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er Benson是 Slack 平臺產(chǎn)品團隊負責人,之前曾任職于 Twitter 和 Amazon。在這篇文章中,他對維基百科中索引的 175 種認知偏差進行了梳理歸類,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它們是如何產(chǎn)生和運作的?!g注
我常常會用到維基百科上的「認知偏差列表」這個條目。每當我目睹了某一種認知偏差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卻很難回憶起來這個認知偏差的名稱或者詳細的含義時,我就會打開這個頁面去尋找答案。這個可以幫助我發(fā)掘我思維中的漏洞的寶貴的資源,是我看到的最為全面又最簡潔易懂的一個關(guān)于認知偏差的列表。 但是坦率地說,這篇維基百科組織得有點亂,許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梳理清楚這個頁面中的信息脈絡。在這個頁面里查找某一個認知偏差非常困難,更別提我常常在找到之后扭頭就忘了上次看到的位置。我覺得這應該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已經(jīng)有近千人先后編輯過這個頁面,這使得它變得愈發(fā)龐大和冗雜。時至今日,這個條目里共索引了 175 種認知偏差,散落在幾個界限模糊的分類中(例如決策偏誤、社會偏誤、記憶錯誤與偏誤,等等)。而每個分類中又是生硬地按照英文字母來排序所有的認知偏差。甚至,還有很多實際意義差不多,只是名字不一樣的認知偏差重復出現(xiàn)在不同的分類中。 在過去的四周里,我(Buster Benson)一邊休陪產(chǎn)假一邊深入地分析了這個列表,才終于整理了出一份更簡單、清晰的認知偏差分類樹。要不是這段時間里可以思索這些認知偏差之間的區(qū)別,我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可能早就無聊致死了。 我把這 175 個認知偏差都放到了一個 Excel 表格中,去重之后,將類似的認知偏差(例如怪異效應和幽默效應)或者互補的認知偏差(例如樂觀偏誤和悲觀偏誤)歸納到一組之中。最后,我從所有的認知偏差中歸納出了 20 組不同的思維機制,正是這些思維機制導致了所有的認知偏差的產(chǎn)生。 在種種嘗試后,我最終又根據(jù)這 20 組思維機制所產(chǎn)生的原因,把它們分成了四大類。每一個認知偏差的產(chǎn)生都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講都是我們大腦為了節(jié)約其時間或者精力。這四大類也正是我們大腦最起初想要解決的四大問題。因此這樣梳理了所有的認知偏差并進行歸類之后,我們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認知偏差,它們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又導致了什么樣的問題。 導致認知偏差出現(xiàn)的四個問題:信息過載,信息的意義不明確,大腦來不及認真作出反應,以及大腦存不下所有的記憶。 問題1:信息過載。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們必須主動過濾絕大多數(shù)的垃圾信息。所以我們的大腦也有一些簡單的原則來選擇性地接收最有價值的信息。
問題 2:信息的意義不明確。我們只能看到大千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們?nèi)匀恍枰獜倪@一小部分世界之中建立起每個人的世界觀。在過濾了過載的信息之后,我們的大腦就會將所有的信息連接起來,腦補出這些信息之間缺失的細節(jié),并通過這些信息不斷更新我們的世界觀與心智模型。
問題3:大腦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我們無法控制時間,也不可能無所不知,但這不是能使我們停止思考的原因。人類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正是因為具備了在未知的環(huán)境中快速反應的能力。每當了解到一個新的信息,我們都會首先評估我們影響事態(tài)的能力,所有的可選的應對方式,并推測不同的決定會導致的后果,從而作出判斷,或者立刻開始行動。
