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中國藥科大學88級校友 2020年春節(jié),最牽動人心的是疫情,全民對醫(yī)療健康關(guān)注度空前提高,雙黃連等中醫(yī)藥引起一波一波討論,各種言論層出不窮。有人說中藥純天然無毒,有人說是藥三分毒,我們就來說說老生常談的中藥毒性問題吧。中藥的來源除了少量人工制成品,如輕粉(Hg2Cl2)之外,主要是植物、動物、礦物,確實是來自天然的,但你要是說純天然無毒無副作用,就大錯特錯了,自然界有毒的東西比比皆是,植物里面有毒蘑菇,動物里有毒蛇,礦物里有砒石,它升華之后的精制品就是砒霜,武大郎就是這樣沒了的。中藥有一萬多種,都選擇的是沒有毒性的,你相信嗎?尤其還有大家熟知的理論以毒攻毒,有毒性中藥是肯定的,那么中藥的毒性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怎么看待中藥的毒呢? 一、什么是毒 1、毒=藥 “毒藥”一詞,在古代醫(yī)藥文獻中常是藥物的總稱?!吨芏Y·天官·冢宰》云: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之為毒藥。 2、毒=偏性 《類經(jīng)》云: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這種偏性,或是說能夠起治療作用的特性,稱之為“毒”、“有毒”。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種或某些特定的,有別于其他藥物的偏性。臨床醫(yī)生每取其偏性,祛邪、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從而糾正陰陽之盛衰,最終達到愈病蠲疾,強身健體之目的。 3、毒=毒害性 狹義的“毒”或“有毒”指藥物對人體的毒害性,是藥物對機體所產(chǎn)生的嚴重不良影響及損害,包括毒性、副作用。根據(jù)危害性的程度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大毒、有毒、小毒這三種程度。 《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毒性藥品系指毒性劇烈,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使用不當會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藥物。反之,無毒的藥品劑量范圍較大,安全性高,一般對機體無明顯的損害作用。除了毒性比較大的藥物,少量即顯示毒性以外,我們還需要特別關(guān)注的是短期使用不顯示毒性,但會因長期使用蓄積而產(chǎn)生毒害的中藥,如大家熟知的含馬兜酸的中藥。 二、有毒中藥有哪些 1、衛(wèi)生部列入《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的28種中藥,這28種毒性很大。 砒石、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 2、《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記載的83種有毒中藥(包括大毒10種、有毒42種和小毒31種) 大毒(10種) 馬錢子、馬錢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紅粉、鬧羊花、川烏、草烏、斑蝥 有毒(42種) 三顆針、干漆、土荊皮、山豆根、千金子、千金子霜、制川烏、天南星、制天南星、木鱉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白屈菜、半夏、朱砂、華山參、全蝎、芫花、蒼耳子、兩頭尖、附子、苦楝皮、金錢白花蛇、京大戟、制草烏、牽牛子、輕粉、香加皮、洋金花、臭靈丹草、狼毒、商陸、常山、硫黃、雄黃、蓖麻子、蜈蚣、罌粟殼、蘄蛇、蟾酥 小毒(31種) 丁公藤、九里香、土鱉蟲、大皂角、川楝子、小葉蓮、飛揚草、水蛭、艾葉、北豆根、地楓皮、紅大戟、兩面針、苦木、吳茱萸、苦杏仁、金鐵鎖、草烏葉、南鶴虱、鴉膽子、重樓、急性子、蛇床子、豬牙皂、綿馬貫眾、綿馬貫眾炭、紫萁貫眾、蒺藜、榼藤子、鶴虱、翼首草 3、其他書籍中記載的有毒中藥 很多中藥《中國藥典》沒有收載,而在其他書籍是有記載的,這些書籍里記載的有毒中藥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秋水仙等。 4、有毒無毒變遷的中藥 人類的認知水平在不斷進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朱砂列為上品,認為它無毒,為什么會是這樣,理由很簡單,朱砂能煉丹,丹藥吃了能長生不老,當然這種觀點早就被徹底否定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還可能發(fā)現(xiàn)更多披著無毒中藥外衣的有毒中藥,例如近年發(fā)現(xiàn)的,短期應用不顯示毒性,但是長期使用會蓄積中毒,如已經(jīng)被取消藥用標準的關(guān)木通、廣防己。 再比如細辛,細辛經(jīng)歷了從無毒到有毒又到無毒的歷程,細辛首見《本經(jīng)》上品,言其“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別錄》云“無毒”;而宋以來,醫(yī)界逐漸形成“細辛不過錢”之說;現(xiàn)在《中國藥典》又標注其為無毒。