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玩家群群友分享:
今天練習總是找不到感覺,各種雜念、感覺紛飛,即便努力想象極度沉浸在模擬游戲,還是不知如何內收,偶然間念了一句佛號,想起了群友曾經分享的“我,我……”然后順著這個意念的方向去內收,意識內收突然容易些了。 有了這個體會,似乎也理解了念佛法門的原理,大約也是:順著念頭的方向內收意識! 想起那句曾經如此不屑的話,“念佛和數1,2,3,4,5……一樣!”現(xiàn)在看來,如果理解沒錯的話,從方法論上說,確實一樣呢! 心智玩家的點評:叔本華說,肉體是我們的第一客體,所以,學會體驗「自己的意念」是很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發(fā)出的念頭,都是一種「復合念頭」。也就是說,當我們意識產生意念的時候,「外在的肉體大腦意識」與「內在意識」是同時作用的,由于我們從娘胎里就開始習慣使用「外在的肉體大腦意識」,所以,長大以后,基本上是感受不到「內在意識」的。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都在教人如何重新發(fā)現(xiàn)、體驗「內在意識」?!洞髮W》的「誠意、慎獨」,《道德經》的「無為、觀復」,《黃帝內經》的「精神內守」,《陰符經》的「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呂洞賓的《百字碑》「養(yǎng)炁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以及「回光返照」,《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對于沒有經過練習的人來說,要感受到「內在意識」,確實不太容易,但是,好就好在,我們的念頭是復合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感受自己的念頭去發(fā)現(xiàn)、體驗「內在意識」。 對于初學者,可以用三種方法去發(fā)現(xiàn): 第一種方法,就是上面網友提到的,在意念中發(fā)出一個有語言的「我」或者其他的話,然后順著這個念頭去找意念的源頭。 后面兩種方法,是我自己的應用體會,分享給大家 第二種方法,感受不到「內在意識」的時候,讓意識發(fā)出一個「我」。 這個「我」,不是語言性的「我」,而是一種表示「我」的意念,這種意念就是一種感覺。 從我的個人體驗來看,發(fā)出這樣的意念,最容易感受到「內在意識」,在感受的同時,意識就在往里收了。 第三種方法,是意識發(fā)出一個「我」字的圖形,順著這個「我」字的圖形,也比較容易感受到「內在意識」。 就我的體會來看,后兩種方法都比直接發(fā)出語言性信息,更容易找到「內在意識」,往里收也會容易。 因為,「內在意識」的思維特性是非語言的,我們按著這個非語言的特點,就比較容易感受到「內在意識」,這樣,往回收也會比較容易。 分享給各位,大家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