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玉在中國就被賦予了極為深刻的意義,對于讀書人而言,他們自比溫潤如玉,對于帝王將相而言,他們將“玉”視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有著近萬年歷史的“玉石”,在漢代還被人們視為能夠保持尸骨不朽的神器。所以,漢代的君王、貴族,死后為了保持尸身不朽,就會穿著一套玉片、金絲制造而成的葬服,這種極其昂貴的葬服,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金縷玉衣”。 這種流行于兩千多年前的皇族葬服,是西漢時期規(guī)格極高的貴族喪葬制度。然而,隨著考古資料的出土與豐富,我們才驚訝的發(fā)現(xiàn),原來金縷玉衣并非最頂級的葬服,與金縷玉衣相比,“黃腸題湊”才是一種更加奢華的喪葬制度。 黃腸題湊墓 何謂“黃腸題湊”呢?《漢書·霍光傳》中,最早出現(xiàn)了“黃腸題湊”一詞,霍光乃西漢眾臣霍去病之弟,他因擁立漢宣帝劉詢立下大功,所以在他死后,漢宣帝便賜予他黃腸題湊一具。史書中記載“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頭目皆向內(nèi),故曰題湊?!?br> 簡而言之,這就是一種由皇上欽賜,比普通的墓葬規(guī)格更高,形式更加特殊的木墩墓。從目前出土的“黃腸題湊”墓來看,這些墓葬都集中在西漢時期,其墓主人主要為諸侯王、王后一級的人物,由此可見,這種特殊墓葬的等級制度相當嚴格,普通人根本無法享受這種墓葬。 廣陵王墓 西漢時期之所以會興起“黃腸題湊”墓,主要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厚葬之風有關。早在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就已經(jīng)修建了非常講究的驪山墓,《史記》中這樣描述秦始皇的墓葬:“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幾乎窮天下之力,幾乎做到了兩千年所能達到的極致。發(fā)展至漢朝,進入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時期,厚葬之風自上而下愈演愈烈,新皇在位時就已經(jīng)興起了為自己修建陵墓之風,每次修建陵寢,都要消耗極大的人力、財力,以此來彰顯自己身份的尊貴。 黃腸題湊墓 皇帝如此,王侯們自然上行下效,不甘落后,紛紛開始給自己修建豪華的陵墓?!包S腸題湊”這種屬于“天子之制”的墓葬,自然會被更多的人所青睞,逝世后一旦能夠入葬“黃腸題湊”墓,就能夠展現(xiàn)自己身前的地位和權利。更何況,漢朝在幾代皇帝的努力治理下,先后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繁榮的盛世局面。有了雄厚經(jīng)濟基礎做保障,再加上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運輸業(yè)的發(fā)展,自然為“黃腸題湊”墓的興起提供了便利條件。 墓葬結構圖 除此之外,受古人靈魂觀的影響,奢華無比的“黃腸題湊”墓出現(xiàn),滿足了漢代諸侯王“視死如生”的心理。漢代金縷玉衣的興起,其實就是漢人為了保護尸體、使其不朽的方法之一,“黃腸題湊”墓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在西漢時期的百姓心中, 有香氣、耐水性、抗腐蝕性極強的柏木,既有驅(qū)邪的作用,又是高尚挺拔的象征,所以上至王公、下至百姓,人們對于柏木都懷著一種崇敬之情,在那個事死如事生的年代里,規(guī)格極高的黃腸題湊墓也就有了極高的特殊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