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今天復習一下12種臨床常用的針灸補瀉手法。 文章推薦星級: 醫(yī)生醫(yī)學生:★★★★★ 中醫(yī)愛好者:★★★★★ 非醫(yī)伙伴們:★☆☆☆☆ (針灸有很多門道,所以各個針灸醫(yī)生都是不同的哦?。?/span>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總結(jié)了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簡單易行的補瀉手法12種,茲分述于下。 進針候氣法 針刺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行適當?shù)难a瀉手法,才能獲得較滿意的療效。針刺有無得氣,是決定補瀉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這就明確指出了一定要得氣,才能生效?!夺樉拇蟪伞氛f:“用針之法,候氣為先”?!稑擞馁x》說:“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而不治”。 由此可見,“得氣”,是取得療效的必要前提。 筆者在臨床上也觀察到,得氣快的病人,療效比較好;得氣慢或不得氣的,往往收效慢或效不著。 因此,在臨床上如遇有針刺不得氣的病人,可采取如下的措施來促使得氣。 一、留針候氣法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說:“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獲?!?/span> 說明留針待氣,要全神貫注觀察針下感覺,慎守勿失。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大約留針10~20分鐘左右,有時不必動針,經(jīng)氣可自來。 二、循攝法 《金針賦》說:“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span> 楊繼洲在闡發(fā)《金針賦》中以手“循攝”的方法時說:“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jīng)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血氣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這種循攝催氣的方法,筆者在臨床應用較多。 三、捻轉(zhuǎn)搗動法 陳會在《神應經(jīng)》中指出:“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 這種方法是搖針、提插、捻轉(zhuǎn)相結(jié)合的催氣法。 筆者也經(jīng)常采用,以達到針下氣至的目的,然后即須抓緊時機施行補瀉手法,《素問·寶命全形論》說:“經(jīng)氣已至,慎守勿失”?!稑擞馁x》指出:“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nèi)慕,如待貴人”。 這樣才能達到針刺補瀉的目的,而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控制針感方向法 在遠處取穴進行針剌補瀉手法時,如能使針感到達病所,療效一般較好。 《針灸大成》中記載:“轉(zhuǎn)針向上氣自上,轉(zhuǎn)針向下氣自下”?!夺樉墓?jié)要》中說:“內(nèi)捻轉(zhuǎn)使氣下行至病所,欲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一二寸”。 這些方法不一定都能達到目的。 筆者在臨床上多采用按壓法,如《金針賦》所載:“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夺t(yī)學入門》中說:“欲氣上行,按之在后,欲氣下行,按之在前”。 筆者曾治牙痛患者,取合谷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合谷的下方,同時右手持針,針尖斜向病所,施術后針感沿經(jīng)上行到達病所,而牙痛即止。 或用接氣通經(jīng)法亦可,如治坐骨神經(jīng)痛,針環(huán)跳穴若針感向下不能過膝時,可在該經(jīng)陽陵泉再下一針,針感即可到達足趾部。這種方法在臨床上較易取效。 捻轉(zhuǎn)飛旋法 《醫(yī)學入門》說:“以大指次(食)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 臨床操作時以捻轉(zhuǎn)補瀉為主,瀉法一般連續(xù)用較大的幅度捻轉(zhuǎn)數(shù)下,然后放手,拇、食二指張開,如飛鳥展翅之狀,捻時食、中指內(nèi)收,針體內(nèi)轉(zhuǎn),放時食、中指外伸,針體向外轉(zhuǎn),一捻一放,反復數(shù)次,可使針感增強。 反之,捻轉(zhuǎn)角度小之飛旋手法為補法。 曾治一脅痛患者,劇痛半月未愈,遂取陽陵泉行捻轉(zhuǎn)飛旋瀉法,針到病除,取得立竿見影之效。 提插捻搗法 這種方法是在進針得氣后,針在天與地部之間,進行間歇性的捻搗,或持續(xù)性較長時間的捻搗。 間歇性一般每隔幾分鐘捻搗1次,每次根據(jù)不同病情捻搗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可反復數(shù)次。 