核,或赤腫硬痛∶以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gè)同研,貼之如神。(《救急
易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敷之。(《儒門事親》)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零余子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零余子,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在葉下生。曬干,功用強(qiáng)于薯蕷。
薯蕷有數(shù)種,此其一也。
時(shí)珍曰∶此即山藥藤上所結(jié)子也。長圓不一,皮黃肉白。煮熟去皮食之,勝于山藥,美
于芋子。霜后收之。墜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bǔ)虛損,強(qiáng)腰腳,益腎,食之不饑(藏器)。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甘薯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按∶陳祈暢《異物志》云∶甘薯出交廣南方。民家以二月種,十月收
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鵝卵,小者如雞、鴨卵。
剝?nèi)プ掀?,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dāng)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時(shí)甚甜,經(jīng)久得風(fēng)
稍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狀》云∶甘薯,薯蕷之類,或云芋類也。根、葉亦如芋。
根大如拳、甌,蒸煮食之,味同薯蕷,性不甚冷。珠崖之不業(yè)耕者惟種此,蒸切曬收,
以充糧糗,名薯糧。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功同薯蕷(時(shí)珍)。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百合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音藩)、強(qiáng)瞿(《別錄》)、蒜腦薯。
《別錄》曰∶一名摩羅,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
吳普曰∶一名重邁,一名中庭。
弘景曰∶百合,俗人呼為強(qiáng)仇,仇即瞿也,聲之訛耳。
時(shí)珍曰∶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蛟茖V伟俸喜」拭?,亦通。其根如大蒜,其味如
山薯,故俗稱蒜腦薯。顧野王《玉篇》亦云∶ 乃百合蒜也。此物花、葉、根皆四向,故曰
強(qiáng)瞿。凡物旁生謂之瞿,義出《韓詩外傳》。
【集解】《別錄》曰∶百合生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陰干。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根如葫蒜,數(shù)十斤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云是蚯蚓相纏結(jié)變
作之。亦堪服食。
恭曰∶此有二種∶一種葉大莖長,根粗花白者,宜入藥;一種細(xì)葉,花紅色。
頌曰∶百合三月生苗,高二、三尺。竿粗如箭,四面有葉如雞距,又似柳葉,青色,近
莖處微紫,莖端碧白。四、五月開紅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葫蒜,重疊生二、三十瓣。
又一種花紅黃,有黑斑點(diǎn),細(xì)葉,葉間有黑子者,不堪入藥。按∶徐鍇《歲時(shí)廣記》∶二月
種百合,法宜雞糞?;蛟瓢俸鲜球球净桑春秒u糞,理不可知也。
時(shí)珍曰∶百合一莖直上,四向生葉。葉似短竹葉,不似柳葉。五、六月莖端開大白花
,長五寸,六出,紅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紅。紅者葉似柳,乃山丹也。百合結(jié)實(shí)略似馬兜鈴,
其內(nèi)子亦似之。其瓣種之,如種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未必盡是蚯蚓化成也。蚯蚓
多處,不聞盡有百合,其說恐亦浪傳耳。
【正誤】宗 曰∶百合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
其顛即開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顛,須五、六花。子紫色,
圓如
梧子,生于枝葉間。每葉一子,不在花中,亦一異也。根即百合,白色,其形如松子殼
,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時(shí)珍曰∶寇氏所說,乃卷丹,非百合也,蘇頌所傳不堪入藥者,今正其誤。
葉短而闊,微似竹葉,白花四垂者,百合也。葉長而狹,尖如柳葉,紅花,不四垂者,
山丹也。莖葉似山丹而高,紅花帶黃而四垂,上有黑斑點(diǎn),其子先結(jié)在枝葉間者,卷丹也。
卷丹以四月結(jié)子,秋時(shí)開花,根似百合。其山丹四月開花,根小少瓣。蓋一類三種也。吳瑞
《本草》言∶白花者名百合,紅花者名強(qiáng)仇,不知何所據(jù)也?