細辛的毒性與是否正品、藥用部位及所用劑型等有關(guān)。細辛的藥用部位由根改為全草,再回歸到根和根莖,這與細辛原植物各部位所含的毒性成分有關(guān),毒性成分最初認為只有黃樟醚,直到馬兜鈴酸浮現(xiàn)水面。細辛根與地上部分相比,馬兜鈴酸含量極低,且煎煮后幾乎不能檢出,自《中國藥典》2005年版起改細辛藥用部位為根和根莖。 另外,毒性有無及毒性分級并沒有確切的劃分標準,主要來自歷代醫(yī)家臨床經(jīng)驗的主觀判斷,這樣就造成有些藥材的毒性描述有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藥學著作的編者參考不同文獻,毒性的有無及分級就可能有差別,例如臭靈丹草、罌粟殼、艾葉、蛇床子、蒺藜、三顆針在《中國藥典》中記載是有毒的,而《中藥大辭典》中認為是無毒的;鬧羊花在《中國藥典》中記載是大毒,而《中藥大辭典》中認為是有毒等等。 5、無毒中藥不當使用造成危害 無毒藥與有毒藥相比,具有常用治療量幅度較大、安全性較高等優(yōu)點,常量或稍大于常量應用不會出現(xiàn)較大的毒副反應,但無毒藥也有藥性較強的,例如鹿茸、大黃、芒硝等偏性突出的中藥,誤用或過量使用,有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著名的“神醫(yī)”胡萬林就是用芒硝致人死亡。還有些中藥,尤其是補益類中藥,存在濫用的問題,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濫用人參,傳統(tǒng)有“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的說法,就是因為很多人覺得吃人參有利無害,殊不知藥不對證、過量或長期服用,患者有可能出現(xiàn)“人參綜合征”。何首烏長期服用,可能造成可逆性肝損傷,這與用藥不當、炮制不及或炮制太過均有關(guān)。另外有很多習慣性便秘患者,每日或經(jīng)常泡服番瀉葉,用藥一段時間后產(chǎn)生藥物依賴性,停藥后出現(xiàn)戒斷癥狀。 三、中藥毒性與什么有關(guān) 中藥的毒性與諸多因素有關(guān),如用量、品種、產(chǎn)地、采收、貯存、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體質(zh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因素,一是炮制,炮制可以降低中藥毒性,故此《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里規(guī)定的毒性藥品,很多前面加了生字,表達了生品毒性很強,而炮制后可以減毒。中藥成分復雜,有些毒性成分比較明確,例如巴豆制霜減少巴豆油,水煮使烏頭里的雙酯型生物堿的水解,毒性均會大大降低等,但仍有很多中藥毒性產(chǎn)生原因并不十分明確。但不正確的炮制,可能達不到應該的效果,還有可能使毒性增加,例如雄黃火煅,毒性增加。二是用量,我們常說,離開用量說毒性,就是耍流氓,因此在既要達到療效又要防止中毒之間,尋找最佳的用量。三是配伍,通過配伍可能減小中藥原有的毒性,也可能產(chǎn)生或增加毒性,例如生姜殺半夏之毒,而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則會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四是使用正品,中藥存在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xiàn)象,容易混淆;還有些中藥采收時有同科屬形態(tài)相似的有毒植物混入,或是不良商人摻入有毒的偽品,均可能產(chǎn)生毒性。 四、藥食兩用與藥食同源 藥食同源是指遙遠的古代,先人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藥物,也就是說找到適合充饑的就是食物,有治療作用的就是藥物。 藥食兩用是指既有治療作用,又滿足食物的一些特性,大多屬于作用溫和,偏性不強的物質(zhì)。因此可以說不管有沒有毒,所有藥物與食物是同源的,但并不都是兩用的。 2002年衛(wèi)生部公布的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zhì)目錄(110種,以下有的物質(zhì)有不只一個來源)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nèi)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五、藥食兩用之品可以隨意吃嗎? 1、有毒性的白果和苦杏仁 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zhì)目錄的里有白果和苦杏仁,往上翻,看看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的毒性中藥里也有它們的身影,白果有毒,苦杏仁有毒。 白果的毒性表現(xiàn)在哪兒呢,作為食物或藥用的是白果的種仁,而白果成熟時外面顯黃色的是外種皮(注意不是果皮,因為銀杏是裸子植物,只有種子,不存在果實),極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白果種仁的毒性物質(zhì)基礎不夠明確、致毒機理不甚清晰,主要有氯化物、銀杏酸、吡哆醇衍生物4’-O-甲基吡哆醇及致敏蛋白等,在長期的實踐中已證實大量食用白果后會產(chǎn)生劇烈的毒性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生食毒性大,煎煮之后毒性會降低,因此白果不可生食,煮熟不食用過多即可。 