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彼得修道院(Stift Sankt Peter)建于公元847年,是整個德語地區(qū)最早的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至今仍然是修士們修行的地方。這座修道院依山而建,其教堂是薩爾茨堡維一的羅馬式教堂。莫扎特曾經在此首次指揮演奏C小調彌撒曲,由妻子廉斯坦絲擔任女高音。每年的12月5日是莫扎特的忌日,每到此時,這里都會演奏他的《安魂曲》以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有著圓頂與灰白的外墻。  外部裝飾簡約。  屋頂雕塑  羅馬式大理石拱門,上面有精美的浮雕,中間是厚重的大銅門。 
 鐵藝花門。  教堂為是長方形的,有三重側廊。穹頂為白底淺花,中間兩幅大型油畫。中廳兩側對稱布置兩個祭壇和一個懸空布道臺。  穹頂淡雅的花藻圖飾,點綴以許多描繪宗教的畫像,很是耐看,非常有趣。可我更喜歡的是畫框外的天花板底板花色,簡潔而又活潑。  兩側走廊墻面也掛滿小幅油畫。左側。  右側。  主祭壇與兩側副祭壇并列,主祭壇上方就是外部看到的大圓頂。  主祭壇。  兩側各一座副祭壇。  中廳兩側對稱布置兩個祭壇。左側。 
 右側。  中廳兩側對稱布置另兩個祭壇。左側。  右側。  中廳兩側對稱布置兩個懸空布道臺。左側。 
 右側。  右側廳。  立柱旁邊的雕像圣母子。 
 圣喬治。  側廳的禮拜堂。   側廳的墓碑和石棺。 
 大門方向,上方有管風琴和巨大的雕花時鐘。  而教堂的東側是一個小教堂(margarethenkapell)。 
 外墻上有教皇的標識(一對鑰匙)。  還有其它的石刻。 
 內部裝飾很簡單。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  禮拜堂 
 小教堂的周圍是圣彼得墓園(Petersfriedhof),莫扎特的姐姐及許多薩爾茨堡的名人都埋葬在那里。 
 許多用鐵藝制作的裝飾,增添了墓地的生氣。 
 墓地繁花錦簇,顯示家人經常光顧,倍增溫馨的感覺。 
 側廊也是墓碑。 
 里面裝飾非常講究。 
 國外的墓園沒有那種陰森的感覺,反映他們的生死觀。  山坡上面是地下墓穴(Katakomben)。地下墓穴不是在地下,而是在山上呢。 
 石梯。  途中。  禮拜堂。  站在地下墓穴的高處,可以看到周邊的景致。  繼續(xù)東行,到洗馬池廣場。洗馬池 Pferdeschwemme建于1700年,最初是當時的皇家馬廄建造的蓄水池,故而得名。  中間有尊叫“馴馬者”的雕像,看上去栩栩如生,將“馬欲騰空”的形態(tài)展現得相當逼真。 
 雕像后面有一面墻,上面是不同英姿的駿馬圖。 
 三角頂上是教皇皇徽和希臘神像。 
 從洗馬池廣場盡頭的小道,就可以來到前往薩爾茨堡城堡的纜車站。 乘纜車登上城堡。這條纜車線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纜車線路。早在1515年一條運貨纜車已經開始在這里運行。載運游客的纜車從1892年開始投入服務?,F在運行的纜車是2011年重建的。一共有兩部每部載客55人的纜車往返運行在這條長199米垂直高差99米的車道上,每小時可以運送1850名乘客。  穿越隧道。 
 纜車四周和頂部均是大型玻璃,視野非常好。  薩爾茨堡城堡 薩爾茨堡城堡Festung Hohensalzburg。15和16世紀,在匈牙利戰(zhàn)爭和農民起義的混亂狀態(tài)下, 薩爾茨堡也被卷進其中。大主教們都退到城堡的保護之下。在此期間,城堡的主要建筑被加高了一層,并建造了兵械庫。雷奧哈德·馮·克爾查赫主教(1495-1519)又擴建了城堡,并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在薩爾茨堡要塞漫長的歷史中,沒有任何進攻者能攻占下它。城堡過去常年是一座防御設施,間或也作為主教官邸。同時,它還充當過兵營和監(jiān)獄的角色。沃爾夫·迪特里希主教被他的侄子暨繼承者 馬庫 斯·希提庫斯囚禁在這里五年之久,直到1617年去世。 平面布置圖。收費區(qū)分A、B、C三個區(qū)域:A、 帶音頻(有中文)導游參觀:內部房間、畫廊、刑訊室、了望臺。B、 堡壘博物館,木偶博物館,雷納團博物館。C、 攝政室,魔法劇院。  我們現在在14.舊堡壘纜車Old Fortress Funicular。薩爾茨堡蜿蜒在薩爾茨河兩岸。我們走過的地方:米拉貝爾宮、愛情鎖橋、主教宮、薩爾茨堡大教堂等。左側山坡上的現代博物館,所在的M?nchsberg海拔540米,是薩爾茨堡另一個制高點。  主教宮區(qū)。  對面是卡普茨納山(Kapuzinerberg),海拔640米,是薩爾茨堡最高制高點。  我們將從這里下山。   我們背后是哈森格拉本堡壘Hasengraben Bastion。西側。 