\x根\x
【氣味】甘,平,無毒。
權(quán)曰∶有小毒。
【主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bǔ)中益氣(《本經(jīng)》)。
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別錄》)。
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治香港腳熱咳(甄權(quán))。
安心定膽益志,養(yǎng)五臟,治顛邪狂叫驚悸,產(chǎn)后血狂運(yùn),殺蠱毒瓦斯,脅癰乳癰發(fā)背諸
瘡腫(大明)。心急黃,宜蜜蒸食之(孟詵)。
治百合?。ㄗ?)。溫肺止嗽(元素)。
【發(fā)明】頌曰∶張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
地黃湯,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穎曰∶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
時(shí)珍曰∶按∶《王維詩》云∶冥搜到百合,真使當(dāng)重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蓋
取《本草》百合止涕淚之說。
【附方】舊三,新十三。
百合病∶百合知母湯∶治傷寒后百合病,行住坐臥不定,如有鬼神狀,已發(fā)汗者。用百
合七枚,以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卻以知母三兩,用泉水二升煮一升,
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服。
百合雞子湯∶治百合病已經(jīng)吐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
取一升,入雞子黃一個(gè),分再服。
百合代赭湯∶治百合病已經(jīng)下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
取一升,卻以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水二升,煮取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地黃湯∶治百合病未經(jīng)汗吐下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入生地黃汁一升,同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并仲景《金匱要略方》)。
百合變渴∶病已經(jīng)月,變成消渴者。百合一升,水一斗,漬一宿,取汁溫浴病患。浴畢
食白湯餅。(陳延之《短劇方》)。
百合變熱者∶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為末。飲服方寸匕。微利乃良。(《短劇方》)。
百合腹?jié)M,作痛者∶用百合炒為末,每飲服方寸匕,日二。(《短劇》)。
陰毒傷寒∶百合煮濃汁,服一升良。(《孫真人食忌》)
肺臟壅熱,煩悶咳嗽者∶新百合四兩,蜜和蒸軟,時(shí)時(shí)含一片,吞津。
(《圣惠方》)。
肺病吐血∶新百合搗汁,和水飲之。亦可煮食。(《衛(wèi)生易簡》)。
耳聾耳痛∶干百合為末,溫水服二錢,日二服。(《勝金方》)。
拔白換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搗,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掛門上,陰干百日。每拔去白
者摻之,即生黑者也。(《便民圖纂》)。
游風(fēng)隱疹∶以楮葉摻動(dòng),用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二錢,醋一分,唾四分,搗和貼
之。(《摘玄方》)。
瘡腫不穿∶野百合,同鹽搗泥,敷之良。(《應(yīng)驗(yàn)方》)。
天泡濕瘡∶生百合搗涂,一、二日即安。(《瀕湖集簡方》)。
魚骨哽咽∶百合五兩。研末。蜜水調(diào)圍頸項(xiàng)包住,不過三、五次即下。
(《圣濟(jì)》)。
\x花\x
【主治】小兒天泡濕瘡,曝干研末,菜子油涂,良(時(shí)珍)。
\x子\x
【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湯服,治腸風(fēng)下血(思邈)。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山丹
內(nèi)容:(《日華》)
【釋名】紅百合(《日華》)、連珠(同)、川強(qiáng)瞿(《通志》)、紅花菜。
【集解】詵曰∶百合紅花者,名山丹。其根食之不甚良,不及白花者。
時(shí)珍曰∶山丹根似百合,小而瓣少,莖亦短小。其葉狹長而尖,頗似柳葉,與百合迥別。
四月開紅花,六瓣不四垂,亦結(jié)小子。燕、齊人采其花跗未開者,干而貨之,名紅花菜。
卷丹莖葉雖同而稍長大。其花六瓣四垂,大于山丹。四月結(jié)子在枝葉間,入秋開花在顛頂,
誠一異也。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別一種也。
\x根\x
【氣味】甘,涼,無毒?!墩吩啤闷健?br>【主治】瘡腫、驚邪(大明)。女人崩中(時(shí)珍)。
\x花\x
【氣味】同根。
【主治】活血。其蕊,敷疔瘡惡腫(時(shí)珍)。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草石蠶
內(nèi)容:(《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地蠶(《日用》)、土蛹(《余冬錄》)、甘露子(《食物》)、滴露(《綱目》)、地瓜
兒。
時(shí)珍曰∶蠶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蜓匀~上滴露則生,珍常蒔之,無此說
也。其根長大者,《救荒本草》謂之地瓜兒。
【集解】藏器曰∶陶氏注蟲部石蠶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蠶生高山石上,根如
簪,上有毛,節(jié)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食之。
頌曰∶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shí)常有。其苗青,亦有節(jié)
。三月采根用。
機(jī)曰∶草石蠶,徽州甚多,土人呼為地蠶。肥白而促節(jié),大如三眠蠶。生下濕地及沙磧
間。秋時(shí)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
穎曰∶地蠶,生郊野麥地中。葉如薄荷,少狹而尖,文微皺,欠光澤。根白色,狀如蠶
。四月采根,水瀹和鹽為菜茹之。
時(shí)珍曰∶草石蠶,即今甘露子也。荊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蒔。二月生苗,長
者近尺,方莖對節(jié),狹葉有齒,并如雞蘇,但葉皺有毛耳。四月開小花成穗,一如紫蘇花穗。
結(jié)子如荊芥子。其根連珠,狀如老蠶。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蘿卜鹵及鹽
菹水收之,則不黑。亦可醬漬、蜜藏。既可為菜,又可充果。陳藏器言石蠶葉似卷柏者,若
與此不同也。
\x根\x
【氣味】甘,平,無毒。
時(shí)珍曰∶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蟲。與諸魚同食,令人吐。
【主治】浸酒,除風(fēng)破血。煮食,治溪毒(藏器)。焙干,主走注風(fēng),散血止痛。其節(jié),
亦可搗末酒服(蘇頌)。和五臟,下氣清神(《正要》)。
