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是一個假借字。「朋」的本義表示古代的「貨貝」及其「貨貝」的量詞,在甲骨文、金文中一般用作貨貝的計量單位。后來假借「朋」音,表示「朋友、朋黨」之「朋」,本義漸漸廢失,假借義行之。古人為「朋」的假借義造過一個「倗」字,但這個字沒有流傳下來,并入到「朋」字中。---------------------------------------------------------- 上古直至殷周時代,皆以「貝、玉」為貴,「貝、玉」在「屋室」曰「寶」: 先民也以「貝」「玉」作為錢幣,并用繩子穿起來:
王國維先生在《說玨朋》一文指出, 古制貝玉,皆五枚為一系,合二系為一玨,若一朋。 引自:《古文字詁林》,11 冊,第 153頁 所以:
在先秦、秦漢的傳世文獻中,有表示「朋」本義的用法,如:
「朋」表示貨幣單位,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也非常常見,商至西周時期,以「朋」為單位的「貝幣」是非常常見賞賜之物: 如《甲骨文合集40073》:賜貝二朋 又如西周的《德鼎》(集成2405)的銘文記載周王賜給【德(人名)】貝幣二十朋: 后來,假借「朋」表示「朋友、朋黨、共同」,如:
其實,殷周古人為「朋友、朋黨」這個假借義造過一個從「人」從「朋」的「倗」字, 比如:《白康簋》(集成4160)——「用鄉(xiāng)倗友」,意思是「犒勞朋友」。 但是,這個「倗」字并沒有成為常用字。 綜上所述:「朋」的本義為上古的貨幣單位——「串貝」曰「朋」,假借表示「朋友」之「朋」,后來為假借義造「倗」字,但這個字并沒有流傳下來。 因為,東周以后,「貝幣時代」一去不復返,「朋」的本義漸漸廢失,假借義占據了本字,成為常用義。 那么,分擔「朋」字職務而造「倗」,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并入到「朋」字中。 所以,一句話總結:「朋」的本義「貨幣單位」廢失,假借義「朋友」行之。母字「朋」行之,分化字「倗」廢之。--------------------------------- 最后一個問題是,「朋」為什么成為兩個「月」部?從「朋」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朋」從「月、月」純粹是一種訛寫:
楷書中的「月」其實有很多來源,隨便舉幾個例子: 「肺、明、朕、朋」都有月這個部件,但其實只有「明」才是「月」,其他的「月」都是訛寫導致的同形。
這是漢字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字形混同」,其實就是傳寫的過程中的訛錯、簡省導致,最后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約定俗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