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第40頁)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即水葒也。
\x莖葉\x
【氣味】辛,溫,無毒。
時(shí)珍曰∶伏丹砂、雌黃。
【主治】去腸中蛭蟲,輕身(《本經(jīng)》)。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葒草
內(nèi)容:(《別錄》中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別錄》天蓼。
【釋名】鴻 (音纈)、蘢古(一作鼓)、游龍(《詩經(jīng)》)、石龍(《別錄》)、
錄》)、大蓼。
時(shí)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秳e錄》有名未用,草部中
有天蓼,云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龍,一名大蓼。據(jù)此,則
二條乃一指其實(shí),一指莖葉而言也。今并為一。
【集解】《別錄》曰∶葒生水旁,如馬蓼而大,五月采實(shí)。
弘景曰∶今生下濕地甚多,極似馬蓼而甚長大。《詩》稱隰有游龍,郭璞云∶即蘢古也。
頌曰∶葒即水葒也,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余。《爾雅》云∶葒,蘢古。其大者
(音詭)
時(shí)珍曰∶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ㄉ珳\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
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x實(shí)\x
【氣味】咸,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瘰 ∶水葒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后好酒調(diào)服二錢,日三服。
已破
癖痞腹脹及堅(jiān)硬如杯碗者∶用水葒花子一升,另研獨(dú)顆蒜三十個(gè)(去皮),新狗腦一個(gè),
皮硝
再貼
二、三次。倘有膿潰,勿怪。仍看虛實(shí),日逐間服錢氏白餅子、紫霜丸、塌氣丸、消積丸,
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無不瘥矣。以喘滿者,為實(shí);不喘者,為虛。(《藺氏經(jīng)
驗(yàn)方》)
\x花\x
【主治】散血,消積,止痛(時(shí)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dú)庾魍础盟嚮ㄒ淮蟠?。水二鐘,煎一鐘服。百戶毛菊莊屢驗(yàn)方也。(董炳避《水
集驗(yàn)方》)
心氣 痛∶水葒花為末。熱酒服二錢。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
服。一婦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積∶水葒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
以酒調(diào)膏服。忌腥葷油膩之物。(劉松石《保壽堂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天蓼
內(nèi)容:(《別錄》)
時(shí)珍曰∶此指莖葉也。
【氣味】辛,有毒。
【主治】惡瘡,去痹氣(《別錄》)。根莖∶除惡瘡腫,水氣香港腳,煮濃汁漬之(蘇頌)。
【附方】新一。
生肌肉 水葒花根,煎湯淋洗,仍以其葉曬干研末,撒瘡上,每日一次。(《談野翁試驗(yàn)方
》)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毛蓼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馬蓼,葉上有毛,冬根不死。
時(shí)珍曰∶此即蓼之生于山麓者,非澤隰之蓼也。
\x莖葉\x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癰腫疽 瘰 ,杵碎納瘡中,引膿血,生肌。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香港腳
(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海根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會(huì)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 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x根\x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飛尸,喉痹蠱毒,癰疽惡腫,赤白游疹,蛇咬犬毒。
酒及水磨服,并敷之(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火炭母草
內(nèi)容:(宋《圖經(jīng)》)
【集解】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赤而柔,似細(xì)蓼。葉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
秋實(shí)如菽,青黑色,葉甘可食。
\x葉\x
【氣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膚風(fēng)熱,流注骨節(jié),癰腫疼痛。不拘時(shí)采,于 器中搗爛,以鹽酒炒,敷
腫痛處,經(jīng)宿一易之(蘇頌)。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三白草
內(nèi)容:(《唐本草》)
【釋名】弘景曰∶葉上有三白點(diǎn),俗因以名。又見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澤畔,高尺許。葉似水葒,亦似蕺,又似菝 。
葉上有三黑點(diǎn),非白也。古人秘之,隱黑為白爾。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nóng)人候之蒔田,三葉白則草便秀,故謂之
三白。若云三黑點(diǎn),蘇未識(shí)矣。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采根用。
時(shí)珍曰∶三白草生田澤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商陸及青葙。四月
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余葉仍青不變。俗云∶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
三葉白,食黍子。五月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而色白微香。結(jié)細(xì)實(shí)。根長白虛軟,有節(jié)須,
狀如泥菖蒲根?!对旎改稀吩啤梦逶虏苫案?,可制雄黃。蘇恭言似水葒,有三黑點(diǎn)者,
乃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說雖是,但葉亦不似薯蕷。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腫香港腳,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唐本》)。
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瘧及胸膈熱痰,小兒痞滿(藏器)。根∶療香港腳風(fēng)毒脛腫,搗
酒服,亦甚有驗(yàn)。又煎湯,洗癬瘡(時(shí)珍)。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蠶網(wǎng)草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搗敷諸瘡(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蛇網(wǎng)草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葉似苦杖而小,節(jié)赤,高一、二尺,種之辟蛇。又一種草,
莖圓似苧,亦敷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東關(guān)有草狀如苧,莖方節(jié)赤, 敷蛇毒,如摘卻然,名蛇網(wǎng)
草。又有鼠網(wǎng)草,即后莽草。
【氣味】缺。
【主治】蛇虺毒蟲等螫。取根葉搗敷咬處,當(dāng)下黃水(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虎杖
內(nèi)容:(《別錄》中品)
【釋名】苦杖(《拾遺》)、大蟲杖(《藥性》)、斑杖(《日華》)、酸杖。時(shí)珍曰∶杖言
其莖,虎言其斑也?;蛟埔幻排Oフ?,非也。一種斑杖似 頭者,與此同名異物。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
作樹高丈余,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頌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diǎn),初生
便分
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jié)實(shí)。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
亦有高丈余者?!稜栄拧吩啤?,虎杖。郭璞注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xì)刺,可以染赤。是
也。
宗 曰∶此草藥也。《蜀本》言作木高丈余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
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
差大而外微深。陜西山麓水次甚多。
曰∶凡使勿誤用天藍(lán)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
機(jī)曰∶諸注或云似葒、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豈所產(chǎn)有不同耶?
