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倜生 一、擒法述要擒與拿之為二法。若言擒法之功能,僅足以輔助拿法之不足,實不能即用擒法以制敵決勝也。在表面上觀之,似其重要不及拿法,然有時拿法亦不能單獨制人,必借擒法之輔佐,故擒之與拿,可相合而不可相離。唯拿法有時可以單用,而擒法則完全不能單用,為稍異耳。擒與拿必為兩手互用者,如以左手擒人,則拿人者必為右手;如用右手擒人,則拿人者必為左手。此一定之手法也。 擒之手法略可分為兩種,即正擒、反擒是也。如敵人用拳擊我迎面,以尋常拳術中之手法而言,非架即格;但我亦可以讓過其拳,手由下上舉而握?。ò创宋辗?,必虎口向內(nèi)者)其臂。然后再用拿法制之,此為反擒。如敵人舉足踢我肚腹,在尋常拳法,非挑即斫以御敵。但我亦可以舉手綽(按此握法,必虎口向外者)其脛,更以拿法制之。此則為正擒。擒法并不須用多少氣力,但以能接住敵人之手足,使暫時不能脫去即為已足。蓋一方擒一方拿,不轉(zhuǎn)瞬間而敵人已受制于我矣。擒法有時亦及于軀干部分者,但甚少見耳,可于各部擒拿法中求之。 二、拿法述要拿法專以制敵決勝者,用時固不若擒法之簡便,不論如何接握,皆無妨礙,但視其擒時之便利而定也,若拿法者,其主旨既在制人,勢必擇敵人易于受制之處而拿之。若拿在不緊要處,即失去擒拿之本意,而不能應手奏效矣。其拿法中最重要者,厥唯筋絡、關節(jié)、穴道三事,蓋非此不足以制人也。三者之中,以關節(jié)為最易,因各部關節(jié)多顯于外,易于摸正也。若筋絡者,則隱于皮肉之內(nèi),非有相當經(jīng)驗者,不易應手而得,故較關節(jié)為難尋。至若穴道,雖有定所,顧繁復異常,而其所占之部位尤極小,若非用過苦功、經(jīng)驗宏富者,不易尋得也。 拿法固亦有正拿、反拿,唯無論其為正為反,其用力之處,則完全在大、中、食三指,并不用掌拳之力,有時且單用大、食二指,凡虎口向外、大指在陰面以拿人者,謂之正拿;虎口向內(nèi)、大指在陽面拿人,謂之反拿。有一手擒而一手拿者,有雙手同時并拿者,有單用一手拿,而并不須擒法者,是則在乎審時度勢而用之。用何種手法為合宜,即用何種手法,切忌固執(zhí)而不化,蓋無論何事,皆貴乎實用也。 三、耳根之拿法頭部可拿之處甚少,且不拿則已,拿必致命。蓋頭為人身之主宰,生命之中樞也。耳根有穴曰天容,若被拿立刻制死。即不拿正穴道,用力過甚,亦足以取命也。故習此者,對于頭部各處,多不肯輕易下手,恐防失手殺人也,戒之戒之。至其拿法,卻用單拿,并不用擒法為助。如與敵人對面而立,我欲拿其左耳根,則可以用右手叉住其下腭,而以大拇指按于敵人左耳之后面凹陷中,運力拿之。如對立而欲拿其右耳根者,則用左手如法拿之。如敵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右耳根者,則用右手叉住其后頸,以大拇指按于敵人右耳之后面凹陷中,運力拿之。如背立而欲拿左耳根者,即易左手依法行之可也。但無論其正立背立;拿左拿右,不被拿則已,如被拿住,輕則頭目昏眩,暈倒于地,重則立即斃命,無藥可救。蓋以耳筋通達于腦府,相距又極近,故其效之速,較諸軀干各部為尤也。若拿在天容穴上,而氣血之頭,又適達是宮,即拿之甚輕,亦不可濫用,良以殺人即以自殺也。 四、太陽之拿法左右兩太陽穴。位居前額之兩側(cè),其在頭部,地位之重要,不亞于耳根,蓋耳根雖通連腦部,然猶仗筋絡傳達其力,若太陽穴則直接于前腦,其間僅頭骨之縫隙,稍有阻核耳,因此穴實居前額骨之翼縫中也,故稍用氣力,即足使腦部直接受其影響,而致暈或死也。