苦杏仁有小毒,它的毒性成分比較明確,所含的苦杏仁苷進入人體后水解為氫氰酸有劇毒,這個成分顯苦味,也是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如果在體外苦杏仁苷酶解放出氫氰酸,毒性將會降低,當然藥效也會降低。一般情況下作為食物使用的是甜杏仁,甜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甚微,中毒的風險低。 2、內(nèi)外源性風險物質(zhì) 藥食兩用物質(zhì)除了標明有毒性的以外,內(nèi)外源風險物質(zhì)也可能產(chǎn)生毒性。外源性風險物質(zhì)主要來自于藥材生產(chǎn)加工和流通環(huán)節(jié)中農(nóng)藥、重金屬、真菌毒素、熏硫等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質(zhì)的殘留,《中國藥典》2015年版就規(guī)定了甘草、山楂、枸杞子等的重金屬限量,蓮子、陳皮、薏苡仁等的黃曲霉素限量,甘草等的農(nóng)藥殘留限量。內(nèi)源性風險物質(zhì)是植物代謝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zhì),例如大麻的種子火麻仁,廣西巴馬是長壽之鄉(xiāng),當?shù)厝碎L期食用火麻仁榨取的油,稱之為長壽油。眾所周知大麻中存在大麻素類成分,大麻素類包括四氫大麻酚、大麻酚和大麻二酚,2018 年 6 月,美國FDA批準上市了一種主成分為大麻二酚(CBD)的藥物,治療小兒癲癇,而四氫大麻酚是有成癮性的致幻成分,能使人產(chǎn)生欣快感和松弛感,高劑量時可致幻。四氫大麻酚的含量與植物大麻的不同亞種有關(guān),也與植物大麻不同部位有關(guān)。從毒性的大小和分布上的差異,大麻分為南北兩個亞種,南亞種四氫大麻酚含量高,也被稱為毒品大麻、印度大麻;北亞種四氫大麻酚含量低,可作為工業(yè)大麻,用于大麻纖維、火麻油、火麻仁的生產(chǎn),當然工業(yè)大麻的種植、加工、銷售需專項管理。植物大麻不同部位四氫大麻酚含量不相同,花葉含量最高,果殼中含量較少,根和種子中含量極少。這與《本草綱目》中“麻葉有毒;大麻殼有毒而仁無毒也”是一致的?;鹇槿手兴臍浯舐榉雍亢苌?,但仍存在安全風險,我國發(fā)生過多起服食火麻仁、用火麻油油炸的食品引起急性中毒的病例,國外也有報道,2017 年意大利1名兒童服用火麻仁油提高免疫力3周,引起亞急性中毒。因此火麻仁藥用、食用時需注意,在煎煮、榨油等加工處理之前要脫殼,避免果殼中四氫大麻酚帶入;火麻油要采用適宜工藝精煉,要控制食用和藥用的量,制定四氫大麻酚限量標準并加以監(jiān)管,防止可能產(chǎn)生的安全風險。 3、偏性 藥食兩用之品,作用相對溫和,但也各有偏性,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不相同,中醫(yī)辨證確實需要吃的除外,其他情況不是不可以吃,但不宜偏嗜,長期過量服用,也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正如狗肉吃多了會流鼻血一樣。 中藥成分復雜,往往不是一種成分產(chǎn)生毒性,本身沒毒性的成分也不一定對毒性沒有影響,目前我們的認知水平仍然有限,很多中藥的毒性機理并不完全清楚,有些以為清楚的也未必是完善的;影響中藥毒性大小的因素很多,與藥材產(chǎn)地、品種有關(guān),與炮制、用法、用量、配伍有關(guān),與病人的病證、體質(zhì)等有關(guān);這就造成不同人對毒性藥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中藥是否有毒及毒性級別很難設定一個確切的標準,往往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歷代本草,這就造成有部分藥材毒性劃分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標明有毒的中藥更容易引起使用者的重視,而無毒的,尤其是補益類中藥和藥食兩用物質(zhì),我們往往會掉以輕心,認為補益類中藥常吃有益健康,而并不考慮自身情況;把藥食兩用物質(zhì)當成普通食品對待,食用量和食用頻次增加,這些反而更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藥物有毒無毒是一個相對概念,是一種辯證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用之是否得法,病證是否相對。也就是說毒性藥材雖然可能造成危害,但是正確使用,則會發(fā)揮很好的療效,常規(guī)認為無毒性的中藥,應用不當,也可能產(chǎn)生危害,作用較強的中藥,不對證不可用,過量不可用;作用和緩的中藥,沒有醫(yī)囑,也不宜長期大量使用。《醫(yī)法圓通》里說“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總之,風險無處不在,只有保證藥材質(zhì)量并正確應用,才能趨利避害。最后想說說如何看待中醫(yī)藥,實事求是最重要,不接受別人的詆毀,自已也別過度膨脹,所有不符合事實的評價都可能是危害,正如藥別吃少了也別吃多了,只有剛好才是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