時(shí)珍曰∶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觀之,
未嘗不同也。
\x根\x
【修治】 曰∶采得細(xì)銼,卻用葉包一夜,曬干用。
【氣味】微溫。權(quán)曰∶甘,平,無毒。
宗 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本文不言味?!端?br>性論》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jié)(《別錄》)。漬酒服,主暴瘕(弘景)。風(fēng)在骨節(jié)間,及
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甄權(quán))。治產(chǎn)后血暈,惡血不下,心腹脹滿,
排膿,
主瘡癤癰毒,撲損瘀血,破風(fēng)毒結(jié)氣(大明)。燒灰,貼諸惡瘡。焙研煉蜜為丸,陳米飲服,
治腸痔下血(蘇頌)。研末酒服,治產(chǎn)后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有效(時(shí)珍)。
【發(fā)明】權(quán)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shí)人呼為冷凍飲料子,啜之且尊于茗,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
益美。搗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經(jīng)脈不通。有孕人勿服。
時(shí)珍曰∶孫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經(jīng)不通,腹內(nèi)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亦治
丈夫積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銼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
升,煎如餳。每服一合,以知為度。又許學(xué)士《本事方》∶治男婦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凈,
銼一合,以水五盞,煎一盞,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許服之。鄞縣尉耿夢(mèng)得,內(nèi)人患沙石淋,
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剝剝有聲。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
而愈。乃予目擊者。
【附方】舊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集驗(yàn)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一錢。又方∶治月經(jīng)不通,
腹大
如甕,氣短欲死∶虎杖一斤(去頭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
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餳。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dāng)下。(《圣惠方》)
時(shí)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銼,煮汁漬之。(《肘后方》)
腹中暴癥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內(nèi)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洗,

搗末, 米五升炊飯,納入攪之,好酒五斗漬之,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 魚及
鹽。但取一斗干者,薄酒浸飲,從少起,日三服,亦佳,癥當(dāng)下也。此方治癥,勝諸大藥也。
(《外臺(tái)秘要》)氣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聲,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謂之
氣奔∶以苦杖、人參、青鹽、白術(shù)、細(xì)辛各一兩。作一服,水煎,細(xì)飲盡便愈。(夏子益《奇
疾方》)
服二錢,日三次。忌酒色魚面 醬生冷。(《衛(wèi)生家寶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蕕
內(nèi)容:(《拾遺》)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別錄》馬唐。
【釋名】馬唐(《別錄》)、馬飯(《別錄》)、羊麻(《別錄》)、羊粟(《別錄》)、蔓于
(《爾雅》)、軒于。
藏器曰∶馬食之如糖如飯,故名馬唐、馬飯。
時(shí)珍曰∶羊亦食之,故曰羊麻、羊粟。其氣 臭,故謂之蕕。蕕者,
此草莖頗似蕙而臭。故《左傳》云∶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是也。孫升《談圃》以為香
薷者,誤矣。即《別錄》馬唐也,今并為一。
【集解】《別錄》曰∶馬唐生下濕地,莖有節(jié)生根,五月采。
藏器曰∶生南方廢稻田中,節(jié)節(jié)有根,著土如結(jié)縷草,堪飼馬。又曰∶蕕生水田中,狀
如結(jié)縷草而葉長,馬食之。
【氣味】甘,寒,無毒。藏器曰∶大寒。
【主治】馬唐∶調(diào)中,明耳目(《別錄》)。煎取汁,明目潤肺。又曰∶蕕∶消水氣濕痹,
香港腳頑痹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并合赤小豆煮食,勿與鹽。絞汁服,止消渴,搗葉,敷
毒腫(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蓄
內(nèi)容:(音 畜?!侗窘?jīng)》下品)
【釋名】扁竹(弘景)、扁辨(《吳普》)、扁蔓(《吳普》)、粉節(jié)草(《綱目》)、道生草。
時(shí)珍曰∶許慎《說文》作扁筑,與竹同音。節(jié)間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為粉節(jié)草、
道生草。
【集解】《別錄》曰∶ 蓄,生東萊山谷,五月采,陰干。
弘景曰∶處處有之,布地而生,花節(jié)間白,葉細(xì)綠,人呼為扁竹。
頌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xì)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jié)間花出甚細(xì),微青黃
色,
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陰干?!妒駡D經(jīng)》云∶二月、八月采苗日干。郭璞注《爾雅》云∶
似小藜赤莖節(jié),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是
時(shí)珍曰∶其葉似落帚葉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jié)。三月開細(xì)紅花,如蓼藍(lán)花,結(jié)細(xì)子,
爐火家燒灰煉霜用。一種水扁筑,名KT (音督),出《說文》。
【氣味】苦,平,無毒。權(quán)曰∶甘、澀。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本經(jīng)》)。療女子陰蝕(《別錄》)。煮汁飲小兒,療
蛔蟲有驗(yàn)(甄權(quán))。治霍亂黃膽,利小便,小兒 ?。〞r(shí)珍)。
【附方】舊七,新二。
熱淋澀痛∶扁竹煎湯頻飲。(《生生編》)
熱黃膽疾∶扁竹搗汁,頓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藥性論》)
霍亂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醫(yī)心鏡》)
丹石沖眼,服丹石人毒發(fā),沖眼腫痛∶扁竹根一握,洗,搗汁服之。(《食療本草》)
蛔咬心痛∶《食療》∶治小兒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扁竹十斤(銼)。
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餳。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蟲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飯
食?!逗I细琛吩啤眯念^急痛不能當(dāng),我有仙人海上方。 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shí)刻便安康。
蟲食下部,蟲狀如蝸牛,食下部作癢∶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
合。(《楊氏產(chǎn)乳》)
痔發(fā)腫痛∶扁竹搗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 煮食,日三次。
(《藥性論》)
惡瘡痂癢作痛∶扁竹搗封,痂落即瘥。(《肘后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藎草
內(nèi)容:(音燼?!侗窘?jīng)》下品)
【釋名】黃草(《吳普》)、綠竹(《唐本》)、

時(shí)珍曰∶此草綠色,可染黃,故曰黃、曰綠也。 、 ,乃北人呼綠字音轉(zhuǎn)也。古者貢
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jìn)忠者謂之藎臣也?!对姟吩啤媒K朝
文》云∶ 草可以染黃。《漢書》云∶諸侯 綬。晉灼注云∶ 草出瑯琊,似艾可染,因以
名綬。皆謂此草也。
禹錫曰∶《爾雅》∶綠,王芻。孫炎注云∶即綠蓐草也。今呼為鴟腳莎?!对姟吩啤镁G竹

【集解】《別錄》曰∶藎草,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縣名,在益州西。今處處平澤溪澗側(cè)皆有。葉似竹而細(xì)薄,莖亦圓小。荊襄
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綠蓐草。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nóng)、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負(fù)。
【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本經(jīng)》)。
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吳普)。洗一切惡瘡,有效(大明)。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蒺藜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釋名】茨(《爾雅》)、旁通(《本經(jīng)》)、屈人(《本經(jīng)》)、止行(《本經(jīng)》)、豺羽(《本
