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的人文領域中,有文人相輕和“天妒英才”之說。其實,“文人相輕”說的是幾千年都沒改掉的“痞子文化”;“天妒英才”的說法倒是純屬詭辯。就拿被稱為一代“詩鬼”的李賀來說,他雖英年才俊,可是總不能參加“科考”及第。其原因,根本不在于“天妒”,而在于一幫妒才嫉能的“人為”。 李賀(790—816),河南昌谷(今宜陽)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又有鬼才、詩鬼之稱,是中原文化星空的一顆璀璨之星。他出生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家境貧寒,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少有奇才。李商隱曾作《李長吉傳》,生動刻畫了李賀獨特的形象:說李賀自幼長相獨特,體型細瘦,通眉長臂;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寫詩的方式是“苦吟疾書”、“未嘗得題然后為詩”;還喜歡騎驢覓詩,“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彼哪赣H見錦囊中的詩句多,心疼地說,這孩子為了寫詩真是嘔心瀝血啊! 李賀雖家境貧寒,但詩作卻令一代大家們?yōu)橹薪^。李賀18歲時,在赴京都長安趕考前,前往洛陽拜謁已名滿天下的國子博士韓愈。天色已晚,韓愈剛剛送走客人,已感疲倦,準備上床休息,于是一邊解衣帶,一邊漫不經心地閱覽李賀送來的詩作,當讀到李賀《雁門太守行》中“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時,急忙把已解開的衣帶重新系上,讓人把李賀請進客廳,當面稱贊李賀:“天才,天才!果然名不虛傳!”在韓愈的褒獎下,李賀的詩名很快傳遍天下。 可是就李賀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才子,卻在科考路上頻頻受阻。其原因,就是他的文采太過出類拔萃,受到了很多文人官員的相輕和嫉妒,因而就千方百計地阻止他“科考及第”。 一次李賀上京趕考,卻被一些人借著封建禮教,說他的父親名叫“李晉肅”,誣稱“晉”和進士的“進”是同音,在舊禮教中那是“家諱”,李賀必須得避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為此,韓愈還專門寫了一篇《諱辨》為之辯護,對所謂的“避諱”進行了有力反擊:“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可是最終李賀還是被拒“科考”的門外。 李賀的期盼成空后,就抱恨含屈,最終英年早逝,成為中國文化星空上不該隕落的一顆流星,并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時留下了不良文化加壓下的一曲悲歌:“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保ɡ钯R《秋來》) 李賀短暫的27年生涯中,幾乎沒有過陽光的日子。這難道是“天妒英才”所造成的悲劇嗎?答案應該是明白的:那是純粹的惡人所為。有才卻如此結局,令人扼腕。只有充沛的光芒下,有才能的人才有機會破繭而出,歷史告訴我們這是唯一的道理。 李賀(后世稱李昌谷,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后裔,長吉體詩歌開創(chuàng)者,有“詩鬼”之稱,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并稱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 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fā)對理想、抱負的追求,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所著名篇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另著《昌谷集》。 跨界散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