<目錄>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篇名>竹筍
內(nèi)容:(《蜀本草》)
【校正】并入木部《拾遺》桃竹筍。
【釋名】竹萌(《爾雅》)、竹芽(《筍譜》)、竹胎(《說文》)、竹子(《神異經(jīng)》)。
時(shí)珍曰∶筍,從竹、旬,諧聲也。陸佃云∶旬內(nèi)為筍,旬外為竹,故字從旬。今謂竹為
妒母草,謂筍生旬有六日而齊母也。僧贊寧《筍譜》云∶筍一名萌,一名箬,一名KT ,
一名茁,一名初篁。皆會(huì)意也。俗作筍者,非。
【集解】弘景曰∶竹類甚多。筍以實(shí)中竹、篁竹者為佳。于藥無用。
頌曰∶竹筍,諸家惟以苦竹筍為最貴。然苦竹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者,本極粗大,
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及近道者,肉濃而葉長闊,筍味微苦,俗呼甜苦筍,食品所
宜,亦不聞入藥用也。
時(shí)珍曰∶晉·武昌戴凱之、宋·僧贊寧皆著《竹譜》,凡六十余種。其所產(chǎn)之地,發(fā)筍
之時(shí),各各不同。詳見木部竹下。其筍亦有可食、不可食者。大抵北土鮮竹,惟秦、蜀、吳、
楚以南則多有之。竹有雌雄,但看根上第一枝雙生者,必雌也,乃有筍。土人于竹根行鞭時(shí)
掘取嫩者,謂之鞭筍。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為冬筍,《東觀漢記》謂之苞
筍,并可鮮食,為珍品。其他則南人淡干者為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為鹽筍,并可為
蔬食也。按∶贊寧云∶凡食筍者譬如治藥,得法則益人,反是則有損。采之宜避風(fēng)日,見風(fēng)
則本堅(jiān),入水則肉硬,脫殼煮則失味,生著刃則失柔。煮之宜久,生必?fù)p人??喙S宜久煮,
干筍宜取汁為羹茹。蒸之最美,煨之亦佳。味 者戟人咽,先以灰湯煮過,再
煮乃良。
或以薄荷數(shù)片同煮,亦去 味。《詩》云∶其蔌伊芳何,惟筍及蒲?!抖Y》云∶加豆之實(shí),
筍菹魚醢。則筍之為蔬,尚之久矣。
\x諸竹筍\x
【氣味】甘,微寒,無毒。
藏器曰∶諸筍皆發(fā)冷血及氣。
瑞曰∶筍同羊肝食,令人目盲。
【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別錄》)。
利膈下氣,化熱消痰爽胃(寧原)。
\x苦竹筍\x
【氣味】苦、甘,寒。
【主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健人(藏器)。理
心煩悶,益氣力,利水道,下氣化痰,理風(fēng)熱香港腳,并蒸煮食之(《心鏡》)。治出汗中風(fēng)失
音(汪穎)。干者燒研入鹽,擦牙疳(時(shí)珍)。
【發(fā)明】時(shí)珍曰∶四川·敘州·宜賓、長寧所出苦筍,彼人重之。宋·黃山谷有《苦筍
賦》云∶ 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dāng),小苦而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 。食肴以之
啟迪,酒客為之流涎。其許之也如此。
\x 竹筍\x
【主治】消渴風(fēng)熱,益氣力,消腹脹,蒸、煮、炒食皆宜(寧原)。
\x淡竹筍\x
【氣味】甘,寒。
【主治】消痰,除熱狂壯熱,頭痛頭風(fēng),并妊婦頭旋,顛仆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
天吊(汪穎)。
\x冬筍、 筍\x
【氣味】甘,寒。
【主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發(fā)生之義(汪穎)。
【發(fā)明】詵曰∶淡竹筍及中母筍,雖美,然發(fā)背悶香港腳。箭竹筍新者可食,陳者不宜。
諸竹筍多食皆動(dòng)氣發(fā)冷癥,惟苦竹筍主逆氣,不發(fā)疾。
穎曰∶筍與竹瀝功近。有人素患痰病,食筍而愈也。
瑞曰∶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皆可久食。其他雜竹筍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宗 曰∶筍難化,不益人,脾病不宜食之。一小兒食干筍三寸許,噎于喉中,壯熱喘粗
如驚。服驚藥不效,后吐出筍。諸證乃定。其難化也如此。
時(shí)珍曰∶贊寧《筍譜》云∶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于脾,俗謂之刮腸篦。惟生姜
及麻油能殺其毒。人以麻滓沃竹叢,則次年凋疏,可驗(yàn)矣。其蘄州叢竹、毛斑竹、匡廬扁竹、
灃州方竹、嶺南 竹、 竹、月竹諸筍,皆苦韌不堪食也。時(shí)珍常見俗醫(yī)治痘,往往勸飲筍
湯,云能發(fā)痘。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而筍有刮腸之名,則暗受其害者,不知若干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
\x桃竹筍\x(《拾遺》)
藏器曰∶南人謂之黃筍?;抑笾墒常粻栮撕?。其竹叢生,丑類非一。
時(shí)珍曰∶桃枝竹出川、廣中。皮滑而廣,犀紋瘦骨,四寸有節(jié),可以為席。
【氣味】苦,有小毒。
【主治】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藏器)。
\x刺竹筍\x
時(shí)珍曰∶生交廣中。叢生,大者圍二尺,枝節(jié)皆有刺。夷人種以為城,伐竹為弓。根大
如車輻。一名芭竹。
【氣味】甘、苦,有小毒。食之落人發(fā)(《竹譜》)。
\x酸筍\x(《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酸筍出粵南。顧 《海槎錄》云∶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去苦水,
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繩,醋煮可食。好事者攜入中州,成罕物云。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作湯食,止渴解酲,利膈(時(shí)珍)。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
<篇名>菜之三
內(nèi)容:( 菜類一十一種)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茄
內(nèi)容:(音伽。宋《開寶》)
【釋名】落蘇(《拾遺》)、昆侖瓜(《御覽》)、草鱉甲。
頌曰∶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蓮莖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
時(shí)珍曰∶陳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
蓋以其味如酥酪也,于義似通。杜寶《拾遺錄》云∶隋煬帝改茄曰昆侖紫瓜。又王隱
君《養(yǎng)生主論》治瘧方用干茄,諱名草鱉甲。蓋以鱉甲能治寒熱,茄亦能治寒熱故爾。
【集解】頌曰∶茄子處處有之。其類有數(shù)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白茄、青水茄,
惟北土有之。入藥多用黃茄,其余惟可作菜茹爾。江南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壺盧,亦
不聞中藥。
宗 曰∶新羅國出一種茄,形如雞子,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中國已遍有之。