經(jīng)》)、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墻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履。
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名鐵蒺藜?!兑住吩啤脫?jù)于蒺藜,言其兇傷;《詩》云∶墻有
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方用甚稀。
時(shí)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
其傷人也。
【集解】《別錄》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實(shí),曝干。
頌曰∶冬月亦采之,黃白色。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xì)葉,子有三角,刺人,
是也
。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xì)蔓,綿布沙上。七
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jié)實(shí)作莢,子便可采。其實(shí)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
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 子酷相類,但馬 子微大
宗 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jié)芒刺。一種
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nèi)腎,大如黍粒,補(bǔ)腎藥,今人多用。風(fēng)家惟用刺蒺藜
也。
時(shí)珍曰∶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xì)菱,三角四刺,實(shí)
有仁。其白蒺藜結(jié)莢長寸許,內(nèi)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以此
分別。
\x子\x
【修治】 曰∶凡使揀凈蒸之,從午至酉,日干,木臼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
酉,日干用。
大明曰∶入藥不計(jì)丸散,并炒去刺用。
【氣味】苦,溫,無毒?!秳e錄》曰∶辛,微寒。權(quán)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當(dāng)以性溫為是。
之才曰∶烏頭為之使。
【主治】惡血,破癥結(jié)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本經(jīng)》)。身體風(fēng)癢,
頭痛,咳逆?zhèn)畏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別錄》)。治諸風(fēng) 瘍,
療吐膿,去燥熱(甄權(quán))。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
止遺瀝泄
珍)。
【附方】舊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時(shí)收?。?。日干,舂去刺,杵為末。每服二錢,新汲
水調(diào)下,
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熱;二年,老者復(fù)少,發(fā)白復(fù)
黑,齒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搗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臺(tái)秘要》)
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圣惠方》)卒中五尸∶蒺藜子搗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后
方》)大便風(fēng)秘∶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為末。每服一錢,鹽

湯下。(《普濟(jì)方》)月經(jīng)不通∶杜蒺藜、當(dāng)歸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三錢。(《儒門事親》)
催生下衣,難產(chǎn),胎在腹中,并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米湯服三
錢。少頃不下,再服。(《梅師方》)
蛔蟲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干,燒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tái)秘

其汁煎如飴,服之。三十年失明∶補(bǔ)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干搗散。食后水服
方寸匕,日二。(《外臺(tái)秘要》)牙齒動(dòng)搖,疼痛及打動(dòng)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
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甚效?;蛞愿鶡?,貼牙即牢固也。(《御藥院方》)牙齒出血不止,
動(dòng)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經(jīng)》)打動(dòng)牙疼∶蒺藜子或根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聞香臭∶蒺藜二握,當(dāng)?shù)儡嚹脒^,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
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嚏出一兩個(gè)息肉,似赤蛹蟲,即愈。(《圣惠方
》)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為末。醋和,夜涂旦洗。
(《救急方》)白癜風(fēng)疾∶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湯服二錢,日二錢。一月絕根。
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diǎn),神效。(《孫真人食忌》)
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頭上,拔根。(《外臺(tái)秘要》)
\x花\x
【主治】陰干為末,每溫酒服二、三錢,治白癜風(fēng)(宗 )。
\x苗\x
【主治】煮湯,洗疥癬風(fēng)瘡作癢(《千金》)。
【附方】舊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黃連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過再灌。(《圣
濟(jì)錄》)
諸瘡腫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
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煮如飴狀,以涂腫處。(《千金方》)
蠼 尿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葉搗敷之。無葉用子。(《備急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白蒺藜
內(nèi)容:【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bǔ)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時(shí)珍)。
【發(fā)明】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fēng)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服蒺藜法,云不問黑白,
但取堅(jiān)實(shí)者,舂去刺用。
時(shí)珍曰∶古方補(bǔ)腎治風(fēng),皆用刺蒺藜。后世補(bǔ)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
亦不甚相遠(yuǎn)也。刺蒺藜炒黃去刺,磨面作餅,或蒸食,可以救荒。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谷精草
內(nèi)容:(宋《開寶》)
【釋名】戴星草(《開寶》)、文星草(《綱目
時(shí)珍曰∶谷田余氣所生,故曰谷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諸名。
【集解】頌曰∶處處有之。春生于谷田中,葉莖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圓似星???馬令肥
根微赤,出秦隴間。
時(shí)珍曰∶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叢生,葉似嫩谷秧。抽細(xì)莖,
高四、五寸。莖頭有小白花,點(diǎn)點(diǎn)如亂星。九月采花,陰干。云二、三月采者,誤也。
\x花\x
【氣味】辛,溫,無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結(jié)水銀成砂子。
【主治】喉痹,齒風(fēng)痛,諸瘡疥(《開寶》)。頭風(fēng)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時(shí)
珍)。
【發(fā)明】時(shí)珍曰∶谷精體輕性浮,能上行陽明分野。凡治目中諸病,加而用之,甚良。
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舊一,新九。
腦痛眉痛∶谷精草二錢,地龍三錢,乳香一錢,為末。每用半錢,燒煙筒中,隨左右熏
鼻。(《圣濟(jì)錄》)
偏正頭痛∶《集驗(yàn)方》∶用谷精草一兩為末,以白面糊調(diào)攤紙花上,貼痛處,干換。
《圣濟(jì)方》∶用谷精草末、銅綠各一錢,硝石半分。隨左右搐鼻。
鼻衄不止∶谷精草為末,熟面湯服二錢。(《圣惠方》)
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風(fēng)等分。為末。米飲服之,甚驗(yàn)。(《明目方》)
痘后目翳,隱澀淚出,久而不退∶用谷精草為末,以柿或豬肝片蘸食。一方∶加蛤粉等
分,同入豬肝內(nèi)煮熟,日食之。又方∶見夜明沙。(邵真人《濟(jì)急方》)
小兒雀盲,至晚忽不見物∶用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開),入谷精草一撮,瓦
罐煮熟,
日食之。屢效。忌鐵器。如不肯食,炙熟,搗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衛(wèi)生家
寶方》)
幼大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海金沙
內(nèi)容:(宋《嘉 》)
【釋名】竹園荽。