唯拿此穴較耳根為難,以前額較闊,頗不易著手,且只能在前面拿,而不能從后面拿。前面拿則敵人易于看見,而先事預防或閃避也,其法亦用單拿,而不必擒手為助。如敵人與我相對而立,我欲拿其太陽穴者,即可撐開右手之虎口,乘其不備,突出以拷其額,大拇指按住其左太陽穴,中、食二指按住其右太陽穴,兩面使力攏入。如敵人之位置,適偏于我左方,用右手則多一周折,即可發(fā)左手拷其額,而以大拇指按其右太陽穴,中、食二指按其左太陽穴,用力攏入,較用右手為便捷。此等重要之處,不被拿則已,一被拿著,縱拿者用力極輕,而被拿者亦必不能自持而頓時昏暈,而失其知覺,若用力稍重,傷及內(nèi)部,必立時殞命,固不必待氣血流注其穴而始不可救也,切戒濫用。 五、前頸之拿法前頸者,指頸項前面之半邊而言。即頸椎骨之前部也,此處完全為軟當,并無骨骼之支柱,皆系皮肉與筋絡所組合而成,其內(nèi)部則氣管與食管在焉。亦為極重要之部分。蓋人之所以恃以生者,全在乎呼吸與飲食,呼吸必恃氣管,飲食則全恃食管,若氣管受傷則呼吸即被阻止,食管受傷則飲食末由而進,皆足以使人促其生命者。故前頸一部,亦非常重要,在擒拿法中,亦為制命之處。然拿法亦可分數(shù)種,如拿喉結者,必死無疑,若拿前頸筋或拿靠后面耳下之處尚不至制命也,亦宜于單拿法。如敵人與我對立,而以發(fā)右手為宜者,即用右手叉其頸,虎口應在敵人喉結之上,若叉喉結,即易制死,而以大拇指按其左前頸筋,中、食二指按住其右前頸筋,用力拿之;若宜用左手,則反此而行。若敵人背我而立,必自后拿之,可依從后拿耳根之法。若此處被拿,雖不致死,但亦極易昏暈,因前頸之筋,固亦上達腦際,且縱未扼其氣、食二管,勢亦受到壓迫,使氣不能舒。若拿喉管,手法相同,但手指之部位,略有移動耳。是為殺手,不可輕用。 六、后頸之拿法后頸部分,所賴以支柱全頸者,厥唯七頸椎骨而已。此骨之位置,在頸部后面之正中,皆系盤珠形之小圓骨接合而成,故俗名算盤珠,以其形似也。骨之上部,與后頭骨相接,而下面則連絡十二胸椎骨,故頸椎一骨,在上部亦占極重要之地位。其兩旁則各有斜紋扁闊之頸筋,上端與耳后筋等相連絡。頸椎之骨不甚堅牢,而其內(nèi)側(cè)之筋上通后腦,若傷及此,必死無疑。其拿法亦與拿前頸相似,只用單拿,又可在此分出死與暈二種。平常拿后頸者,多拿其斜紋闊筋,此種手法,唯敵人背對我而立者可用,若對立則不通用矣。如敵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后頸者,視其所居之地位而定我用手之左右:如合用右手,即發(fā)右手以大、中、食三指搭住其頸椎左右之闊筋,運力拿之;合用左手,即發(fā)左手依法拿之可也。此頸在腦后陷窩之旁,若被拿住,輕則昏暈,重則傷及內(nèi)部,易成瘋狂、腦漏等病。此等有關生命出入之處,落手務稍輕松。若拿頸椎,其效相同,唯落手過重,往往可使頸椎脫節(jié)而致死。因肢體之骨可接,此骨則不可接,亦如截斷屋柱,其屋鮮有不全部塌倒者也,慎之慎之。 七、前肩之拿法肩井為兩臂連絡軀干之重要關鍵,扁肩胛骨與鎖骨相接處之中間,有一凹陷如臼狀者,即為肩井,亦稱肩窩,其窩之正中,即為肩井穴,在人體各穴中亦為大穴,如氣血頭之流行,正達此穴,而被點被拿以致封閉,雖不足以制人死命,但亦足以戕害其肢體而成殘疾也。即其空穴時,肩井全部被人拿住,亦可使被拿者之臂部受其影響,而失去原有活動之能力。拿人前肩,必須敵人對立,始可著手,亦單用拿法,并不用擒法相助,有單手拿雙手拿之分。如敵人與我對立,而我欲拿其左肩者,即屈右手三指作鷹爪狀,以中、食二指插入肩井之中,大指則在前肩骨下面摳入,用力將其骨扣住。此即俗稱鎖琵琶者是也。若欲拿其右肩,則出左手三指,如法拿之。