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夢筆山人的博客) 我也見過裘盛戎演得并不精彩的一場戲。 那是50年代初,在珠市口民主劇場,星期天日場的例行營業(yè)戲,戲碼是《龍鳳呈祥》。我路過那里,一看還有些空座,就買票進去了。那時馬連良、張君秋還沒有回來加盟,這一出生旦凈丑齊全的大群戲,角色是配搭不那么整齊的,也許含有使班內(nèi)非頭牌演員也扮主角以資鍛煉成長之意吧。劉備前場由高寶賢演,譚富英從洞房一場才上。喬玄是李世琦,公主好像是梁小鸞,孫權(quán)是誰不記得了。裘盛戎演張飛,但把往見諸葛亮聽琴請令一場也略去了,一上來就是“草笠芒鞋漁夫裝”,身段該有的都有,但就是不那么帶勁,文謅謅的,遠不如袁世海。記得有位鄰座觀眾笑談:這是“賽包公”的張飛。 這話很有意思。裘盛戎以唱工見長,越來越向銅錘方面發(fā)展,于是偶或見他演架子花臉的戲,也顯得不那么對工了。 60年代初,高盛麟自武漢回京,露了幾場,北京京劇團全體助演。高貼《連環(huán)套》,裘演竇爾敦;高演《長坂坡》,裘扮曹操。這兩位同科師兄弟在這兩出戲里如此合作,在早年本是常事;而到此時,若非高來,裘已不上這兩出了。這次裘很賣力氣,但就總的演出情況來看,竊以為還是不如袁世海。 難道說裘盛戎不能或不宜演架子花臉嗎? 記得抗日戰(zhàn)爭前,在上海張古愚先生主編的《戲劇旬刊》上第一次看見裘盛戎的照片,一張是半身便裝照,一張是全身劇照,《取洛陽》的馬武,那是架子花,很好看,至今猶如在目前。到后來,他越來越少演架子花的戲了。例如《取洛陽》,我就從未見過他的這一出。但偶爾顯示工架也還是很好看。例如《將相和》中擋道一場,那身段功夫就很不俗。在澠池赴會前決策一場廉頗領(lǐng)旨下殿時,一面念對,一面抓袖、踢袍、轉(zhuǎn)身,很“帥”;一次在《黃鶴樓》前場他加演闖帳,領(lǐng)命下場時就是這個身段,都能博得掌聲。在富連成坐科時受過嚴格訓練,一舉手,一投足,都那么有根。我曾這樣想,如果裘盛戎也在架子花臉方面發(fā)展,憑他的工底和琢磨,或者不讓袁世海專美于當代吧? 已經(jīng)形成了銅錘風格,再演張飛,能不能甩掉“賽包公”的風格呢?也就是說,一個演員,演銅錘就是銅錘,演架子花就是架子花,能不能不串味呢?這又是一個問題,我回答不了。 (文章原題:裘盛戎的架子花) |
|
|
來自: cxag > 《京劇名劇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