時(shí)珍曰∶茄種宜于九月黃熟時(shí)收取,洗凈曝干,至二月下種移栽。株高二、三尺,葉大
如掌。
自夏至秋,開紫花,五瓣相連,五棱如縷,黃蕊綠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
子如脂麻。其茄有團(tuán)如栝蔞者,長四、五寸者。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亦名銀茄,更勝
青者。諸茄至老皆黃,蘇頌以黃茄為一種,似未深究也。王禎《農(nóng)書》云∶一種渤海茄,白
色而堅(jiān)實(shí)。一種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澀,生熟可食。一種紫茄,色紫,蒂長味甘。一種水
茄,形長味甘,可以止渴?!逗槿蔟S隨筆》云∶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白者為水茄;江西常茄
皆皮白,其紫者為水茄。亦一異也。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嶺茄樹,經(jīng)冬不凋,有二、三
年漸成大樹者,其實(shí)如瓜也。茄葉摘布路上,以灰圍之,則子必繁,謂之嫁茄。
\x茄子\x
【氣味】甘,寒,無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dòng)氣,發(fā)瘡及痼疾。
李鵬飛曰∶秋后食,多損目。
時(shí)珍曰∶按∶《生生編》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傷子宮也。
【主治】寒熱,五臟勞(孟詵)。治溫疾傳尸勞氣。醋摩,敷腫毒(大明)。老裂者燒灰,
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腫寬腸(時(shí)珍)。
【發(fā)明】宗 曰∶蔬圃中惟此無益?!堕_寶本草》并無主治,只說損人。后人雖有處治
之法,終與正文相失。圃人又下于暖處,濃加糞壤,遂于小滿前后求貴價(jià)以售。既不以時(shí),
損人益多。不時(shí)不食,烏可忽也。
震亨曰∶茄屬土,故甘而喜降,大腸易動(dòng)者忌之。老實(shí)治乳頭裂,茄根煮湯漬凍瘡,折
蒂燒灰治口瘡,俱獲奇效,皆甘以緩火之意也。
時(shí)珍曰∶段成式《酉陽雜俎》言茄濃腸胃,動(dòng)氣發(fā)疾。蓋不知茄之性滑,不濃腸胃也。
【附方】舊六,新十。
婦人血黃∶黃茄子竹刀切,陰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摘玄方》)。
腸風(fēng)下血∶經(jīng)霜茄連蒂,燒存性,為末。每日空心溫酒服二錢匕。(《靈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種三枚,每用一枚,濕紙包煨熟,安瓶內(nèi),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蠟紙
封閉三日,去茄暖飲。(《普濟(jì)方》)。
腹內(nèi)鱉癥∶陳醬茄兒燒存性,入麝香、輕粉少
許,脂調(diào)貼之。(《壽域方》)。
卵 偏墜∶用雙蒂茄子懸于房門上,出入用眼視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
用雙茄懸門上,每日抱兒視之,二、三次釘針于上,十余日消矣。(劉松石《保壽堂方》)。
大風(fēng)熱痰∶用黃老茄子大者不計(jì)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經(jīng)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
參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臥時(shí)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傳。(蘇頌《圖經(jīng)本草》)。
腰腳拘攣,腰腳風(fēng)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
濾去
滓,更入小鐺中,煎至一斗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
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
驗(yàn)。(《圖經(jīng)本草》)。
磕撲青腫∶老黃茄極大者,切片如一指濃,新瓦焙研為末。欲臥時(shí)溫酒調(diào)服二錢匕,一
夜消盡,無痕跡也。(《勝金》)。
墜損跌撲,散血止痛∶重陽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兩(搗碎)。以

津器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間鋪令盡,以紙數(shù)層密封,安置凈處,上下以新磚
承覆,勿犯地氣。至正月后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爛,
開瓶傾出,濾去滓,別入新器中,以薄綿蓋頭,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調(diào)半匙,空腹
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而愈矣。若膏久干硬,即以飯飲化動(dòng)用之。(《圖經(jīng)本草》)。
發(fā)背惡瘡∶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涂瘡口四圍,覺冷如冰雪,瘡干便瘥。其有根本
在膚腠者,亦可內(nèi)消。(同上)。
熱毒瘡腫∶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于瘡上即消也。如已出膿,
再用取瘥。(《圣濟(jì)總錄》)。
牙齒腫痛∶隔年糟茄,燒灰頻頻干擦,立效。(《海上名方》)。
蟲牙疼痛∶黃茄種燒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痹腫痛∶糟茄或醬茄,細(xì)嚼咽汁。(《德生堂方》)。
婦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開者,陰干燒存性研末,水調(diào)涂。(《補(bǔ)遺》方)
\x蒂\x
【主治】燒灰,米飲服二錢,治腸風(fēng)下血不止及血痔(吳瑞)。燒灰,治口齒瘡 。生
切,擦癜風(fēng)(時(shí)珍)。
【發(fā)明】時(shí)珍曰∶治癜風(fēng),用茄蒂蘸硫、附末摻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
用紫茄蒂,亦各從其類耳。
【附方】新一。
風(fēng)蛀牙痛∶茄蒂燒灰摻之?;蚣蛹?xì)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x花\x
【主治】金瘡牙痛(時(shí)珍)。
【附方】新一。
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燒研涂痛處,立止。(《海上名方》)。
\x根及枯莖葉\x
【主治】凍瘡皴裂,煮湯漬之,良(《開寶》)。
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 口蕈(時(shí)珍)。
【附方】新九。
血淋疼痛∶茄葉熏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隔年者尤佳。(《經(jīng)驗(yàn)良方》)。
腸風(fēng)下血∶方同上,米飲下。
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為末。以沙糖水服之。(《簡便單方》)
