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談及清朝末年的歷史,尤其是涉及令人倍感屈辱的喪權(quán)辱國條約,總是繞不開李鴻章這個人物。他擔(dān)任過軍中元帥,既是通商大臣,也是洋務(wù)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更是有著“中國外交第一人”之稱。他身兼多重榮耀職位,但是李鴻章在世人眼中,至今都是一位令人唾棄的“賣國賊”。簽訂賣國條約、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近代中國走向衰亡的歷史,仿佛都是李鴻章一手造成的。 李鴻章 其實李鴻章一生有著非常多的悲劇時刻,他每次在那些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上代表大清簽下名字,喪失的既是個人尊嚴,也是國家尊嚴。尤其是他簽訂的《辛丑條約》,讓中國真正的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李鴻章親自在這份條約上簽字的那一刻,才是他人生悲劇的最根源。但是這份條約上的署名,與以往的形式全然不同。其他的條約上,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的名字,然而在這份條約上,他竟然寫了一個“肅”字。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條約中的“肅”字 第一個原因:世人應(yīng)該知道,這份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是由大清的名義簽署的,并非是他個人的決定?!缎脸髼l約》是李鴻章最后一次代表大清政府談判,當(dāng)時的他到達天津以后,這個垂垂老矣的老人,早已經(jīng)臥病在床多日,在列強的再三催促下,李鴻章在這份不平等條約上寫了一個“肅”字。這個字并不是他胡亂簽上去的,李鴻章的封號為“肅毅伯”,所以“肅”就代表著大清國的顏面,而非他個人的意愿,后人也不至于將所有的過錯都怪罪在他的身上。 李鴻章簽條約 第二個原因:防止自己在歷史上遺臭萬年。李鴻章在朝廷上混跡多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簽下名字的后果,更何況他先前用自己的名字所簽署的那些條約,早已經(jīng)受到世人的指責(zé)。李鴻章為清政府效勞,已經(jīng)為大清背負了太多的罪名。當(dāng)他看到這份條約的那一刻,就知道這是一份極具屈辱性的合同,他再也不愿意將自己的全名簽在這份合同上,所以便想到用“肅”這個字來代替。 第三個原因:這個“肅”字很有可能是李鴻章簽名時,采用了草書的寫法。不過這個說法并不可信,因為李鴻章還是清朝末年的書法大家。他雖然通過科舉步入仕途,但是他卻是一位文武兼具的全才。尤其是李鴻章的留存近代的書法作品,他的字跡工整,筆法蒼勁雄健。當(dāng)他簽訂條約之時,哪怕李鴻章這個時候再年邁,不至于以自己的名字草書一個“肅”字的模樣。所以他在這份條約上的簽名,絕對是有意而為之。 李鴻章劇照 縱觀歷史這近百年時間軸,李鴻章一直是清朝廷的替罪羔羊??v有一身才華,可是他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思想保守的舊臣,對于組織的命令只能一味服從。也許背負這種服從性、奴性太過沉重,才會讓他在最后一次簽訂屈辱條約的時候耍了個小心眼。大清亡國將至,最后一份屈辱條約也壓垮了這位在政壇上奮斗多年的政治家,一個“肅”字滿是他對于時局的無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