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常見的也不起眼的植物,萬榮縣全境分布。雖然不起眼,但它是《藥典》常用中藥,它就是蓼科植物萹蓄。 萹蓄藥用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疽痔,殺三蟲(《御覽》引云:一名篇竹,《大觀本》無文)。生山谷?!?/p> 一、《中國藥典》: 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盛時采收,除去根和雜質(zhì),曬干。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歸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用于熱淋澀痛,小便短赤,蟲積腹痛,皮膚濕疹,陰癢帶下。 【用法與用量】9~15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作者認為用于濕疹、濕瘡、陰癢等證,可單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荊芥等煎水外洗。 二、《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白濁,熱淋,瘀精澀閉關竅,并治婦人氣郁,胃中濕熱,或白帶之癥?!?/p> 在臨床上萹蓄和瞿麥是對藥,是治療熱淋的主要藥物。 三、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利尿作用。2、抗菌作用。3、有一定的降壓作用。4、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萹蓄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熱淋”,其“降壓作用”與“止血作用”一般沒有人使用。另外中藥的使用原則也不是套用現(xiàn)代的藥理作用。 四、附方: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木通、大黃。各500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現(xiàn)在一般每次6到10克。用燈芯草煎服。實際是9味藥。 作者聲明:中醫(yī)藥的單驗方雖然有很好的臨床的療效,但是也需要“辨證施治”,需要“望聞問切”(需要見面)。如需要使用中藥,請咨詢中醫(yī)醫(yī)師,謹遵醫(yī)囑。本文章不構(gòu)成用藥建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