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diào)在紙上,卷筒安入內(nèi),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diào)稀,時(shí)時(shí)擦之。(《摘玄方》)
牙齒 痛∶茄根搗汁,頻涂之。陳茄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海上名方》)
牙痛取牙∶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diǎn)牙即落,真妙。(鮑氏方)
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簡便》)。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苦茄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苦茄野生嶺南。樹小有刺。
\x子\x
【主治】醋摩,涂癰腫。根,亦可作湯浴。又主瘴氣(藏器)。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壺盧
內(nèi)容:(《日華》)
【釋名】瓠瓜(《說文》)、匏瓜(《論語》)。
時(shí)珍曰∶壺,酒器也。盧,飲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俗作
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其圓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
凡屬皆得稱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壺、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故孫 《唐
韻》云∶瓠音壺,又音護(hù)。瓠 ,瓢也。陶隱居《本草》作瓠 ,云是瓠類也。許慎《說文》
云∶瓠,匏也。又云∶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陸璣《詩疏》云∶壺,瓠也。又云∶匏,
瓠也?!肚f子》云∶有五石之瓠。諸書所言,其字皆當(dāng)與壺同音。而后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
一者為瓠(音護(hù)),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

為壺,壺之細(xì)腰者為蒲蘆,各分名色,迥異于古。以今參詳,其形狀雖各不同,而苗、葉、
皮、子性味則一,故茲不復(fù)分條焉。懸瓠,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蒲蘆,今之藥壺盧是也。
郭義恭《廣志》謂之約腹壺,以其腹有約束也。亦有大、小二種也。
【集解】弘景曰∶瓠與冬瓜氣類同輩。又有瓠 ,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約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與瓠 、冬瓜全非類例。三物苗、葉相似,而實(shí)形則異。瓠形似越瓜,長尺余,
頭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 形狀大小非一,夏末始實(shí),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jīng)
霜乃堪。瓠與甜瓠 體性相類,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種各別也。
時(shí)珍曰∶長瓠、懸瓠、壺盧、匏瓜、蒲盧,名狀不一,其實(shí)一類各色也。處處有之,但
有遲早之殊。陶氏言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蘇氏言瓠與瓠 全非類例,皆未可憑。數(shù)種并以正
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緣。其葉似冬瓜葉而稍團(tuán),有柔毛,嫩時(shí)可食。故《詩》云∶幡幡瓠
葉,采之烹之。五、六月開白花,結(jié)實(shí)白色,大小長短,各有種色。瓤中之子,齒列而長,
謂之瓠犀。竊謂壺匏之屬,既可烹曬,又可為器。大者可為甕盎,小者可為瓢樽,為舟可以
浮水,為笙可以奏樂,膚瓤可以養(yǎng)豕,犀瓣可以澆燭,其利溥矣。
\x壺瓠\x
【氣味】甘,平,滑,無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扁鵲曰∶患香港腳虛脹冷氣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熱,服丹石人宜之(孟
詵)。除煩,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大明)。
【發(fā)明】時(shí)珍曰∶按∶《名醫(yī)錄》云∶浙人食匏瓜,多吐瀉,謂之發(fā)暴。蓋此物以暑月
壅成故也。惟與香 同食則可免。
【附方】新一。
腹脹黃腫∶用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gè),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十余
日見效。(《簡便方》)
\x葉\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為茹耐饑(思邈)。
\x蔓、須、花\x
【主治】解毒(時(shí)珍)。
【附方】新一。
預(yù)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huán)子腳者,陰干,于除夜煎湯
浴小兒,則可免出痘。(唐瑤《經(jīng)驗(yàn)方》)
\x子\x
【主治】齒齦或腫或露,齒搖疼痛,用八兩同牛膝四兩,每服五錢,煎水含漱,日三、
四次(《御藥院方》)。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苦瓠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苦匏(《國語》)、苦壺盧。
【集解】《別錄》曰∶苦瓠生晉地。
弘景曰∶今瓠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又有瓠 ,亦是瓠類。
恭曰∶《本經(jīng)》所論,都是苦瓠 爾。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時(shí)有苦者,不入藥
用,無所主療,亦不堪啖。瓠與瓠 ,原種各別,非甘者變?yōu)榭嘁病?br>保升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
機(jī)曰∶瓠壺有原種是甘,忽變?yōu)榭嗾?。俗謂以雞糞壅之,或牛馬踏踐則變?yōu)榭?。陶說亦
有所見,未可盡非也。
時(shí)珍曰∶《詩》云∶匏有苦葉?!秶Z》云∶苦匏不材,于人共濟(jì)而已。皆指苦壺而言,
即苦瓠也。瓠、壺同音,陶氏以瓠作護(hù)音釋之,所以不穩(wěn)也。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云∶燒穣可
以殺
瓠?;蛟菩箴也粺y,種瓜之家不焚漆。物性相畏也。蘇恭言∶服苦瓠過分,吐利
不止者,以黍穣灰汁解之。蓋取乎此。凡用苦瓠,須細(xì)理瑩凈無 翳者乃佳,不爾有毒。
\x瓤及子\x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本經(jīng)》)利石淋,吐呀嗽囊結(jié),疰蠱痰
