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爾哈赤一生殺人無數(shù),但最讓他痛心和憤恨的就是斬殺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爾哈齊。舒爾哈齊和哥哥努爾哈赤從小就相依為命,長大后更與哥哥同生共死,在戰(zhàn)場上成為哥哥的助手和主要戰(zhàn)將。在統(tǒng)一女真部落的戰(zhàn)斗中,舒爾哈齊憑著自己的勇敢和智謀成為了僅次于哥哥的第二號人物,甚至與哥哥平起平坐。不論是酋長拜見還是朝鮮使者參拜,兩兄弟都要同時受賀,封南北落座。
努爾哈赤 雖說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國不能立兩君。但努爾哈赤并不沒有與同生共死的弟弟計較這些。然而,舒爾哈赤卻漸漸不甘心屈尊于哥哥之下,他想另立門戶,自己做真正的王。這讓努爾哈赤不能容忍,自己與將士們拼死沙場才把建州女真統(tǒng)一,絕不能容任何人再次分裂。舒爾哈齊一心想做真正的王,因此并沒有顧忌哥哥努爾哈赤的感受。他知道自己雖然手下猛將如云,士卒驍勇,但與哥哥硬碰硬還是沒有勝算的把握。 忠勇 此時,明朝已經(jīng)偵查到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兄弟倆的尷尬關(guān)系。為了能制衡努爾哈赤的勢力,避免其發(fā)展,明朝任命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wèi)首領(lǐng),遼東地區(qū)設(shè)立的最高地方軍事長官。努爾哈赤知道威脅步步逼近。如果不盡快制止舒爾哈齊的野心,自己幾十年的戰(zhàn)果將前功盡棄。他知道沒有明朝的慫恿和幫助,弟弟雖有分裂之心,也不敢輕舉妄動。但努爾哈赤的勢力還不允許他把矛頭指向大明。他只能對曾與他同患難,共生死的兄弟下手了。他先是把舒爾哈齊幽禁,然后斬殺了兩個侄子。他還要斬殺弟弟的次子阿敏,但被別人制止了,努爾哈赤幾十年征戰(zhàn)沙場殺人無數(shù),此時他也心軟了。為了能讓自己的侄子們死心塌地歸順自己,兩年后,努爾哈赤還是揮淚斬殺了自己的弟弟。但他怎么也會想到,這一刀下去卻為此埋下了兩支愛新覺羅氏三百年的仇恨。
忠謀 弟弟舒爾哈齊的后代一直記著當(dāng)年的仇恨。那個曾在伯父手下活命的阿敏,雖然后來高居四大貝勒第二把交椅,但還是難忘仇恨。仇恨不能讓其與伯父的后代共事,即使不兵戎相見,也要另立門戶。所以,在阿敏領(lǐng)兵戰(zhàn)敗朝鮮后,一度想占領(lǐng)朝鮮,久居于此,自立為王。但如他父親一樣沒有成功,最終被堂弟皇太極幽殺。舒爾哈齊的兒子并沒有退出政治舞臺,因為手中扔握有八旗中的一旗。阿敏死后,其六弟濟爾哈朗代替了哥哥,走上政壇。濟爾哈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皇太極的對手,一直壓抑著自己的仇恨。然而,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又壓了濟爾哈朗一頭,始終沒敢暴露一絲仇恨。直到多爾袞死后,濟爾哈朗的仇恨才爆發(fā),他指著多爾袞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主,最終使多爾袞被鞭尸。但濟爾哈朗也知道自己沒幾年活頭了,于是把仇恨繼續(xù)傳給他的子孫。濟爾哈朗雖然被封為和碩鄭親王,又是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當(dāng)年父親被殺的仇恨。
溥儀 后來,鄭親王濟爾哈朗死后,其子孫曾被封為簡親王。統(tǒng)治者的說辭是,鄭親王的封號是因卓越的戰(zhàn)功而被封的,其子孫沒有那么大的功勞,即使給了也頂不住這個封號,所以給換成了簡親王。直到乾隆朝時,鄭親王的爵位才又被恢復(fù)了,并被列為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親王之一。但其子孫后代對于祖上的仇恨一直銘記于心,但還要為清廷出力。他們認為自己不是為仇家愛新覺羅氏做事而是為滿人的天下做事。 直到辛酉政變發(fā)生,鄭親王端華和弟弟肅順被殺,兩支愛新覺羅氏才算清了。鄭親王后代幾百年世受國恩,因為恭親王和慈禧賜死端華和斬殺肅順,從此新仇舊恨一筆勾銷,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 但舒爾哈齊的后代一直對明朝感恩戴德,其后代在清亡后的清明節(jié)都會祭拜崇禎陵。但他們始終不和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有來往,認為他們和這支愛新覺羅氏再也沒有關(guān)系。陌生人沒有來往的必要。誰也不會想到努爾哈赤揮淚斬殺弟弟,從此埋下兩支愛新覺羅氏三百年的仇恨,甚至還會延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