時(shí)珍曰∶其色黃如細(xì)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
【集解】禹錫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于日
中暴之,小干,以紙襯承,以杖擊之,有細(xì)沙落紙上,且暴且擊,以盡為度。
時(shí)珍曰∶江浙、湖湘、川陜皆有之,生山林下。莖細(xì)如線,引于竹木上,高尺許。其葉
細(xì)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xì)
根堅(jiān)強(qiáng)。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縮賀。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蓬沙,療傷寒熱狂?;蛲杌蛏ⅲā都?》)。治濕
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瓦斯
【發(fā)明】時(shí)珍曰∶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熱在二經(jīng)血分者宜之。
【附方】舊一,新五。
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干為末,煎生甘草湯,調(diào)服二錢,此陳總領(lǐng)方也。一加滑石。(《夷
堅(jiān)志》)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蠟面茶半兩,搗碎。每服三錢,生姜甘草煎湯
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圖經(jīng)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
二次。
(《仁存方》)血淋痛澀,但利水道,則清濁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普
濟(jì)方》)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術(shù)四兩,甘草半兩,
黑牽牛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園荽草煎酒,敷其身,即發(fā)起。(《直指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地楊梅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東濕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楊梅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赤白痢,取莖、子煎湯服(藏器)。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水楊梅
內(nèi)容:(《綱目》)
【釋名】地椒
【集解】時(shí)珍曰∶生水邊,條葉甚多,生子如楊梅狀?!陡劣駜?cè)》云∶地椒,一名水
楊梅,多生近道陰濕處,荒田野中亦有之。叢生,苗葉似菊,莖端開黃花,實(shí)類椒而不赤。
實(shí)可結(jié)伏三黃、白礬,制丹砂、粉霜。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疔瘡腫毒(時(shí)珍)。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地蜈蚣草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生村落塍野間。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葉密而對(duì)生,如蜈蚣形,其
穗亦長,俗呼過路蜈蚣。其延上樹者,呼飛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及大便不通,搗汁。療癰腫,搗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膿。蜈蚣傷者,
入鹽少許搗涂,或末敷之(時(shí)珍)。
【附方】新一。一切癰疽,及腸癰奶癰,赤腫未破,或已破而膿血不散,發(fā)熱疼痛能食
者,并宜排膿托里散∶用地蜈蚣、赤芍藥、當(dāng)歸、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和
劑局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半邊蓮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半邊蓮,小草也。生陰濕塍塹邊。就地細(xì)梗引蔓,節(jié)節(jié)而生細(xì)葉。秋
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又呼急解索。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涂之。又治寒 氣喘,及瘧疾寒熱,同雄黃各二錢,
搗泥,碗內(nèi)覆之,待色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紫花地丁
內(nèi)容:(《綱目》)
【釋名】箭頭草(《綱目》)、獨(dú)行虎(《綱目
【集解】時(shí)珍曰∶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xì),夏開紫花結(jié)角。
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镀諠?jì)方》云∶鄉(xiāng)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
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 ,無名腫毒惡瘡(時(shí)珍)。
【附方】新九。
黃膽內(nèi)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秘韞》)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頭草嚼咽下。(同
上方)
癰疽惡瘡∶紫花地丁(連根)、同蒼耳葉等分。搗爛,酒一鐘,攪汁服。(楊誠《經(jīng)驗(yàn)方》)
癰疽發(fā)背,無名諸腫,貼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時(shí)收。以白面和成,鹽醋浸一夜貼
之。
昔有一尼發(fā)背,夢(mèng)得此方,數(shù)日而痊。(孫天仁《集效方》)
一切惡瘡∶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燒煙對(duì)瘡熏之。出黃水,取盡愈。(《衛(wèi)生易
簡方》)
瘰 疔瘡,發(fā)背諸腫∶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為末,油和涂神效。(《乾坤秘韞》)
疔瘡腫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雖極者亦效。楊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蔥
頭、生蜜共搗貼之。若瘤瘡,加新黑牛屎。
喉痹腫痛∶箭頭草葉,入醬少許,研膏,點(diǎn)入取吐。(《普濟(jì)方》)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鬼針草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
人謂之鬼釵。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藏器)。涂蝎蠆傷(時(shí)珍)。
【附方】新一。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粘子根搗汁,和臘豬脂涂。(《千金》)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獨(dú)用將軍
內(nèi)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節(jié)節(jié)穿葉心生苗,其葉似楠,不時(shí)采根、葉用。
【氣味】辛,無毒。
【主治】毒腫乳癰,解毒,破惡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獨(dú)將軍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搗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簡便方》)
【附錄】留軍待 恭曰∶生劍州山谷,葉似楠而細(xì)長,采無時(shí)。味辛,溫,無毒。主肢
節(jié)風(fēng)痛,筋脈不遂,折傷瘀血,五緩攣痛。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見腫消
內(nèi)容:(宋《圖經(jīng)》)
【集解】頌曰∶生筠州。春生苗葉,莖紫色,高一、二尺,葉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
采無時(shí)。
【氣味】酸、澀,有微毒。
【主治】消癰腫及狗咬,搗葉貼之(蘇頌)。
【附方】新一。
一切腫毒及傷寒遺毒,發(fā)于耳之前后,及項(xiàng)下腫硬∶用見腫消草、生白芨、生白蘞、土
大黃、生大薊根、野苧麻根搗成餅,入芒硝一錢,和貼留頭,干即易之。若加金線重樓及山
慈菇尤妙。(《傷寒蘊(yùn)要》)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攀倒甑
內(nèi)容:(《圖經(jīng)》)
【集解】頌曰∶生宜州郊野。莖葉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時(shí)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 ,不知是一類否?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利風(fēng)熱,煩渴狂躁,搗汁服,甚效(蘇頌)。
<目錄>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篇名>水甘草
內(nèi)容:(《圖經(jīng)》)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莖青,葉如柳,無花。土人七月、八月采。
單用,不入眾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風(fēng)熱丹毒,同甘草煎飲(蘇頌)。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
<篇名>草之六
內(nèi)容:\x毒草類四十七種\x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大黃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黃良(《本經(jīng)》)、將軍(當(dāng)之)、火參(《吳普》)、膚如(《吳普》)。
弘景曰∶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hào),當(dāng)取其駿快也。