飲。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蘇恭)。煎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冷鼻塞,黃膽(藏器)。
吐蛔蟲(大明)。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 者。又可制汞(時(shí)珍)。
【附方】舊八,新十七。
急黃病∶苦瓠一枚,開孔,以水煮之,攪取汁,滴入鼻中。去黃水。(陳藏器)。
黃膽腫滿∶苦壺盧瓤如大棗許,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時(shí),取兩酸棗大,納兩鼻中,
深吸氣,待黃水出良。又方∶用瓠瓤熬黃為末,每服半錢,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當(dāng)詳
之。(《傷寒類要》)。
大水脹滿,頭面洪大∶用瑩凈好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
午當(dāng)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內(nèi)忌咸物。(《外臺(tái)》)《圣惠》∶用苦壺
盧瓤一兩,微炒為末,每日粥飲服一錢。
通身水腫∶苦瓠膜(炒)二兩,苦葶藶五分,搗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水下止。
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棗七枚。搗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許,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
即止。(并《千金方》)。
石水腹腫∶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兩,杏仁半兩(炒去皮尖),為末,糊丸小
豆大。每飲下十丸,日三,水下止。(《圣濟(jì)總錄》)。
水蠱洪腫∶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飲下十丸。待
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
小便不通,脹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螻蛄三個(gè)(焙),為末,每冷水服一錢。(并
《圣濟(jì)總錄》)。
小兒閃癖∶取苦瓠未破者,煮令熱,解開熨之。(陳藏器《本草》)。
風(fēng)痰頭痛∶苦瓠膜取汁,以葦管灌入鼻中,其氣上沖腦門,須臾惡涎流下,其病立愈除
根,勿以昏運(yùn)為疑。干者浸汁亦效,其子為末吹入亦效。年久頭風(fēng)皆愈。(《普濟(jì)方》)。
鼻窒氣塞∶苦壺盧子為末,醇酒浸之,夏一日,冬七日。日日少少點(diǎn)之。(《圣惠方》)。
眼目昏暗∶七月七日,取苦瓠白瓤絞汁一合,以酢二升,古錢七文,同以微火煎減半。
每日取沫納 中,神效。(《千金》)。
肉血翳∶秋間取小柄壺盧,或小藥壺盧,陰干,于緊小處鋸斷,內(nèi)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開,將壺盧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不傷
睛也。(劉松石《經(jīng)驗(yàn)方》)。
齒 口臭∶苦瓠子為末,蜜丸半棗大。每旦漱口了,含一丸,仍涂齒 上,涎出,吐去
妙。(《圣惠方》)。
風(fēng)蟲牙痛∶壺盧子半升。水五升,煎三升,含漱之。莖葉亦可。不過三度。(《圣惠方》)
惡瘡癬癩,十年不瘥者∶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后方》)
九 有孔∶苦瓠四枚,大如盞者,各穿一孔如指大,湯煮十?dāng)?shù)沸,取一竹筒長一尺,一
頭插瓠孔中,一頭注瘡孔上,冷則易之,用遍乃止。(《千金方》)。
痔瘡腫痛∶苦壺盧、苦 菜煎湯,先熏后洗,乃貼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末,良。
(《摘玄方》)。
下部懸癰∶擇人神不在日,空心用井華水調(diào)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后,卻用秋壺盧(一
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瘡上,灸二七壯。肅端式病此連年,一灸遂愈。(《永類
鈐方》)。
卒中蠱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之取吐,神驗(yàn)。(《肘后方》)。
死胎不下∶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海上名方》)。
耳出膿∶干瓠子一分,黃連半錢,為末。以綿先繳凈,吹入半字,日二次。(《圣惠方》)。
鼻中息肉∶苦壺盧子、苦丁香等分,入麝香少許,為末。紙捻點(diǎn)之。(《圣惠方》)。
\x花\x
【主治】一切 瘡,霜后收曝,研末敷之(時(shí)珍)。
\x蔓\x
【主治】麻瘡,煎湯浴之即愈(時(shí)珍。出仇遠(yuǎn)《稗史》)。
【附方】新一。
小兒白禿∶瓠藤同裹鹽,荷葉煎濃汁洗,三、五次愈。(《總錄》)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敗瓢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瓢乃匏壺破開為之者,近世方藥亦時(shí)用之,當(dāng)以苦瓠者為佳,年久者
尤妙。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消脹殺蟲,治痔漏下血,崩中帶下赤白(時(shí)珍)。
【附方】新六。
中滿鼓脹∶用三、五年陳壺盧瓢一個(gè),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于炭火上炙熱,入
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將瓢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酒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大便下血∶敗瓢(燒存性)、黃連等分。研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簡便方》)。
赤白崩中∶舊壺盧瓢(炒存性)、蓮房( 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熱水調(diào)服。
三服,有汗為度,即止。甚者五服止,最妙。忌房事、發(fā)物、生冷。(《海上方》)。
腦漏流膿∶破瓢、白雞冠花、白螺螄殼(各燒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為末。
以好酒灑濕熟艾,連藥揉成餅,貼在頂門上,以熨斗熨之,以愈為度。(孫氏《集效方》)。
腋下瘤癭∶用長柄茶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漸長
至尺許,其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遂出水,消盡而愈。(《瀕湖集
簡方》)。
湯火傷灼∶舊壺盧瓢,燒灰敷之。(同上)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冬瓜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校正】今并入白瓜子。
【釋名】白瓜(《本經(jīng)》)、
水芝(同上)、地芝(《廣雅》)。
