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主產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原植物生于濕地、農田、溪邊、林下。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臨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 但生半夏有毒,禁止內服,否則可引起舌、口腔咽喉麻木、腫脹,造成流涎,張口困難,言語不清,聲音嘶啞,甚至窒息,停止呼吸等癥狀;又因其有毒,肝腎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婦女忌用。半夏使用時多需要炮制,半夏因炮制的方法不同,炮制后的半夏功效也就不同。 清半夏 清半夏:用白礬炮制的半夏。炮制后的半夏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錐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有燥濕化痰的功效。 姜半夏 姜半夏:用姜炮制過的半夏。炮制后的半夏為片狀、不規(guī)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標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有降逆止嘔的功效。 法半夏 法半夏:用生石灰炮制過的半夏,為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粉末淡黃色至黃色。健脾燥濕要用法半夏。 此外還有化痰消食用的半夏曲,燥性大減、多用于濕痰兼陰虛者的青鹽半夏,功善清熱化痰的竹瀝半夏,生半夏多外用于癰疽腫毒。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yī)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藥性論》: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有大毒。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景岳全書》:味大辛微苦,氣溫??缮山担栔嘘幰?。有毒。其質滑潤,其性燥濕降痰,入脾胃膽經。生嚼戟喉,制用生姜。下肺氣,開胃健脾,消痰飲痞滿,止咳嗽上氣,心痛脅痛,除嘔吐反胃,霍亂轉筋,頭腹脹,不眠氣結,痰核腫突,去痰厥頭痛,散風閉喉喑,治脾濕泄瀉,遺精帶濁,消癰疽腫毒,殺蜈蚣蜂蠆蟲毒。性能墮胎,孕婦雖忌,然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加姜汁微炒,但用無妨。若消渴煩熱,及陰虛血證,最忌勿加。李時珍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味辛而性溫也。滑則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丹溪曰: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聊攝云: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半夏、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 【現(xiàn)代藥理研究】1. 半夏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認為,半夏所含揮發(fā)性生物堿有抑制中樞和末梢神經的作用,鎮(zhèn)咳可能與其抑制咳嗽中樞有關。 2. 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制過程中加入的明礬。 3. 半夏有鎮(zhèn)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熱炮制或加明礬、姜汁炮制的各種制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zhèn)吐作用。其鎮(zhèn)吐作用極可能與嘔吐中樞的抑制有關。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溫處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 半夏對唾液腺分泌有抑制作用。 5. 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 半夏有抗生育與致畸作用。 7. 半夏對胰蛋白水解有抑制作用。 8. 半夏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壓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 半夏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半夏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應激性胃潰瘍的發(fā)生,能促進家兔膽汁的分泌,降低奧狄氏括約肌張力,顯著增強腸道的輸送能力,在體外還能松弛乙酰膽堿、組織胺、氯化鋇所致的腸管平滑肌收縮。 10. 半夏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抑制作用。 11. 半夏有催眠、抗驚厥作用。 12. 半夏有抗腫瘤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