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鎮(zhèn)修真觀的大門兩旁有一楹聯(lián):“人有千算,天則一算”。 人有小算盤,天有大算盤。 人生有三條“天規(guī)”,比能力,比機(jī)遇,比技巧更重要,一定不要觸犯,否則將災(zāi)禍不斷。 1 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 孔子在《周易·系辭下》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p> 這是告誡我們,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錢、權(quán)力、聲望這些福報。否則,德不配位,必定要承受災(zāi)禍。 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德能才學(xué)處于什么水平;人的追求要量力而行、適宜適度,不要超過自己的承載力。 孔子認(rèn)為,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謀大,三、力小而任重?!?/p> 東漢末年的董卓殘暴異常,荒淫無度,最終落個棄尸鬧市口的下場; 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在長平主動全線出擊,被秦軍坑殺40萬人,被釘在了“紙上談兵”的恥辱柱上; 秦武王嬴蕩與手下大力士比賽舉鼎,結(jié)果累得兩眼出血,以致大鼎脫手,砸斷自己的脛骨,年僅23歲便一命嗚呼,淪為歷史的笑柄。 要想得到什么,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所以要享受福報,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 存一分善心,修一張有情的嘴,行正道,定能站得高,望的遠(yuǎn),行的穩(wěn)。 德行四海,天地寬。 2 嗜欲深者,天機(jī)淺 《醒世恒言》里有個故事:唐朝時,進(jìn)士出身的錄事薛某因病發(fā)高燒。高燒到第七天,他漸入睡夢,夢中自己高熱難耐,于是躍入水中,化為一條金色鯉魚,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釣。 魚餌誘人,薛錄事正準(zhǔn)備張嘴吃時,心想:“我明知他餌上有個鉤子,若是吞了這餌可不是被他釣了去?我雖然暫時變成了魚,難道就不能到別處求食,偏要吃他釣鉤上的餌嗎?” 于是,他便到船周圍游了一遭。怎奈那餌香得厲害,恰似鉆入鼻孔里一般,肚中又饑餓。最終,猶豫再三,薛錄事難抵魚餌的誘惑,張嘴咬鉤,遂成老者釣物。 作者馮夢龍點評道:“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 莊子早就說過:“其嗜欲深者,其天機(jī)淺?!?/p> 欲望,乃人之天性,這并不構(gòu)成問題。然而,一旦與“嗜”字相連,與“深”字相綴,一味追求不懂得節(jié)制,欲望便成萬惡之源。 欲望太重的人常常犯傻,沒有智慧。欲望太重的人,煩惱也多,給人鄙陋之印象。 一個人如果深陷欲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喪失對一切的判斷,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歧途。 有一句話講得好,“對于不知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不要讓欲望超出自己的能力。 3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們往往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 然而很多人卻往往把寫著他人過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 所以這類人無論怎么樣看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但是一低頭,卻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 他們總能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沒問題,都是你的問題”。又或者“這個事情和我無關(guān),你去找誰誰誰”“如果我有問題,也都是你造成的”……諸如此類。 少時怨父母,成人后怨社會,年老后怨子女,卻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p> 意思是:小人永遠(yuǎn)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nèi)求,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無能的人,越是喜歡挑剔別人的錯。 佛在《四十二章經(jīng)》中告誡到:“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p>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guān)系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省是一個自我解剖的過程,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一樣,需要極大的勇氣。 當(dāng)我們愿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向內(nèi)看自己,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當(dāng)我們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虛心地檢討自己,實時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么必定遠(yuǎn)離災(zāi)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