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近些年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腫瘤免疫治療可謂當仁不讓,其中又以免疫檢查點(checkpoint)抑制劑最為知名。 剛剛過去的 2018 年,眾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先后獲批上市,用于多個瘤種的適應證;10 月 1 日,其治療機制的闡明者——美國 James P. Alison 教授和日本 Tasuka Honjo 教授共同捧得諾貝爾醫(yī)學和生理學獎,腫瘤免疫治療一時間風頭無兩。 然而,這些腫瘤治療界的“明星”藥物和膿毒癥又有什么關系呢? 免疫檢查點是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受體(PD)-1 及其配體 PD-L1、細胞毒性 T 細胞抗原(CTLA)-4 等負性協(xié)同刺激分子,主要存在于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DC)等細胞表面,其細胞信號通路的激活可下調(diào)多種免疫細胞的活性,從而調(diào)節(jié)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度。 ↑ 免疫檢查點受體和配體示例 ↑ 腫瘤細胞通過異常激活 PD-1/PD-L1 等免疫檢查點,抑制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監(jiān)視和清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解除腫瘤對機體免疫反應的抑制,進而發(fā)揮機體免疫系統(tǒng)抑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 這其中,對 PD-1/PD-L1 及 CTLA-4 通路的研究較為成熟,已有多個 PD-1、PD-L1、CTLA-4 抗體藥物獲批用于肺癌、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的治療。 目前,關于膿毒癥的病理生理機制,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失控”的免疫反應,包括促炎和抗炎介質(zhì)的大量釋放,以至于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害和死亡。 然而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表明,膿毒癥患者在經(jīng)歷最初的“炎癥風暴”期后將轉(zhuǎn)而進入免疫抑制期,這將降低機體對繼發(fā)感染的免疫能力,這可能解釋了膿毒癥患者較高的再入院率以及晚期死亡率。而 PD-1/PD-L1 通路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 PD-1/PD-L1 介導免疫抑制的機制 ↑ 在膿毒癥早期,機體 PD-1 表達上調(diào),以期避免過度的炎癥反應;但在嚴重感染時,高負荷抗原刺激使得活化 T 細胞表面 PD-1 表達持續(xù)上調(diào)。PD-1/PD-L1 結合介導 T 細胞功能抑制,導致效應性 T 細胞功能減弱、細胞因子生成減少、細胞增殖減少和凋亡,即所謂的“T 細胞耗竭”。 一些早期的動物研究及人體研究均證實,膿毒癥時體內(nèi) PD-1、PD-L1 的表達增加,基于以上認識,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抗 PD-1、抗 PD-L1 抗體藥物也具有潛在的治療膿毒癥的價值。 已有多位學者報道了抗 PD-1 或 PD-L1 抗體在膿毒癥動物模型中的治療效果。這些特異性抗體有助于預防膿毒癥導致的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DC 等)減少,同時減少淋巴細胞的凋亡、調(diào)節(jié)炎癥介質(zhì)的分泌,從而提高實驗動物的生存率。 關于治療介入的時機,有研究者通過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誘導膿毒癥后 24 小時給予抗 PD-1 抗體治療可提高實驗動物生存率。這將為后期的臨床應用研究提供參考,實際上,膿毒癥的早期臨床診斷通常較為困難,24h 后應用的時間窗可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療的機會。 一些病例報道顯示,應用 PD-1 抑制劑 Nivolumab 能夠降低 HIV 感染或 HCV 感染患者的體內(nèi)病毒負荷,同時改善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態(tài)。盡管并非應用于膿毒癥患者,但這些發(fā)現(xiàn)驗證了 PD-1 抑制劑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價值。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公開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有限。2018 年美國重癥醫(yī)學年會上發(fā)表的一份摘要顯示,膿毒癥患者對單劑量抗 PD-L1 抗體耐受性良好,并且體內(nèi)高炎癥狀態(tài)得到良好控制。 檢索 ClinicalTrials 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一項在膿毒癥/膿毒癥休克患者中應用 Nivolumab 治療的 Ib/IIa 期臨床試驗(NCT02960854)已經(jīng)完成,并將進一步在日本患者中進行擴展研究(JapicCTI-173600),以評估其藥代動力學和治療安全性,相信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將在不久的未來公布。 PD-1/PD-L1 抑制劑提供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膿毒癥治療思路,并正逐漸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诋斍暗挠^點,對 PD-1/PD-L1 通路的抑制可能有助于保護機體的免疫細胞功能、并最終改善膿毒癥患者的生存,但這仍需要設計更大型的臨床試驗進行論證。也許,目前抗腫瘤藥界的“明星”,在不久的未來也會成為臨床醫(yī)生對抗膿毒癥的有力武器。 Chin Med J. 2017, 130: 986-92. Int J Mol Sci. 2017, 18: 2413. Acute Med Surg. 2018, 5: 309-15. Crit Care Med. 2018, 46(1): 7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