如欲左右并拿,則二手齊發(fā),依法拿之可也。敵人被我拿住,則其筋收縮 麻,甚至其臂部原有之活動能力,完全失去,縱頑壯之人,亦不復能與我抵抗矣。唯此法與拿穴不同,被拿時固不能轉(zhuǎn)動,若釋手之后,轉(zhuǎn)瞬之間,即可以恢復原狀,非必施手法藥石以治之始愈也。 八、后肩之拿法扁肩胛骨,附于背部上面之兩側(cè),實為肩部最要之主骨,而司全肩之活動者也。其形如蝶翅,較闊之部分,接近脊骨,而較狹之部分,則與鎖骨相銜接而構成肩膀,即俗稱之飯匙骨是也。拿后肩之法,雖方向部位之與拿前肩不同,然其所注重之處,亦完全在于肩井,固殊途而同歸者也。唯迎面拿前肩,則以鎖骨為輔;背立拿后肩,則以扁肩胛為助也。至其手法,亦單用拿法,而不須擒法之輔佐,亦有單手拿雙手拿之分別。如敵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右肩者,即將右手大、中、食三指作鷹爪狀,出其不意,突然發(fā)出,以中、食二指,插入敵人之肩井,而大拇指則從肩胛骨狹端下面之骨縫中摳入,運力拿之;如欲拿敵人之左肩,則發(fā)左手,依法拿之;如欲左右并拿,則兩手齊發(fā)也。敵人被拿,亦必 麻不堪,使其臂部完全失卻活動之能力,而不復能與我抵抗矣。唯此后拿較前拿為稍劇,因大拇指所按之處,適為鳳尾穴,此穴屬腎經(jīng),甚為重要,用力過甚,如傷其穴,亦足以影響內(nèi)部,而成內(nèi)傷不治之癥,但可以藥治,唯拿者對此,落手終以稍輕為宜。 九、外肩之拿法所謂外肩者,即肩尖突起之處也,此一部分,為肩胛骨、鎖骨上、臂骨等三骨相銜接之處,骨縫殘次,筋絡包被,即俗大臂骱者是也。此部實為肩臂兩部之重要關鍵,司臂部屈伸轉(zhuǎn)動之總樞也。此部如受傷,則全臂完全失去活動之能力。唯此關鍵,密接吻合,構造巧妙,無以復加,但機關愈巧妙,損壞愈容易,此一定不易之理也。故肩臂之關節(jié),一受外界之震激,恒易脫臼而出。擒拿法之對于此等所在而特加注意者,即利用此弱點也。此部可用單拿,有時亦可以擒法輔之,不論敵人之背立或?qū)α?,皆可用之。如為對立,我拿其左肩,宜用右手,以大指搭其肩尖前面之骨縫中,中、食二指搭其肩尖后面骨縫中,用力拿之;如拿右肩,則用左手。無論前后,雙手并拿,亦無不可。被拿之人,此部已受束縛,全臂之活動力,完全失去,不復能與我抵抗,若落手過重,且足以使其臂脫臼而出,唯拿時必拿正骨縫,始克奏效也。 十、上臂之擒拿法自肩以下,而至肘節(jié)之上,統(tǒng)稱上臂。此部肌肉,較肩窩等為強厚,拿之較難。大概可分上下二部而拿之,但不能單用拿法,非擒拿并用不可。如拿上臂之上部,敵人與我相對而立,我欲拿其左臂者,必先用左手搶握敵人之左腕或小臂,攏之使直,同時用右手之大、中、食三指,作鷹爪形發(fā)出,大指居其上臂之內(nèi)側(cè),而按住其腋窩,中、食二指則據(jù)其上臂之外側(cè),即上骨端之下面,用力拿之;如欲拿其右臂者,則兩手更易其位置可矣。此法著力之處,完全在于大拇指,中、食二指,不過攏輔之,使易于運力耳。至拿上臂之下部,手法固無大異,但以拿手移下,而攏其上臂中部之鼠蹊筋,即俗稱老鼠肉者是也。此筋實為臂部之主筋,一受束縛,全臂即失活動力量,而不復能轉(zhuǎn)動矣。擒拿之法,完全與上部無異。其所以不用單拿,而必以擒輔之者,蓋使其臂直而易于拿住,否則其上部雖被拿,但一磕緊,大指反為所制,其中部雖被拿,但一屈肘,筋肉突起,亦足以脫去我之拿手,故非擒拿并用,不克奏效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