問題 4:如何對浩瀚的記憶做出取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的大腦會遇到浩如煙海的信息,只能作出取舍,盡力記住將來可能用得上的信息。因此大腦總在不斷地作出判斷,哪些記憶應當永存,哪些記憶可以被舍棄。例如,我們更喜歡概括的信息,而不是具體的信息,因為概括的信息可以占用更少的腦容量。當大量信息都簡化到極致時,我們就只能從中挑出一些存儲下來,丟掉所有其他的信息。通常而言,我們大腦中的信息選擇機制會與本文問題 1 中所提到的,解決信息過載的過濾機制有所關(guān)聯(lián);亦或者與問題 2 中所提到的,腦補信息的流程有所關(guān)聯(lián)。這些機制所篩選出的信息又都會對篩選機制本身有所增益,如此反復,從而使這些機制不斷自我增強。
太好了,那我怎么能記下來所有的這些認知偏差呢?其實你并不需要記住所有的認知偏差,僅僅牢記下面的這四個問題就可以了,我們的大腦進化了數(shù)百萬年就是為了解決這四大問題(以及你可以收藏這篇文章以備不時之需,萬一你想找某一個特定的認知偏差時來這里搜就好了):
為了避免被信息過載淹沒,我們的大腦需要對海量信息進行脫水和過濾,并且?guī)缀醪患铀妓鞯仫w速判斷出哪些重要信息值得關(guān)注。 為了從無數(shù)碎片信息中歸納出明確的意義,我們需要填補信息之間缺失的細節(jié),并且將所有信息映射到我們已有的心智模型之中。同時我們也需要避免我們的心智模式因此有所動搖或模糊。 為了迅速采取行動 ,我們的大腦需要對可能波及我們的生存、安全以及成功機會的問題迅速做出決定,并且始終充滿著自信。 為了更高效地完成上述的一切,我們的大腦需要記住新信息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部分并運用于大腦的其他機制,久而久之,這樣大腦才可以不斷適應新的環(huán)境以及不斷自我改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遺忘其他的「不重要或沒用」的信息。 這些機制聽起來很靠譜!所以為什么還會有「偏差」呢?上述大腦機制依次解決了大腦的四個大問題,但分別有著不同的副作用,正是這些副作用導致了所有認知偏差的產(chǎn)生。因此,除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我們也最好記住下面這四個副作用導致的結(jié)果:
只要記住了上面提到的四個問題,和我們大腦解決這四個問題的過程中導致的四個后果,根據(jù)「可得性捷思法」(更準確說,應該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xiàn)象」),我們就會更為頻繁地注意到生活中認知偏差的發(fā)生。如果你還能每過一段時間都來復習一下這篇文章的話,「間隔效應」將幫助你記憶更多的認知偏差,從而不斷自省是否陷入到「偏見盲點」和「素樸實在論」之中。 我們永遠無法使上述的四大問題徹底消失(除非我們能夠?qū)⒋竽X的計算能力和存儲空間提升到天文數(shù)字)。但是,一旦當我們接受了自己永遠受到認知偏差影響的現(xiàn)實,事情就已經(jīng)開始了變化。「確認偏誤」會一直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證據(jù)來證明我們「永遠生活在認知偏差之中」,這會使我們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自從了解了認知偏差,我發(fā)現(xiàn)它們無所不在!” 認知偏差是一把雙刃劍,在正確的環(huán)境下會帶來好的效果,而適用到錯誤的環(huán)境時就會對我們有害。這是唯一一個我們生來就擁有的思考機制,并且在它們本應解決的問題上也確實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當了解和熟悉它們,甚至應當感激我們神秘的大腦中,一直有這樣一個處理天地萬物的機制。 更新:這篇文章發(fā)布了幾天之后, John Manoogian 問我是否可以引用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來畫一張信息圖,我自然是沒有任何意見。下面就是他的作品: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在這里買一張上面這張圖片的海報。我還把這篇文章里的信息整理成了一份 JSON 格式的數(shù)據(jù)放在了 Github 上,你可以點擊這里下載 。 文章的最后,我將用狄金森的這首小詩的第一段作為結(jié)尾: 頭腦,比天空遼闊—— 譯注: 編輯于 2018-04-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