志曰∶冬瓜經(jīng)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
時(shí)珍曰∶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賈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種之。若十月種者,結(jié)瓜
肥好,乃勝春種。則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
《別錄》曰∶冬瓜,原附于《本經(jīng)》瓜子之下。宋《開寶本草》加作白瓜子,復(fù)分白冬
瓜為《別錄》一種。遂致諸注辯說紛紛,今并為一。
【集解】《別錄》曰∶白瓜子生嵩高平澤,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頌曰∶今處處園圃蒔之。其實(shí)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濃而有毛,初生正青綠,
經(jīng)霜?jiǎng)t白粉。人家多藏蓄彌年,作菜果。入藥須霜后取,置之經(jīng)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
用之。亦堪單作服餌。
時(shí)珍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葉團(tuán)而有尖,莖葉皆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結(jié)實(shí)
大者徑尺余,長三、四尺,嫩時(shí)綠色有毛,老則蒼色有粉,其皮堅(jiān)濃,其肉肥白。其瓤謂之
瓜練,白虛如絮,可以浣練衣服。其子謂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后取之,其肉可煮為茹,
可蜜為果。其子仁亦可食。蓋兼蔬、果之用。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觸之必爛。
\x白冬瓜\x
【氣味】甘,微寒,無毒。
弘景曰∶冷利。
【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別錄》)。
搗汁服,止消渴煩悶,解毒(弘景)。益氣耐老,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孟詵)。消熱毒
癰腫。切片摩痱子,甚良(大明)。利大小腸,壓丹石毒(蘇頌)。
【發(fā)明】詵曰∶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練五臟,為其下氣故也。欲得體瘦輕
健者,則可長食之;若要肥,則勿食也。
宗 曰∶凡患發(fā)背及一切癰疽者,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瓦斯甚良。
震亨曰∶冬瓜,性走而急??苁现^其分散熱毒瓦斯,蓋亦取其走而性急也。久病者、陰虛
者忌之。孫真人言∶九月勿食,令人反胃。須被霜食之乃佳。
詵曰∶取瓜一顆,和桐葉與豬食之,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自然不饑,長三、四倍也。
【附方】舊七,新七。
積熱消渴∶白瓜去皮,每食后吃三、二兩,五七度良。(孟詵《食療》)。
消渴不止∶冬瓜一枚削皮,埋濕地中,一月取出,破開取清水日飲之?;驘旖g汁飲之。
(《圣濟(jì)總錄》)。
消渴骨蒸∶大冬瓜一枚去瓤,入黃連末填滿,安甕內(nèi),待瓜消盡,同研,丸梧子大。每
服三、四十丸,煎冬瓜湯下。(《經(jīng)驗(yàn)》)。
產(chǎn)后痢渴∶久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舌干燥。用冬瓜一枚,黃土泥濃五寸,煨熟絞
汁飲。亦治傷寒痢渴。(《古今錄驗(yàn)》)。
小兒渴利∶冬瓜汁飲之。(《千金》)。
小兒 病,寒熱如疳∶用冬瓜、 蓄各四兩,水二升,煎湯浴之。(《千金方》)。
嬰孩寒熱∶冬瓜炮熟,絞汁飲。(《子母秘錄》)。
水病危急∶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無比。(《兵部手集》)。
十種水氣,浮腫喘滿∶用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蓋合簽定,以紙筋泥
固濟(jì),曬干,用糯糠兩大籮,入瓜在內(nèi),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豆焙干為末,水糊丸梧子
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為度。(《楊氏家藏方》)。發(fā)背欲死∶冬
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
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后方》)。
痔瘡腫痛∶冬瓜煎湯洗之。(《袖珍方》)。
馬汗入瘡∶干冬瓜燒研,洗凈敷之。
食魚中毒∶冬瓜汁飲之,良。(《短劇方》)。
面黑令白∶冬瓜一個(gè),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爛濾去滓,熬成膏,瓶收。
每夜涂之。(《圣濟(jì)總錄》)
\x瓜練\x(瓤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絞汁服,止煩躁熱渴,利小腸,治五淋,壓丹石毒(甄權(quán))。
洗面澡身,去 ,令人悅澤白皙(時(shí)珍)。
【附方】新二。
消渴煩亂∶冬瓜瓤(干者)一兩,水煎飲。(《圣惠方》)。
水腫煩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飲之。(《圣濟(jì)總錄》)
\x白瓜子\x
《別錄》曰∶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正誤】恭曰∶此甘瓜也。甘字似白字,后人誤寫耳。當(dāng)改從甘字。
志曰∶《本草》注∶白瓜子,冬瓜仁也。蘇氏所言,殊為孟浪。且甘瓜即甜瓜,亦有青
、白二種。其子色黃,主療與冬瓜全異。但冬瓜經(jīng)霜有白衣,其子亦白,白瓜之號因斯而得。
況諸方惟用冬瓜子,不見用甘瓜子者。蘇說不可憑也。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寒。久服寒中。
【主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本經(jīng)》)。除煩滿不樂??勺?br>面脂(《別錄》)。去皮膚風(fēng)及黑 ,潤肌膚(大明)。治腸癰(時(shí)珍)。
【發(fā)明】頌曰∶冬瓜仁,亦堪單作服餌。又研末作湯飲,及作面脂藥,并令人顏色光澤。
宗懔《荊楚歲時(shí)記》云∶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即瓜瓣也。亦堪作澡豆。
宗 曰∶服食方亦稀用之。
【附方】舊四,新四。
服食法∶取冬瓜仁七升,以絹袋盛,投三沸湯中,須臾取曝干,如此三度,又與清苦酒
漬之一宿,曝干為末,日服方寸匕。令人肥悅明目,延年不老。又法∶取子三五升,去皮為
丸,空心日服三十丸。令人白凈如玉。(孟詵《食療》)。
補(bǔ)肝明目,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用冬瓜仁,方同上。(《外臺(tái)秘要》)。悅澤面容∶
白瓜仁五兩,桃花四兩,白楊皮二兩,為末。食后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欲白加瓜仁,欲紅
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一方有橘皮,無楊皮。(《肘后方》)。多年損傷,
不瘥者∶瓜子末,溫酒服之。(孫真人方)。
