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宋泥活字版模型 沈括大哥沈披,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官任寧國縣令,歷任常州團練推官及衛(wèi)慰寺丞,于熙寧年初(1068年)升任國子博士,于1065年時曾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活動,再于熙寧二年(1070年)任兩浙提舉常平,后因開常州五瀉堰計劃筑江障湖為田,失敗致災(zāi)而于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遭降職處分,于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間從兩浙徒為陜西提舉常平,后于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再以虞部員外郎之職調(diào)換右職禮賓使,改任北緣邊安撫副使,熙寧十年(1077年)改任福建路都監(jiān)。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時,其父親沈周年已54歲而母親許氏也已46歲高齡,沈周與許氏夫妻在此之前已生有一男二女,故此高齡再生下沈括已是老蚌生珠。而顯特別疼愛,而沈括幼年時也特別聰明反應(yīng)又快,雖顯調(diào)皮但對于各項事物卻頗喜歡觀察與研究。 沈括雖出生于杭州,但早年因父親沈周任官遷徙而跟著父母東搬西遷,也曾與母親許氏在外婆家住過數(shù)年的時間。 沈括因親族皆為官宦又親族間讀書風氣頗盛,族人也都是讀書人,故在耳濡目染之下自小對于四書五經(jīng)詩詞禮樂皆喜涉獵而能詩尚藝的。對于大自然的東西更喜接觸研究,有時甚或因?qū)P挠^察于某種大自然中的事物而至廢寢忘食的。沈括因父親常年日夜忙于公事,故大都皆由母親許氏教導(dǎo)其讀書認字。 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年)沈括因父親官調(diào) 福建泉州擔任泉州知府,故而與母親跟隨父親前往泉州赴任,途中首次路過鎮(zhèn)江而在鎮(zhèn)江住了數(shù)天,因此對于鎮(zhèn)江絢麗的景色首次留下良好的記憶。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沈括父親沈周又從福建泉州調(diào)回京城開封升任三司判官,其年十三歲的沈括遂又隨父親回開封居住。宋慶歷三年(1043年)時,因王安石之弟王安禮與謝絳之女謝氏結(jié)婚,而謝絳的母親正是沈周夫人的姐姐也就是沈括的姨媽,因此姻親的關(guān)系而把王安禮變成是沈括的表侄女婿,又沈王兩家本皆在朝為官門戶相當,而于此婚禮場合中讓沈周與王安石兩家有了初步的交往。言談中讓當年二十三歲的王安石對于長相眉目清秀又氣質(zhì)不凡年尚十三歲的沈括留下良好的印象。 至宋慶歷六年(1046年)時,當年二十六歲的王安石自淮南任判官期滿,簽調(diào)赴京師開封后而始與沈括有了初步的交往。只是事隔不到一年時間王安石旋即又被奉派前往鄞縣任知縣而分離。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沈括父親沈周官調(diào)江南東路按察使,當年十八歲的沈括亦跟隨父親前往南京江寧居住,但本性好學的沈括嗜書成性,又對于各類文學皆有興趣研讀,故而又開始利用空檔研究起醫(yī)藥及搜集偏方來了,沈周見此遂送沈括前往開封進學讀書,期間沈括認識了一位名叫畢升的人,其人自創(chuàng)一種活版印刷術(shù),其法是膠泥刻字,后每刻一字便用火燒令其堅硬,再設(shè)一鐵板,于鐵板面上以樹脂或臘和紙灰之類覆蓋之,欲印刷之時則以一鐵板置于鐵板之上及在板上密布字印持火燙之,再以藥水熔其字面,后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紙。此法若只印書數(shù)本并未能見其效率,但如欲印百千本則速度極為神速,而且在此版印刷同時又可同時布另一版面。此法雖是當時未見之發(fā)明,但畢升卻在尚未完成之時便得病死亡。沈括見此遂接其手而續(xù)其原理并加以研究探討改進,又加以宣揚推廣并用于皇家書藉及民間之書冊印刷之上。而后終于完成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sh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