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的熱火朝天,不如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認(rèn)同 《黑鏡》第三季的第一集,曾經(jīng)有這樣一則故事,在劇中這個世界有一套互相“打分”的評判體系,每個人見面交流,都會給對方一個評分,一到五星。 所以劇中的每個人都非??粗貏e人的認(rèn)可和首肯。 給別人看照片一定選個漂亮的角度,哪怕蛋糕十分難吃,拍完照再吐掉。 見到討厭的同事,也要沒話找話笑臉相迎,戴著虛偽的面具只為互刷高分。 為了住進(jìn)夢寐以求的公寓,女主角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4。5的高分,必須刷分,也就是需要得到大批量高分用戶的五星。 她不顧一切去參加某上流閨密的婚禮,這個過程,她倒霉地遭遇了航班取消、自駕車無油、蹭車被傷害,最后甚至被閨密放棄,分?jǐn)?shù)“急轉(zhuǎn)直下”。 最后,無比壓抑的她,走向了極端,釋放了內(nèi)心所有的黑暗力量,走向萬劫不復(fù)。 虛榮、嫉妒、焦躁,不顧一切取悅這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心智。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所在乎的,卻不過是別人隨心而出的一句話和一個動作。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常常是用別人的想法和標(biāo)準(zhǔn),來左右和衡量自己的人生。 作家盧璐曾經(jīng)分享過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她的一個朋友來上海開會,因為行程很滿,為了能夠時間優(yōu)化,她帶著作者去了一個行業(yè)招待酒會。 酒會上的人,邊吃邊吹牛,這個說,我們公司準(zhǔn)備去拿融資;那個說,我剛剛從迪拜回來,我們住了一個月的帆船樓;第三個說,我們剛剛在上海買了別墅。 正當(dāng)作者和朋友一臉尷尬地站在角落里的時候,酒會主辦公司的老總在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她朋友,跑過來敬酒,感謝她朋友能來,老總還親自給了一張名片。 老總離開之后,她朋友在酒桌上的價值直線上漲,大家紛紛上前跟她套話,試圖猜測她到底有什么來頭。 朋友笑笑說:“我是個研究員,我們最近做課題和他們公司有點(diǎn)兒關(guān)系,所以見過一面?!?br> 后來作者問朋友:“你為什么剛剛在酒會上不說自己的來頭呢?” 這位朋友是歐盟投資幾百萬歐元的實驗室的項目負(fù)責(zé)人,她研究的尖端課題,可能產(chǎn)生上億的利潤,可是朋友一臉輕松地聳聳肩說:“那又怎么樣?我不還是一個孩子一個老公、要還二十年房貸、每天焦頭爛額的中年婦女。其實,在我這個年齡,我已經(jīng)不需要別人來肯定我的價值?!?br>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希望能活在別人的尊重里,享受著別人投來艷羨的目光。為此不惜無底限展示著自己的地位,賣弄著自己的才學(xué),炫耀著自己的擁有,吆喝著自己的成就。 那些急切地想要用外在的繁華來裝點(diǎn)自己的行為,恰恰透露著自己內(nèi)心的自卑和渺小。 真正值得關(guān)注的風(fēng)景,是你自己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有一詩: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血?dú)夥絼偟哪昙o(jì),我們總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但凡擁有一些成就與名頭、去過一些地方、見過一些人物,恨不得如同宋江臉上的刺字,讓人一眼就能瞧見,叫別人頓生羨慕之感。 真正心智成熟之人,最難得的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之后的心路歷程。 與其期待別人的肯定,我更喜歡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篤定。 我是誰,我在什么位置,我值多少錢,我自有可以自我評判的標(biāo)準(zhǔn),而不是需要通過取悅別人,從別人那里拿到尊重,得到認(rèn)同等來滿足自己。 多年之后,當(dāng)你走過人生半程,你會恍然頓悟,原來能和自己做伴的,除了景色,唯有自己。 當(dāng)我們懷著一顆成熟之心行走世間,你終將明白: 能夠支撐人生的,除了沿途的景色,也只有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