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化城門 通化老城城墻四周都建有城樓。城門拱形,城門上筑2層樓,頂層鐘樓,飛檐翹角大屋頂結(jié)構(gòu),紅漆木柱,上蓋黃綠琉璃瓦。1877年春,設(shè)治通化縣,縣治于渾江北岸之頭道江。次年修建城墻,歷時5年竣工。城垣方型,城墻周長1333米,墻高6.6米,頂寬5.4米。城墻以不等條石為基,土筑磚包結(jié)構(gòu),大青磚砌面,內(nèi)由三合土夯實。墻上有雉堞、垛口400個,城樓4座。通化老城曾是奉天省東邊道政治、文化中心,經(jīng)貿(mào)繁榮的第一城。 2.通化市街 位于渾江西岸的通化,舊名頭道溝。 3.通化渾江橋 4.通化玉皇閣 位于渾江北岸,通化城區(qū)東北隅玉皇山上的玉皇閣,1877年(光緒三年)始建,成為吉林省道教的發(fā)源地。 5.東邊道渾江風(fēng)光 6.通化城東的五道江,煤炭儲量豐富 7.東邊道五道江附近 8.老嶺途中 夏日從五道江方向,前往老嶺途中。老嶺是長白山的西南支脈,山對面是白山的臨江。 9.老嶺附近的溪流 老嶺附近的溪流,水面上滿是伐木的木片,只見兩人撐木排順流而下 10.老嶺山中的溫泉 東邊道,并非東北東部的大道。清朝德宗光緒元年,東邊觀察使陳本植(四川人)辦理東邊善后事宜,奏請朝廷設(shè)立東邊兵備道,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9月,于鳳凰城設(shè)立分巡奉天東邊兵備道(簡稱東邊道),陳本植為首任道員。東邊道管轄鳳凰直隸廳、興京廳(遼陽)、岫巖州、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桓仁縣2廳1州4縣。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11月東邊道移安東(現(xiàn)丹東),光緒三十三年設(shè)奉天省,東邊道歸奉天省,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東邊道改稱興鳳道。 民國2年(公元1913年)2月,奉天省興鳳道改為東路,1920年6月2日奉天省把東路改為東邊道,轄鳳城、安東、興京、通化、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柳河、金縣、復(fù)縣、岫巖、莊河等20個縣。1929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東邊道稱謂廢棄。道、廳、州、縣等皆為行政建制稱謂,類似于當(dāng)今省、市、縣等稱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