多用于瀉法,適用于一切痛證,能發(fā)揮鎮(zhèn)痛、鎮(zhèn)靜和消炎等作用。 進退震顫法 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作較快速的小幅度進退震顫動作,使針身發(fā)生輕微顫動,多用于補法,可使血管及肌肉收縮。 筆者多用于小兒麻痹癥及顏面神經(jīng)麻痹屬虛者,均取得較滿意療效。 三才補瀉法 三才補瀉法是分天、人、地三部進針、出針的方法。 《金針賦》說:“初針刺至皮內(nèi)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nèi),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凡瀉者,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于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span> 這說明補法時,進針要由天而人,由人而地,分部而進,是徐進之意;瀉法進針由天部直插至地部,是疾進的方法。 筆者在具體操作時,補法是將針刺入天部,得氣后,將針向同一方向捻轉(zhuǎn)(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數(shù)次,再將針緊按至人部和地部。 與天部同樣捻針法,操作完畢即將針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針并閉其孔。 如病情需要,可反復幾次,這叫“三進一退,緊按慢提”,適用于寒證。 瀉法是將針緩慢地刺入地部,得氣后,將針向同一方向捻轉(zhuǎn)(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數(shù)次,然后將針緊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將針拔岀。 如病情需要,可反復進針數(shù)次,這叫做“三退一進,緊提慢按”,適用于熱證。 筆者曾治一陽痿患者,針關元穴用三進一退補法,病人感覺有熱感直達龜頭,療效特別顯著,連針7次而愈。 一針三刺法 先將針對準穴位刺入得氣后,捻轉(zhuǎn)幾秒鐘,將針提至皮下,向左邊斜刺一定深度,捻轉(zhuǎn)得氣后,再將針提到皮下,向右邊斜刺,如法捻轉(zhuǎn),然后將針恢復到原來針刺方向及深度,留針10~20分鐘即可出針。 例如,筆者治療肩關節(jié)炎及三角肌痛,常取肩髃穴得氣后,將針提到皮下向右斜刺,如行龍虎交戰(zhàn)術,有調(diào)和營衛(wèi)、疏通經(jīng)氣、止痛作用。 又如治不語癥,常取上廉泉穴,將針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喉部發(fā)脹,有疏通經(jīng)氣的作用。 捻轉(zhuǎn)透針法 《玉龍歌》說:“偏正頭風痛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又說:“口眼喝?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 元時針灸名醫(yī)竇默常用透穴刺法,對后世臨床應用有很大的影響。 近代透穴針法有橫刺透,如地倉透頰車,太陽透率谷;斜刺透,如耳門透聽會,合谷透勞宮;直刺透,如內(nèi)關透外關,陽陵泉透陰陵泉等。 筆者常用捻轉(zhuǎn)進針透穴法,如由懸顱透率谷治偏頭痛,條口透承山治肩凝癥,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膽道疾患,都取得顯著療效。 留針刮柄法 當針刺入一定深度得氣留針后,每隔數(shù)分鐘刮動針柄1次。 具體操作法是:以右手拇指抵壓針柄頂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動針柄。 這種方法針感不強不弱,病人感覺舒適,適用于體質(zhì)衰弱、精神過度疲勞或敏感性強和初診的患者。 彈努針柄法 《針灸大成》說:“彈而努力,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退一豆許,先淺而后深,自外推內(nèi),補針之法也”。 其操作是:以拇、中指輕彈針柄,激發(fā)針感,當氣至之后,再行由淺入深的插針,是屬于補的方法。在留針時亦可每隔3~5分鐘輕彈針柄一次。 《針灸問對》說:“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之速行”。這也適用于得氣遲緩的病人。 ![]() 平補平瀉法 楊繼洲說:“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后平也。陽下之是曰補,陰上之是曰瀉。但是內(nèi)外之氣調(diào)則已”。 所謂平補平瀉是較輕柔的補瀉手法,其目的是使陰陽重新趨于調(diào)和。 筆者在臨床遇有不虛不實或虛實難辨之證,常應用此法。 其操作方法簡單,即將針刺入穴內(nèi),然后來回均勻地捻針,或采用其他各種基本手法,借以激發(fā)經(jīng)氣,留針至病人有一定的感覺后,即可將針拔出。 ![]() 拔針按摩法 拔針用輕捻出針法,在將針拔出體外后,在扎針處周圍加用按摩手法,此法有幫助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及滑利關節(jié)等作用。 實踐證明,針后再加按摩,確實可以增強療效、縮短病程、清除針刺后遺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