 東側。從東側登上城堡。  進入城堡后,有一個內城,即導游圖的B、C區(qū)。  這是入口,一方有薩爾茨堡要塞的標識。  當年用于防御的大炮。  通過炮臺口看外面。 
 走進博物館。這是要塞的模型。我們是從模型的左側背面上來的,清楚地看到要塞的內城(許多三角形屋頂的建筑)。墻壁上還有中文歡迎詞。  城堡各時期的變遷圖片。   各時期的主教畫像,下面是城堡各時期的變遷模型。  
 反映城堡施工的過程。  反映古代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器具。  廚房。  這架據說是世界第一臺可預先編制音樂的自動管風琴。所謂可預先編制音樂的自動管風琴和八音盒的原理相似,將樂曲中每個音符轉換成滾筒上的突起或凹陷。自動演奏時器械觸頭劃過這些突起或凹陷,帶動相應的音管發(fā)生。也許這種存儲管風琴動作程序的思路和現代計算機的發(fā)明有一定聯系。  保留的拱門。 紅木大床。 
 牽線木偶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展示廳。 各種場景。   場景  制作大師和他們的作品。  兵器館 古代鎧甲。 
 古代士兵。  天花板人物胸像撐腳。 
 現代武器。  防毒面具。 
 長槍和大炮。 
 雷納團博物館Rainer Regiment Museum 雷納團估計是奧地利的某軍團。  雷納團戰(zhàn)地副團長。  軍旗和徽章。  奧地利軍人。  
  全副武裝的軍人  陣地上的軍官。 
 某著名戰(zhàn)役的模擬。 
 嚴陣以待。  通訊兵  功勛章。  金色大廳Golden hall。也稱議事廳。  大廳入口。 
 天花板是用連方圖案的鑲板裝飾,配上金色的圓釘象征天上的星星。  議事廳門旁的這個取暖爐是要塞里最重要的珍寶。用上了釉的彩色陶瓷浮雕鑲嵌而成。最上部是兩排人物塑像,里面有大主教雷翁哈特、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坐像。中間最大的一排瓷雕展示了大主教雷翁哈特上衣的紋章和薩爾茨堡紋章,以及一些宗教故事。下部有四排彩色陶瓷描繪的是各色水果和花卉,而且都不是出自本地的。這些來自異域的花花果果想說明歐洲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航海發(fā)展業(yè)績。  議事廳的墻面也是精雕細琢的。下部原來是用壓制了各色花紋和圖案的皮革覆蓋的,現在沒有了。 
 通往臥室的雕花門。 
 這些金碧輝煌的臥房內盡量還原了當年的擺設,所有櫥柜的鎖扣用鍍金制成,如夜空中的星辰一般閃閃發(fā)光。 
 精細的雕刻。  臥室的取暖爐。  刑具室。  傳說中的頭套    腳鐐。 
 
 博物館出來就到了城堡教堂。 
 教堂內部。 
 兩側主教雕像。 
 上面有宗教題材的油畫。  教堂外墻的雕塑和壁畫反映政教斗爭。  這是城堡庭院。  城堡的南側,遠處連綿不絕的山脈如夢似幻,巨大的山體上覆蓋著薄薄的白雪,山頂上云霧繚繞。此山為翁特斯山,坐落于薩爾茨堡的南部城郊,最高點1973米,是阿爾卑斯邊緣顯著的地標。  山腳下的莊園又宛如童話王園,翠綠的草坪呈現出綠油油的光芒。  下山纜車。  至此,已游覽完畢,但是,城堡的南側沒有出口!必須返回大庭院。從這里左轉。  再右轉,穿過這個小巷。 
 到達小廣場,左側的圓拱門才是出口。  從薩爾茨堡要塞徒步下山,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有一條岔路。順著這條岔路,繞道山的背面,穿過一個門洞。門牌4號就是就是儂柏格修道院(Nonnberg Convent)——電影《音樂之聲》中瑪利亞的修道院的鐵柵門。  穿過鐵柵門,進入小庭院。 
 公元714年由魯伯特創(chuàng)建,是德語世界最古老的女子修道院,修女圣愛倫特露蒂絲是儂柏格修道院的首任院長。2006年4月,儂柏格修道院作為“奧地利偉大修道院”系列第一個登上了奧地利紀念幣。  儂柏格修道院頂上十字架上面有三橫。這種十字架叫教宗十字架,是最高等級的十字架。  右轉就是修道院正門。  修道院旁邊的墓地,上面長滿了鮮花。墻壁上有精美的石雕。  正門前的墓碑。 
 大理石拱門中間是厚重的木門。 
 門邊各一個大石雕。  推開小教堂那扇厚重的木門走進去,光線極暗,只有玻璃花窗射入的一點光亮,眼睛好一會兒才適應。教堂內部裝飾極其素凈。 
 主祭臺。 
 右側禮拜堂。 
 禮拜堂。 
 管風琴和拱頂。 
 至此,薩爾茨堡全部游覽完畢。 最后,附上《音樂之聲》在薩爾茨堡的劇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