杲曰∶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hào)。
【集解】《別錄》曰∶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卷生黃赤,其葉四四相當(dāng),莖高三尺許。三月花黃,五
月實(shí)黑,八月采根。根有黃汁,切片陰干。
弘景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
色至濃黑。西川陰干者勝。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
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葉、子、莖并似羊蹄,但莖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葉粗長而濃。根細(xì)者
亦似
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其性濕潤而易蛀壞,火干乃佳。作時(shí)燒石使熱,橫寸截著石
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繩穿晾干。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漸細(xì),
氣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隴西,誤矣。
藏器曰∶凡用當(dāng)分別之。若取和濃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
泄駿快、推陳去熱者,當(dāng)取河西錦紋者。
頌曰∶今蜀川、河?xùn)|、陜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紋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番大
黃。
正月內(nèi)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其細(xì)根如牛蒡,小者
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根,去黑皮,
切作橫片,火干。蜀大黃乃作豎片如牛舌形,謂之牛舌大黃。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
大黃,二月開花,結(jié)細(xì)實(shí)。
時(shí)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圖》,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莖大葉,根巨若碗,藥市以大者
為枕,紫地錦紋也。今人以莊浪出者為最,莊浪,即古涇原隴西地,與《別錄》相合。
【正誤】頌曰∶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治疥瘙甚效。初生苗葉如羊蹄,累年長大,即葉
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nèi)抽條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jié)實(shí)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
黃色,呼為金蕎麥。三月采苗,五月采實(shí),陰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錦紋。亦呼為土大黃。
時(shí)珍曰∶蘇說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黃,故謂之羊蹄大黃,實(shí)非一類。又一種酸模,
乃山大黃也。狀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謂土大黃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見本條。
\x根\x
【修治】雷曰∶凡使細(xì)切,以紋如水旋斑緊重者,銼片蒸之,從巳至未,曬干,又灑臘
水蒸之,從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曬干,卻灑淡蜜水再蒸一伏時(shí),其大黃必如烏膏樣,乃曬
干用。
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大黃采時(shí),皆以火石爆干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nóng)、雷公∶苦,有毒;扁鵲∶苦,
無毒;李當(dāng)之∶小寒。
元素曰∶味苦氣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用之須酒浸煨熟者,寒因熱用。酒浸入
太陽經(jīng);酒洗入陽明經(jīng),余經(jīng)不用酒。
杲曰∶大黃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氣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
分,
驅(qū)熱而下。如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是以愈后或目赤,或
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疾生也。
時(shí)珍曰∶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并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dú)狻⒑?br>陰血故也。
之才曰∶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權(quán)曰∶忌冷水,惡干漆。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
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jīng)》)。平胃下氣,除痰實(shí),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
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別錄》)。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
兒寒熱時(shí)疾,煩熱蝕膿(甄權(quán))。通宣一切氣,調(diào)血脈,利關(guān)節(jié),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
明)。瀉諸實(shí)熱不通,除下焦?jié)駸?,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
便淋瀝,實(shí)熱燥結(jié),潮熱譫語,黃膽諸火瘡(時(shí)珍)。
【發(fā)明】之才曰∶得芍藥、黃芩、牡蠣、細(xì)辛、茯苓,療驚恚怒,心下悸氣。得硝石、
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宗 曰∶張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蛟恍臍饧炔?br>足,而不用補(bǔ)心湯,更用瀉心何也?答曰∶若心氣獨(dú)不足,則當(dāng)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
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bǔ)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
惟在量其虛實(shí)而已。
震亨曰∶大黃苦寒善泄,仲景用之瀉心湯者,正因少陰經(jīng)不足,本經(jīng)之陽亢甚無輔,以
致陰血妄行飛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則血?dú)w經(jīng)而自安。夫心之陰氣不足,
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
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則陰血復(fù)其舊矣??苁喜幻髡f而云邪熱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
悟后人也?
時(shí)珍曰∶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jīng)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jīng)血分者,宜用
之。若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氣不足,而
手厥陰心包絡(luò)、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余也。雖曰瀉心,實(shí)瀉四經(jīng)血中之
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
心也。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jié)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
故曰瀉心,實(shí)瀉脾也?!端貑枴吩啤锰幩翞槠M。又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是矣。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則成結(jié)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
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
其濁氣也。若結(jié)胸在氣分,則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矣。成無己注釋
《傷寒論》,亦不知分別此義。
成無己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大黃之苦,以蕩滌瘀熱,下燥結(jié)而泄胃強(qiáng)。
頌曰∶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

人用毒藥攻病,必隨人之虛實(shí)寒熱而處置,非一切輕用也。梁武帝因發(fā)熱欲服大黃。姚僧坦
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弗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yī)
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shí),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
以此言之,今醫(y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其偶中,便謂此方神奇;其差誤,則不言用藥之失,可
不戒哉?