消渴不止,小便多∶用干冬瓜子、麥門冬、黃連各二兩,水煎飲之。冬瓜苗葉俱治消渴,
不拘新干。(《摘玄方》)。
男子白濁∶陳冬瓜仁炒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五錢。(《救急易方》)。
女子白帶∶方同上。
\x瓜皮\x
【主治】可作丸服,亦入面脂(蘇頌)。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干為末涂之。又主折傷
損痛(時(shí)珍)。
【附方】新二。
跌撲傷損∶用干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nèi)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濃蓋取微汗。其痛即止,一宿如初,極效。(《摘
玄方》)。
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一錢。(《生生編》)
\x葉\x
【主治】治腫毒,殺蜂,療蜂叮(大明)。
主消渴,瘧疾寒熱。又焙研,敷多年惡瘡(時(shí)珍)。
【附方】新一。
積熱瀉痢∶冬瓜葉嫩心,拖面煎餅食之。(《海上名方》)
\x藤\x
【主治】燒灰,可出繡黥。煎湯,洗黑 并瘡疥(大明)。搗汁服,解木耳毒。煎水,
洗脫肛。燒灰,可淬銅、鐵,伏砒石(時(shí)珍)。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南瓜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南瓜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三月下種,宜沙
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節(jié)節(jié)有根,近地即著。其莖中空。其葉狀如
蜀葵而大如荷葉。八、九月開黃花,如西瓜花。結(jié)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
本可結(jié)數(shù)十顆,其色或綠或黃或紅。經(jīng)霜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濃色黃,
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食,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按∶王禎《農(nóng)書》云∶
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濃,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
也。
【氣味】甘,溫,無毒。
時(shí)珍曰∶多食發(fā)香港腳、黃膽。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
【主治】補(bǔ)中益氣(時(shí)珍)。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越瓜
內(nèi)容:(宋《開寶》)
【釋名】梢瓜(《食物》)、菜瓜。
時(shí)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為菜瓜。
【集解】藏器曰∶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當(dāng)果食之,亦可糟藏。
時(shí)珍曰∶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引蔓,青葉黃花,并如冬瓜花葉而小。
夏秋之間結(jié)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種長者至二尺許,俗呼羊角瓜。其子狀如
胡瓜子,大如麥粒。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醬、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生食多冷中動(dòng)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jié),發(fā)諸瘡。又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
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與牛乳酪及 同食。
時(shí)珍曰∶按∶蕭子真云∶菜瓜能暗人耳目。觀驢馬食之即眼爛,可知矣。
【主治】利腸胃,止煩渴(《開寶》)。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燒灰,敷
口吻瘡及陰莖熱瘡(藏器)。和飯作 ,久食益腸胃(《心鏡》)。
<目錄>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
<篇名>胡瓜
內(nèi)容:(宋《嘉 》)
【釋名】黃瓜。
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諱,改呼黃瓜,至今因之。
時(shí)珍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按∶杜寶《拾遺錄》云∶隋大業(yè)四年避諱,改胡
瓜為黃瓜。與陳氏之說微異。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誤矣。王瓜,土瓜也。見草部。
【集解】時(shí)珍曰∶胡瓜處處有之。正、二月下種,三月生苗引蔓。
葉如冬瓜葉,亦有毛。四五月開黃花,結(jié)瓜圍二、三寸,長者至尺許,青色,皮上有
如疣子,至老則黃赤色。其子與菜瓜子同。一種五月種者,霜時(shí)結(jié)瓜,白色而短,并生
熟可食,兼蔬 之用,糟醬不及菜瓜也。
【氣味】甘,寒,有小毒。
詵曰∶不可多食,動(dòng)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fā)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損陰
血,發(fā)瘡疥香港腳,虛腫百病。天行病后,不可食之。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不可多用醋。
【主治】清熱解渴,利水道(寧原)。
【附方】舊一,新六。
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十余枚,良。(《海上名方》)。
水病肚脹,四肢浮腫∶用胡瓜一個(gè)破開,連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爛,空心俱食之,
須臾下水也。(《千金髓》)。
小兒出汗∶香瓜丸∶用黃連、胡黃連、黃柏、川大黃(煨熟)、鱉甲(醋炙)、柴胡、蘆
薈、青皮等分為末。用大黃瓜黃色者一個(gè),割下頭,填藥至滿,蓋定簽住,慢火煨熟,同搗
爛,入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大者五、七丸至十丸,食后新水下。(錢乙《小兒方》)。
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消填滿,陰干為末。每以少許吹之。(《醫(yī)林集要》)。
杖瘡 腫∶六月六日,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于瘡上,立效。(《醫(yī)林集
要》)。
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消透出刮下,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