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第一篇小家養(yǎng)成記的干凈,在這篇里我想聊一聊小家的整理術。
關于整理家的書和文章很多,百度下即可。整理并非簡單的把東西歸類,歸置。在說整理之前,我認為這兩樣比較重要。第一每個家都需要一定量的柜子,這是硬件。這樣的硬件對于現(xiàn)在的家庭來說,都成了常規(guī)了,不足為慮。具備了足夠多的柜子,有的家還是凌亂不堪,好像再多的柜子還是容納不了越來越多的東西。所以,更主要的是主人對物品要有斷舍離的思想,這是軟件。硬件是基礎,軟件能擴容。
小時候聽評書上癮,兩件事湊合在一起的時候,評書人會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那就從第一件事說起吧。
說一定量的柜子,是指家的每個區(qū)域或房間都該有柜子。
柜子除了美觀,其主要功能當然是收納,其次是具備隱藏功能。關于美觀不是我這里所要討論的,有人喜歡中式,有人愛好歐式,有人偏愛田園等等不一而足,風格沒有高低之分,只要喜歡就好。
柜子的隱藏功能表現(xiàn)在不好看、好看的、不常用的、常用的東西,可以一股腦納入其中。柜門一關,里面再凌亂,別人看不到,自己似乎就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為什么要用似乎二字?這是因為有些人總認為柜子有部分的功能是遮丑的,如果這樣想,終有一天,丑還是要露出來。何故?不是柜門關不住,而是東西越來越多,柜子越來越亂,終于,藏無可藏,也漸漸在凌亂中麻木了,不以凌亂為凌亂。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一天,看到別人家空蕩蕩又干凈的小家才恍然大悟自己家有多么的凌亂與不堪。那一刻,就恨不得馬上飛奔回去,徹徹底底把家底朝天地理一遍。這種人還算對自家凌亂的窩有認知并還抱有改造之心的。還有人心里干脆起不了半點漣漪,屬于“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派――我凌亂我自由。殊不知,若沒有超然的定力,在一個凌亂的環(huán)境里如何也做不到安之若素,凌亂一定會在心里投下它的陰影,只是自己沒有省察而已。
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梢?,自我省察是一種能力,但不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
所以,有一定量的柜子并不能解決凌亂的問題。問題出在哪兒了?這就是第二個問題,對物品的態(tài)度。首先要建立的是物品是為人服務的,人不能被物品左右奴役,以至于最后成了物品的奴仆。家里的物品要具備三個標準:需要、舒服、合適。反之舍棄。
有些物品屬于實用器,即和日常生活分不開,這對于一個家來說是必需品。從廚房里的鍋碗瓢盆、菜米油鹽醬茶醋,到沙發(fā)茶幾飯桌等日用家具,確實哪一樣都不能少。不能少沒錯,關鍵是不能多。超市一打折,有些人大包小包大袋小袋拎幾趟回家,然后把冰箱塞滿,櫥柜塞滿,塞不下堆在地上。過一段時間,另一個超市折數(shù)更低,商品更豐富,感覺不買一點是不是虧了?于是,不管家里需不需要,只想擁有更多物廉價美的東西,再次陷進失去理性的購買欲中不能自拔。這之后,為了消滅買回的食品,為了在食品保質(zhì)期之間吃完,一次次地計劃、煩惱……最后,不得不清理出一大堆過期或?qū)嵲诓幌氤缘氖称?。你說,這是何苦呢?
超市,永遠都會打折,永遠都有一批死粉。家里的冰箱永遠都滿滿的,永遠也吃不完。
不需要的不要買,哪怕再便宜。
有人問我,衣櫥里有幾年前買的大衣,質(zhì)量很好,但感覺款式過時了,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理。
我問她,你還會穿嗎?
她說,不穿了。
那就一個字:扔!
這怎么舍得?
不舍得?那就等著衣柜塞滿吧。
這件衣服對她來說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如今身份尷尬,扔了不舍得,是因為想到當初花的那幾個銀子。假如銀兩不多,會扔嗎?一定會的。所以,她在乎的不是衣服本身的價值。過時的衣服就如過氣的明星,不喜歡了又何必苦苦掙扎、留戀,真是自尋煩惱。一件衣服如果兩年中看到卻不想再穿,就扔了吧。會心疼,好事,這樣下次買衣服一定才會慎重。
不舒服的衣物不要了,扔了給衣櫥減負,也給自己物欲的心松松綁,騰出空間。
櫥柜、衣櫥雖然關起柜門看不到里面的狀況,那是相對外人而言。至于主人,難道也會傻到關起門就萬事大吉了?
有人說散文的寫作要能做到“疏可跑馬,密不透風”,這樣文章的才有層次感。家的整理也可用上這兩句。
“密不透風”對于書柜實用。一個書柜,你那里面沒有三本書,確實可“跑馬”了,我看“野馬”也能跑上幾匹了,如此,不要書柜也罷。實在要,即便是附庸風雅,那就把書柜塞滿吧。說不定附庸久了,還真的風雅起來。
至于櫥柜和衣柜的整理,遵循每拿一樣東西都不需要把其他東西拿出來,這樣的柜子打開就是一種享受。否則,關上的柜門從此不得已是不愿意打開的,也就談不上偶爾去抹下灰了,更談不上去欣賞了。一個不想打開或不得不打開的柜子,結果只有一個,或者滿或者亂,毫無美感可言。
外在的擺設一定要遵從“疏可跑馬”,寧少勿多。有人的茶幾上堆滿了:水果、茶點、煙灰缸、茶具、紙巾……,這哪是茶幾,分明是在茶幾上擺攤設點。餐桌上最好是吃完之后把碗筷全撤走,冬天擱上一盆水仙,或在亭亭玉立的梅瓶上插上一枝虬枝紅梅,夏天換上馬蹄蓮或百合。怕煩的,換成藝術類干花也是不錯的選擇。
合適即最好。
公共空間里,顧及他人以及交往的規(guī)則、禮儀,我們不能完全做我自己。與人交往是作為社會人與自然人的需要,但是,每個人還有個精神上的我需要成長,精神上的我往往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私密的空間。這就需要人有獨處的能力。家是私有空間,是“慎獨”的最好場所,惟有這里,我們可以高度自治,找到自我,做一個純粹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家不僅具有修復功能,還是生命之船休整、調(diào)整航向的避風灣和加油站。
每個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或雅致或低調(diào)或簡樸或奢華或溫馨或無趣,家是營造者內(nèi)心投射和映射,對家人是反哺還是僅僅作為一個藏身睡覺之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