【附方】舊十三,新四十二。
吐血衄血,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水三升,煮一升,熱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刺痛∶川大黃一兩,為散。每服一錢,以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無
時(shí)服
傷寒痞滿,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心下滿而不痛,按之濡,此為痞也,大黃黃連
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汁,分作二次溫服。(仲
景《傷寒論》)
熱病譫狂∶川大黃五兩,銼,炒微赤,為散。用臘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
下。(《圣惠方》)
傷寒發(fā)黃∶方同上。氣壯者,大黃一兩。水二升,漬一宿,平旦煎汁一升,入芒硝一兩,
緩服,須臾當(dāng)利下。(《傷寒類要》)
腰腳風(fēng)氣作痛∶大黃二兩,切如棋子,和少酥炒干,勿令焦,搗篩。每用二錢,空心以
水三大合,入姜三片,煎十余沸,取湯調(diào)服。當(dāng)下冷膿惡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一切壅滯∶《經(jīng)驗(yàn)后方》∶治風(fēng)熱積壅,化痰涎,治痞悶消食,化氣導(dǎo)血∶用大黃四兩,
牽牛
子(半炒半生)四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并不損人。如要微利,

一、二十丸。《衛(wèi)生寶鑒》∶用皂莢熬膏和丸,名墜痰丸,又名全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驗(yàn),賜
名保安丸。
痰為百病∶滾痰丸∶治痰為百病,惟水瀉、胎前產(chǎn)后不可服用∶大黃(酒浸,蒸熟切曬)
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二兩。
以焰硝二兩,同入砂罐固濟(jì), 紅研末二兩。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溫水吞下,即臥勿動(dòng),候藥逐上焦痰
滯。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王隱君歲合四十余斤,愈疾數(shù)萬也。(《養(yǎng)生主
論》)
男女諸病∶無極丸∶治婦人經(jīng)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fēng)下血,五淋,產(chǎn)后積
血,
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
分作四分∶一分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
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分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
一分用當(dāng)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yàn);未下再服。此武當(dāng)高士孫碧云方也。(《醫(yī)林集要》)
心腹諸疾∶三物備急丸∶治心腹諸疾,卒暴百病∶用大黃、巴豆、干姜各一兩。搗篩,
蜜和
搗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痛如
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鳴轉(zhuǎn),當(dāng)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齒
灌之,入喉即瘥。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為散用,不及丸也。(《圖經(jīng)本草》)
腹中痞塊∶大黃十兩為散,醋三升,蜜兩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吐利
為度。(《外臺(tái)秘要》)
腹脅積塊∶風(fēng)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炒極熱,稍冷,入大黃(末)一兩炒熱,入桂心
(末)半兩略炒,下米醋攪成膏,攤布貼之。又方∶大黃二兩,樸硝一兩,為末,以大蒜同
搗膏和貼之?;蚣影⑽阂粌桑让?。(《丹溪心法》)
久患積聚,二便不利,氣上搶心,腹中脹滿,害食∶大黃、白芍各二兩。為末,水丸梧
子大。每湯下四十丸,日三,以知為度。(《千金方》)
脾癖疳積,不拘大人小兒∶錦紋大黃三兩為末,醋一盞,沙鍋內(nèi)容武火熬成膏,傾瓦上
,日曬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官粉一兩,同研勻。十歲以下小
兒半錢,大人一錢半,米飲下。忌一切生冷、魚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
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圣濟(jì)總錄》)
小兒無辜閃癖瘰 ,或頭干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大黃煎主之∶大黃九兩(錦
紋新
實(shí)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搗篩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于大鐺內(nèi)浮湯
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貯器中。三歲兒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
赤膿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須減之。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大人
亦可用之。此藥惟下宿膿,不令兒利也。須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兩半。(崔
知悌方)
小兒諸熱∶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湯
下。加黃連,名三黃丸。(《錢氏小兒方》)
骨蒸積熱,漸漸黃瘦∶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崭狗譃槎?br>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廣利方》)
赤白濁淋∶好大黃為末。每服六分,以雞子一個(gè),破頂入藥,攪勻蒸熟,空心食之。不
過三服愈。(《簡便方》)
相火秘結(jié)∶大黃(末)一兩,牽牛頭(末)半兩,每服三錢。
有厥冷者,酒服;無厥冷,五心煩,蜜湯服。(劉河間《保命集》)
諸痢初起∶大黃(煨熟)、當(dāng)歸各二、三錢(壯人各一兩)。水煎服,取利?;蚣訖壚啤?br>(《集
熱痢里急∶大黃一兩。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簡方》)
忽喘悶絕,不能語言,涎流吐逆,牙齒動(dòng)搖,氣出轉(zhuǎn)大,絕而復(fù)蘇,名傷寒并熱霍亂∶
大黃
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升,煮半升,溫服。(仲景《金
匱玉函方》)
婦人血癖作痛∶大黃一兩,酒二升,煮十沸,頓服取利。(《千金翼》)
產(chǎn)后血塊∶大黃末一兩,頭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溫醋化下,良久當(dāng)下。
(《千金方》)
