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9月,為趕在國慶節(jié)前看到毛主席的光輝形象(用當時比較時髦的詞來形容),當時的博興縣革委會決定購買一臺黑白電視機,(當時國內還無彩色電視),這是博興縣破天荒安裝的全縣唯一的一臺電子管黑白電視機。這臺電視機由當時的博興縣廣播站(后改為廣播電視局)具體實施與安裝,電視機放在站內的小會議內,為了顯示這臺電視的珍貴與保護,還用內紅外黑的1米半見方的兩層布將其遮蓋。以示其珍貴與保護。
 這是一臺天津產的14吋電子管837黑白電視機,偏轉線圈顯像管,木殼,體積長52公分x49公分,高42公分,重20多公斤,共5個頻道,但只看一套黑白節(jié)目。從濟南市百貨大樓通過關系所購。每天只在晚上19時到22時播出4小時,其余時間無節(jié)目。那時,由于當時全省電視微波站還是空白,山東,中央電視臺均在籌建中,只能通過泰山轉播臺借用電信局微波傳遞信號轉播北京電視臺的黑白節(jié)目。 當時人們對電機即有新鮮感,更有神秘感,毋容置疑,別說一般老百姓,就連機關干部也難看到電視節(jié)目。 電視天線的高度越高,接收到的信號越強,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因此這臺電視機的天線竟高達22米,架在城南筆架山下,但當時忽視了另一條定律,(電視機背面只有兩個火柴頭大小的扁饋線插孔,別無選擇),即饋線越長信號衰減越大。加之最初攝像機昂貴,奇缺,圖像大多是由攝影機膠片再轉換成圖像,所接收到的是模擬信號,因此電視圖像畫面欠佳,不時出現(xiàn)雪花狀。但在小屏幕上出現(xiàn)活動圖像與聲音,也算劃時代的進步吧。 說起這臺電視機的安裝,還出現(xiàn)了一次重大事故,為使22米高天線牢固,在頂端與地面加了四根拉線,在安裝拉線時,由于四條拉線的其中一臺過緊崩斷,至使線務員王盛三從20米的高度摔下,經搶救雖然保住了生命,但造成了下肢癱瘓,終身殘廢。 當時處于計劃經濟年代,電視臺無廣告,無創(chuàng)收,無延時。節(jié)目與節(jié)目之間一般不超過30秒,期間用音樂,風景,公益標語來代替。電視播音員都是清一色的中山裝。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目前,電子管電視機早以淘汰,半導體元器件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小屏幕電視機,顯像管電視機,背投電視機,等粒子電視機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微波代替了差轉,光纜代替了微博,數(shù)字代替了模擬,被被隨之而來的大屏幕液晶電視,電腦,筆記本,智能手機等所代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