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卓子 攝影地點:福州動物園、福州森林公園、福州旗山森林公園、福州西湖公園、福州溫泉公園、福建農(nóng)林大學(xué)等 親密無間動物狂野心相印形相隨 怒目相視松鼠,隸屬嚙齒目松鼠科,泛指一大類尾巴上披有蓬松長毛的嚙齒類動物,現(xiàn)存約有58屬285種,分布遍及南極以外的各大洲(在大洋洲為引入種) 細尾獴:分布于南非的喀拉哈里沙漠,主要包括安哥拉、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棲息于草原和開闊的平原,分布量取決于土壤類型,以熱帶堅硬的土壤為樂土。主要以昆蟲為食,但它們也會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動物。細尾獴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每個族群通常由2到50只狐獴組成,為母糸社會,其內(nèi)部統(tǒng)治者是雄性首領(lǐng)與雌性首領(lǐng),其中雄性首領(lǐng)由雌性首領(lǐng)選出。燕子(Swallow)學(xué)名家燕,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tǒng)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shù)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鉆穴,或在城鄉(xiāng)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墻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chǎn)3~7卵 耳廓狐:耳廊狐是最小的狐屬動物,它的大耳朵是它的典型標志,好像一對翅膀長在頭上,仿佛扇一扇就能飛起來。而這對夸張的耳朵,卻是一對了不起的寶貝。耳廊狐生活在北非的沙漠中,沙漠天氣炎熱,耳廓狐們的大耳朵就像是散熱器,可以幫助它們降低體溫。 鸚鵡:是鸚形目(學(xué)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yǎng)。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xué)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鐘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體長僅有12厘米。 太陽鳥屬鳥類的通稱。體型纖細,體長79~203毫米;嘴細長而下彎,嘴緣先端具細小的鋸齒;舌呈管狀,尖端分叉;尾呈楔形,雄鳥中央尾羽特別延長。世界共有14種,分布于亞洲南部、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中國有6種。被譽為'東方的蜂鳥'。 紅嘴鷗(學(xué)名:Larus ridibundus):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體長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體重225-350克,壽命32年。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腳和趾赤紅色,冬時轉(zhuǎn)為橙黃色;爪黑色。 紅嘴鷗數(shù)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許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海灣。主食是魚、蝦、昆蟲、水生植物和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 飛鼠:又名鼯鼠、小飛鼠。身體小型,頭短圓;前后肢之間具皮翼。眼大,耳短圓;體重100~190克。 藍孔雀:(學(xué)名:Pavo cristatus):體長90-230厘米,翼展130-160厘米,體重4-6千克。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長;跗蹠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葉林地區(qū),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隨其群到田地里覓食,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樹上棲息,主要以種子、昆蟲、水果和小型爬行類動物為食。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世界多地有飼養(yǎng)。是印度的國鳥。也是伊朗兩種國鳥之一 紅腹錦雞:(學(xué)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雞,中型雞類,體長59-110厘米。尾特長,約38-42厘米。雄鳥羽色華麗,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上背濃綠色外,其余為金黃色,后頸被有橙棕色而綴有黑邊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下體深紅色,尾羽黑褐色,滿綴以桂黃色斑點。雌鳥頭頂和后頸黑褐色,其余體羽棕黃色,滿綴以黑褐色蟲蠢狀斑和橫斑。腳黃色。野外特征極明顯,全身羽毛顏色互相襯托,赤橙黃綠青藍紫具全,光彩奪目,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類紅腹錦雞為中國特有鳥種,該物種分布的核心區(qū)域在中國甘肅和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qū)。 禿鷲:(學(xué)名: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后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幼鳥比成鳥體色淡,頭更裸露,亦容易識別。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巖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動物的尸體為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尸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 鷹:是隼形目鷹科中的一個類群,是食肉的猛禽,嘴彎曲銳利,腳爪具有鉤爪,性兇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其他鳥類以及魚類,白天活動。漢語中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鸮科的鳥類(貓頭鷹)等食肉鳥類俗稱也劃為鷹類,但一般只是專指鷹科鳥類。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鷹科-鷹屬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如蒼鷹、雀鷹、赤腹鷹等。 鴕鳥: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干燥地區(qū),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奔跑得很快的鳥,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鳥類。 白枕鶴:(學(xué)名:Grus vipio)體形與丹頂鶴相似,略小于丹頂鶴,而大于白頭鶴。上體為石板灰色。尾羽為暗灰色,末端具有寬闊的黑色橫斑。取食時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撥開表層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種子和根莖,邊走邊啄食。該鳥為稀有的籠養(yǎng)觀賞鳥類,主要繁殖在黑龍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廣大地區(qū),冬天部分遷徙到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濕地越冬。白枕鶴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珍禽 火烈鳥:是一種美麗又對生活很有激情的動物,寓意上有保護神的意思。我們需要保護嬌嫩的花朵,也需要保護自己喜歡的夢想。 赤麻鴨: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huán)。分布:亞洲、歐洲、非洲 黑水鴨是中型涉禽。全體大致黑色。嘴黃綠色,上嘴基至額甲鮮紅色,額甲端部圓形。尾下覆羽兩側(cè)白色,中間黑色,游泳時尾向上翹露出尾下兩塊白斑,十分明顯。 小鸊鷉(學(xué)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一種潛鳥。體長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體重100-200克,壽命13年。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鳥上頸部具黑褐色雜棕色的皺領(lǐng);上體黑褐,下體白色。 善于游泳和潛水,常潛水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魚、蝦等為食。通常單獨或成分散小群活動。繁殖時在水上相互追逐并發(fā)出叫聲,有占據(jù)一定地盤的習(xí)性。繁殖期在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的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營巢,每窩產(chǎn)卵4-7枚,卵形鈍圓,污白色,雌雄輪流孵卵。留鳥及部分候鳥。 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日本等國家和中國各地。 黃葦鳽(學(xué)名:Ixobrychus minutus)為鷺科葦鳽屬的鳥類。體長約33-38厘米,翼展52-58厘米,體重125-150克,壽命5年。羽色偏黃色或黑白色。成年雄鳥絨白色,頂冠黑色,兩翼黑色具近白色的大塊斑,嘴紅色。雌鳥黃褐色,上體具褐色縱紋,下體略具縱紋,翼褐色而具皮黃色塊斑。一般生活于沼澤及湖邊以及營巢于沼澤草叢中或樹上。食物主要為各種小魚、蛙、蝌蚪、水生和陸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 池鷺,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系典型涉禽類,體羽在胸、喉部白色,頭和頸栗紅色,背羽紫黑色。池鷺喜活動于沼澤、稻田、魚塘、湖泊河流的淺水處,在水中趟水行走覓食,棲息于竹林、樹林的枝干中,有時三五只小群活動。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國到東南亞地區(q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也屬于人們喜愛觀賞的鳥類之一。 丹頂鶴(學(xué)名:Grus japonensis)是鶴類中的一種,大型涉禽,體長120~160厘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余全為白色;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為食。分布于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黑天鵝:(學(xué)名:Cygnus atratus):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10-14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體重3.7-8.75千克。具有天鵝種類中最長的脖子。這個細長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體羽斑點閃爍,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飛羽為白色。尾長而分叉,外側(cè)羽端鈍而上翹形似豎琴。有一個明亮的蠟質(zhì)的鳥喙,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紋。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跖和蹼為黑色。主要分布于澳洲西南部、南部、東部地區(qū)。后引進至新加坡、英國和部分西歐國家。 翠鳥,屬中型水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栗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fā)亮,因而通稱翠鳥。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動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