干血?dú)馔础镁d紋大黃(酒浸曬干)四兩,為末,好醋一升,
熬成膏,丸芡子大。臥時(shí)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紅漏自下,乃調(diào)經(jīng)仙藥也?;蚣酉?br>附
婦人嫁痛,小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一升,煮一沸,頓服。(《千金方》)
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和醋涂之,干則易。(《梅師方》)
濕熱眩暈不可當(dāng)者∶酒炒大黃為末,茶清服二錢,急則治其標(biāo)也。(《丹溪纂要》)
小兒腦熱,常欲閉目∶大黃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歲兒每日服半合,余者涂頂上,
干即再上?!兑捅姟吨翆毞健罚?br>暴赤目痛∶四物湯加熟大黃,酒煎服之。(《傳信適用方》)
胃火牙痛∶口含冰水一口,以紙捻蘸大黃末,隨左右搐鼻,立止。(《儒門事親》)
風(fēng)熱牙痛∶紫金散∶治風(fēng)熱積壅,一切牙痛,去口氣,大有奇效∶好大黃瓶內(nèi)燒存性,
為末,
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專貨此藥,兩宮常以數(shù)千贖之,其門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風(fēng)蟲牙痛,齦常出血,漸至崩落,口臭,極效∶大黃(米泔浸軟)、生地黃各旋切一片,
合定粘貼,一夜即愈,未愈再貼。忌說話,恐引入風(fēng)。(《本事方》)
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擦之吐涎。(《圣惠方》)
鼻中生瘡∶生大黃、杏仁搗勻,豬脂和涂。又方∶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為
末,
生油調(diào)搽。(《圣惠方》)
傷損瘀血∶《三因方》雞鳴散∶治從高墜下,木石壓傷,及一切傷損,血瘀凝積,痛不
可忍,
并以此藥推陳致新。
雞鳴時(shí)服。至晚取下瘀血,
即愈。《和劑方》∶治跌壓瘀血在內(nèi)脹滿。大黃、當(dāng)歸等分,炒研,每服四錢,溫酒服,取下
惡物愈。打撲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diào)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
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杖瘡腫痛∶大黃末,醋調(diào)涂之。童尿亦可調(diào)。(《醫(yī)方摘玄》)
金瘡煩痛,大便不利∶大黃、黃芩等分,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
方》)
凍瘡破爛∶大黃末,水調(diào)涂之。(《衛(wèi)生寶鑒》)
湯火傷灼∶莊浪大黃生研,蜜調(diào)涂之。不惟止痛,又且滅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傳方。
(洪
邁《夷堅(jiān)志》)灸瘡飛蝶,因艾灸訖,火痂便退,瘡內(nèi)鮮肉片飛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
火毒也∶大黃、樸硝各半兩,為末,水服取利即愈。(張杲《醫(yī)說》)
蠼 咬瘡∶大黃末涂之。(《醫(yī)說》)
火丹赤腫遍身者∶大黃磨水,頻刷之。(《急救方》)
腫毒初起∶大黃、五倍子、黃柏等分,為末。新汲水調(diào)涂,日四、五次。(《簡便方》)
癰腫 熱作痛∶大黃末,醋調(diào)涂之。燥即易,不過數(shù)易即退,甚驗(yàn)神方也。(《肘后方》)
乳癰腫毒∶金黃散∶用川大黃、粉草各一兩。為末,好酒熬成膏收之。以絹攤貼瘡上,
仰臥。仍先以溫酒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婦人經(jīng)驗(yàn)方》)
大風(fēng)癩瘡∶大黃(煨)一兩,皂莢刺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溫酒下,取出惡毒
物如魚腦狀。未下再服,即取下如亂發(fā)之蟲。取盡,乃服雄黃花蛇藥。名通天再造散。(《十
便良方》)
\x葉\x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置薦下,辟虱蟲(《相感志》)。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商陸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音逐湯)、當(dāng)陸(《開寶》)、章柳(《圖經(jīng)》)、白昌(《開寶》)、馬尾(《廣
雅》)、夜呼(《本經(jīng)》)。
時(shí)珍曰∶此物能逐蕩水氣,故曰 。訛為商陸,又訛為當(dāng)陸,北音訛為章柳?;蛟浦?br>枝相值,葉葉相當(dāng),故曰當(dāng)陸?;蛟贫喈?dāng)陸路而生也。
【集解】《別錄》曰∶商陸生咸陽山谷。如人形者有神。
恭曰∶此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
保升曰∶所在有之。葉大如牛舌而濃脆,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二月、八月采
根,
日干。頌曰∶俗名章柳根,多生于人家園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青葉如牛舌而長。莖
青赤,至柔脆。夏秋開紅紫花,作朵。根如蘿卜而長,八、九月采之?!稜栄拧分^之 ,《廣

曰∶一種赤昌,苗葉絕相類,不可服之,有傷筋骨消腎之毒。惟章陸花白年多
者,仙人采之作脯,可下酒也。
時(shí)珍曰∶商陸昔人亦種之為蔬,取白根及紫色者擘破,作畦栽之,亦可種子。根、苗、
莖并可洗蒸食,或用灰汁煮過亦良,服丹砂、乳石人食之尤利。其赤與黃色者有毒,不
可食。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章柳干粗似雞冠花干,微有線楞,色微紫赤,極易生植
\x根\x
【修治】 曰∶取花白者根,銅刀刮去皮,薄切,以東流水浸兩宿,漉出,架甑蒸,以
黑豆葉一重,商陸一重,如此蒸之,從午至亥,取出去豆葉,曝干銼用。無豆葉,以豆代之。
【氣味】辛,平,有毒。《別錄》曰∶酸。
權(quán)曰∶甘,有大毒。忌犬肉。
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毒,能伏 砂、砒石、雌黃,拔錫。
恭曰∶赤者但可貼腫,服之傷人,痢血不已殺人,令人見鬼神。
張仲景曰∶商陸以水服,殺人。
杲曰∶商陸有毒,陽中之陰。其味酸辛,其形類人。其用療水,其效如神。
【主治】水腫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本經(jīng)》)。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jié)M
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別錄》)。瀉十種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炒,涂喉外,良(甄權(quán))。
通大小腸,瀉蠱毒,墮胎, 腫毒,敷惡瘡(大明)。
【發(fā)明】弘景曰∶方家不甚干用,惟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服。道家乃散用
之,及煎釀服,皆能去尸蟲,見鬼神。其實(shí)子亦入神藥?;?花,尤良。
頌曰∶古方術(shù)家多用之,亦可單服。五月五日采根,竹 盛,掛屋東北角陰干百日,搗
篩,井華水調(diào)服,云神仙所秘法也。
時(shí)珍曰∶商陸苦寒,沉也,降也,陰也。其性下行,專于行水,與大戟、甘遂,蓋異性
而同功,胃氣虛弱者不可用。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于臍
