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芥子辛溫,利氣豁痰,平喘止咳, 溫通經絡,散結消腫,可消痰核。 (一)傳統用法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功效為利氣豁痰,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本品善能溫通經絡,能消寒痰,并治陰疽痰核。- 1.胸脅脹滿、寒痰喘咳前者與柴胡、枳殼等同用;后者與蘇子、萊菔子等同用。 2.陰疽痰核常與熟地黃.、鹿角膠等同用。 還可單用研末外敷腫物初起。 (二)用量標準 煎服3~10克。外用適量。 (三)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行散,易于耗氣助火,故對氣虛久咳,陰虛火旺者均忌用。 (四)名醫(yī)絕招 周炳文(江西吉安地區(q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白芥子以舌淡苔膩滑為臨床指征,故舌紅干燥無苔者不宜用。治胸膜炎胸腔積液,高熱稽留不退,呼吸短促胸悶者,以白芥子8克,配白芍20克,黃芩、知母、草果各8~12克,檳榔10~12克,厚樸8~10克。 治肝硬化腹水,腹高腿腫,便溏尿少者,或心包積液,腹脹胸憋者,以白芥子配白術、木瓜、草果、厚樸、大腹皮各10克,附子、木香各8克,炮干姜、甘草各5克,茯苓、澤瀉各15克,生姜3片,大棗3枚。 治濕飲停積;三焦壅滯,胸痛脹滿,小便不利,僅腹脹而體力未衰者,以白芥子8克,配大腹皮、枳殼、厚樸、萊菔子、茯苓、澤瀉。治附骨流痰(流注瘡),以白芥子8克,配木香、當歸、川芎、白芍、紫蘇葉、臺烏藥、黃芪、青皮、檳榔、枳實。 治咳嗽痰多之慢性氣管炎,以白芥子3~5克,配杏仁、茯苓、陳皮、法半夏、桑白皮、浙貝母、甘草。 治經期提前,痛經,以白芥子8克,配當歸、白芍、郁金、香附、澤瀉、牡丹皮、梔子、黃芩、甘草。 吳震西(南通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臨證白芥子與止咳化痰藥同用,以祛除有形之痰;與治血溫經通絡藥同用,可消化無形之痰,療效顯著。 治咳嗽氣喘痰多(支氣管炎、肺氣腫),配紫蘇子、萊子(即三,子養(yǎng)親湯)。 治懸飲(結核性、滲出性、癌性胸膜炎),配甘遂、大戟、大棗。治寒濕痹痛(風濕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配川烏,草烏,蒼術。治陰疽流注(深部膿腫、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配肉桂、麻黃。 治胸腔積液,單用白芥子10克,加適量面粉調糊,敷貼胸背部。 劉再朋(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凝痰,專治外科之痰證,如痰核、痰包、痰塊、痰病。 治甲狀舌骨囊腫、腘窩囊腫,配二陳湯;治多發(fā)性脂肪瘤,配平胃散;治甲狀腺瘤,配四海舒郁丸;治髕部滑囊炎,配桃紅四物湯;治淋巴結核,配化堅二陳湯,加白頭翁、僵蠶、山慈姑、貓爪草。 陳祥林(青海省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血液流變學以呈“濃,黏,聚,凝”為特征;胸片、B超顯示胸腔積液;CT證實有腦梗死灶,可為臨床應用指征參考。 治肺源性心臟病,以白芥子6~15克,配紫蘇子、葶藶子各10~15克,赤芍15~30克。 治高脂血癥,以白芥子6~15克,配生山楂15~60克。 治冠心病,以白芥子6~15克,配全瓜蔞、黃芪各15~30克,薤白6~10克。 治滲出性胸膜炎,以白芥子6~15克,配黃芪、功勞葉各15~30克,地龍10~15克。 治腦梗死、老年動脈硬化癥,以白芥子6~10克,配水蛭3~10克,郁金、石菖蒲各10~15克。 治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脂血癥,以白芥子6~10克,配天麻10~15克,益母草15.~60克,澤瀉15~30克。 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以白芥子6~10克,配威靈仙15~30克,烏梢蛇10~15克。 治面神經炎,以白芥子,配僵蠶、熟附子各6~10克,黃芪10~30克。 (五)臨床妙驗 面神經麻痹 潘昌冰老師以白芥子適量,開水洗凈,研細末,開水調糊,涂患者面部、口角(左歪涂右側,右歪涂左側)。治療面神經麻痹5例,3~11日全部治愈(《新醫(yī)學》1974年10期)。 膝腫(鶴膝風) 王清文老師以白芥子60克,研末,用白酒調成糊,包敷患處,干即換藥,以局部發(fā)皰為止,發(fā)后避免感染(《浙江中醫(yī)雜志》1965年10期)。 |
|
|
來自: 昵稱3148822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