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腫消。又治濕水,以指畫肉上,隨散不成紋者。用白商陸、香附
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干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蛞源笏馔剃懼笾嗫伞?br>其莖葉作蔬食,亦治腫疾。
嘉謨?cè)弧霉刨澰啤闷湮端嵝?,其形類人。療水貼腫,其效如神。斯言盡之矣。
【附方】舊九,新六。
濕氣腳軟∶章柳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綠豆同煮為飯。每日食之,以瘥為度,最效。
(《斗門方》)水氣腫滿∶《外臺(tái)秘要》∶用白商陸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盞,以水三升,煮
一升,更以粟米一大盞,同煮成粥。每日空心服之,取微利,不得雜食。千金髓∶用白商陸
六兩,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與服。當(dāng)利下水,取效。《梅師方》∶用白商陸一升,羊肉
六兩。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蔥、豉作 食之。
腹中暴癥,有物如石,痛刺啼呼,不治,百日死∶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
安藥,衣物覆,冷即易,晝夜勿息。(孫真人《千金方》) 癖如石,在脅下堅(jiān)硬∶生商陸根
汁一升,杏仁一兩(浸去皮尖,搗如泥)。以商陸汁絞杏泥,火煎如餳。每服棗許,空腹熱
酒服,以利下惡物為度。(《圣惠方》)
產(chǎn)后腹大堅(jiān)滿,喘不能臥∶白圣散∶用章柳根三兩,大戟一兩半,甘遂(炒)一兩,為
末。
每服二、三錢,熱湯調(diào)下,大便宣利為度。此乃主水圣藥也。(潔古《保命集》)
五尸注痛∶腹痛脹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兩脅,痛或磊塊涌起∶用商陸根熬,
以囊盛,更互熨之,取效。(《肘后方》)小兒痘毒,小兒將痘發(fā)熱,失表,忽作腹痛,及膨
脹弩氣,干霍亂,由毒瓦斯與胃氣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陸根和蔥白搗敷臍上,斑止痘出,
方免無虞。(《摘玄方》)
喉卒攻痛∶商陸切根炙熱,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圖經(jīng)本草》)
瘰 喉痹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 上,以艾炷于上灸三、四壯良。(《外臺(tái)秘要》)
一切毒腫∶商陸根和鹽少許,搗敷,日再易之。(孫真人《食忌》)
石癰如石,堅(jiān)硬不作膿者∶生商陸根搗擦之,燥即易,取軟為度。亦治濕漏諸癤。(張
文仲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花
內(nèi)容:【主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臥,取花陰干百日,搗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臥思念所欲
事,即于眠中醒悟也(蘇頌)。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野狼毒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時(shí)珍曰∶觀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別錄》曰∶野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陰干。陳而沉水者良。
弘景曰∶宕昌亦出之。乃言止有數(shù)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亦用太山者。今用
出漢中及建平。云與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野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為療腹內(nèi)要
藥耳。
恭曰∶今出秦州、成州,秦亭原在二州之界。秦隴地寒,元無蝮蛇。此物與防葵都不同
類,生處又別,太山、漢中亦不聞?dòng)?,陶說謬矣。
志曰∶野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shí)重者為良,輕者為力劣。

亭在隴西,奉高是太山下縣。陶云∶沉者是野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為信。假使防葵秋冬
采者堅(jiān)實(shí),得水皆沉;野狼毒春夏采者輕虛,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別,不可比類。此與麻黃、
橘皮、半夏、枳實(shí)、吳茱萸為六陳也。
頌曰∶今陜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狀如馬志所說。
時(shí)珍曰∶野狼毒出秦、晉地。今人往往以草 茹為之,誤矣。見
\x根\x
【氣味】辛,平,有大毒。甄權(quán)曰∶苦、辛,有毒。
之才曰∶大豆為之使,宜醋炒,惡麥句姜,畏占斯、密陀僧也。
【主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 疽蝕,鬼精蠱毒,殺飛
鳥走獸(《本經(jīng)》)。除脅下積癖(《別錄》)。
治痰飲癥瘕,亦殺鼠(甄權(quán))。合野葛納耳中,治聾(《抱樸子》)。
【附方】舊四,新六。
心腹連痛作脹∶用野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
日三
丸,止;又從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為度。(《肘后方》)
九種心痛,一蟲,二蛀,三風(fēng),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氣也。又治連年積
冷,
流注心胸,及落馬墮車,瘀血中惡等證∶九痛丸∶用野狼毒(炙香)、吳茱萸(湯泡)、巴豆(去
心,炒取霜)、干姜(炮)、人參各一兩,附子(泡去皮)三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

溫酒下一丸。(《千金方》)
食∶用野狼毒三兩,附子一兩,旋復(fù)花三兩,搗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湯下,日
三服。(《肘后方》)
以蜜丸梧子大。每
兩脅氣結(jié)∶方同腹中冷痛方。
一切蟲病∶用野狼毒杵末,每服一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化開,臥時(shí)空腹服
之,
次早即下蟲也。(《集效方》)
以豬油、馬油調(diào)搽患處。方睡勿以被蒙頭,恐藥氣傷面。此維揚(yáng)潘氏所傳方。(《藺氏經(jīng)驗(yàn)
方》)
瓦器內(nèi),以津液擦化為末,同以清油浸藥,高一寸,三日,待藥沉油清,遇夜不見燈火,蘸
油涂瘡上,仍以口鼻于藥盞上吸氣,取效。(《永類方》)
積年干癬
惡疾風(fēng)瘡∶野狼毒、秦艽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一、二服。(《千金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防葵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釋名】房苑(《吳普》)、梨蓋(《本經(jīng)》)、
恭曰∶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fēng),故名防葵。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