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 代表作:《孤獨與沉思》 法國 蘇利·普呂多姆(1839年—1907年),法國第一個以詩歌著稱的天才作家。蘇利·普呂多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普呂多姆從抒情詩轉(zhuǎn)而創(chuàng)作哲理詩又最終轉(zhuǎn)向散文,他認為自己是在轉(zhuǎn)向更有意義的工作。 《孤獨與沉思》是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的詩集,獲得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它是一部具有高貴的理想、完美的藝術(shù)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實證的詩集。 《靈感》(《孤獨與沉思》開篇) 一只色彩奇異的孤鳥 落在一個女孩肩上;可是 她拔去它艷麗的羽毛, 制造了痛苦,用鳥的整件彩衣。 柔軟的絨毛,還帶著身體的溫熱, 殘忍的嘴吐出微風把它吹散。 這鳥,就是我的心;那女孩,犯了罪惡, 是我提起來就禁不住要流淚的女伴。 這游戲使她快活,而我卻心情沉痛, 我傷心地望著心中的美 被她取樂,吹上蒼茫的天空。 她愛揚起頭,用口中的氣息 搖晃我的夢,我就是所謂的詩人。 愿這氣息吹不著我的夢,我什么也不再是。 2.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 代表作:《羅馬史》 德國 克里斯蒂安·蒙森(1817年-1903年),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他關(guān)于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 蒙森五卷本巨著《羅馬史》,是他30年心血的結(jié)晶。他以淵博的學識和民主主義觀念,深入燭照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光輝地位的羅馬社會,全面展觀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的風貌。作品光華四射,文筆洗練,戲劇色彩強烈,人物形象鮮明。被蒙森抨擊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曾手持此書對作者說:“尊著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磨破了?!?/p> 3.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 代表作:《挑戰(zhàn)的手套》 挪威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皇帝》、《挑戰(zhàn)的手套》,詩集《詩與歌》等。1903年作品《挑戰(zhàn)的手套》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挑戰(zhàn)的手套》(1883)是作者最有爭議的一部作品,該劇女主人公斯瓦瓦聽說未婚夫并不像她一樣貞潔時,將手套朝他擲去,這意味著男人也應服從加于女人身上的同樣的道德要求。這一點引起轟動,并在斯堪的納維亞觸發(fā)了一場持續(xù)好幾年的關(guān)于道德的激烈辯論。盡管持異議的人很多,但比昂松未放棄自己的立場。 4.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 代表作:《金島》 法國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chuàng)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zhì)樸精神” 米斯塔爾不僅是一位敘事詩人,而且也是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他的詩集《黃金群島》(1876)中包含有一些不朽的美妙詩章。掩卷冥思,阿科勒之鼓、垂死的割草人,以及落日余暉中盧曼尼的城堡所喚起的對游吟詩人時代的回憶,這些動人的景象實在令人難以忘懷。此外還有一些美麗而神秘的詩篇似乎只有在黃昏的微光下這一特殊時刻低聲吟誦才是適合的。 何塞·埃切加賴 代表作:《偉大的牽線人》 西班牙 何塞·埃切加賴(1832年-1916年),西班牙土木工程師、數(shù)學家、政治家,他是19世紀末期西班牙最杰出的劇作家。他與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一起獲得了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為《偉大的牽線人》。在馬德里有一條道路以埃切加賴的名字命名,該道路以弗拉明戈的酒店而著稱。 埃切加賴的戲劇,內(nèi)容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清新。他的戲劇結(jié)構(gòu)嚴謹,戲劇沖突較強,起因、發(fā)展和結(jié)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義的夸張中往往帶有感傷色彩和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他的劇作道德感異常突出,令人贊佩,他特別善于把握觀眾的情緒,以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戲劇效果吸引著觀眾。他的戲劇被公認為西班牙后期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認為它恢復了黃金時代的西班牙戲劇,人們尊崇埃切加賴為國家戲劇詩最光輝時代的革新之才。”
5.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 代表作:《第三個女人》、《你往何處去》 波蘭 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波蘭19世紀具有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素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1896年,顯克維支完成了反映古羅馬暴君尼祿的覆滅和早期基督教興起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5年他因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00多年來,顯克維支的作品再版次數(shù)和印數(shù)均居波蘭作家之首,英法等國曾掀起過“顯克維支熱”。
《你往何處去》中作者試圖以早期基督教運動的悲壯斗爭來啟示人們,人性必將戰(zhàn)勝“獸性”,仁愛定能制服暴政,人類的進步理想和堅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勝利。書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同具體背景,氣氛的描寫有機結(jié)合起來,取得很大成功,暴君尼祿殘忍多疑、乖戾、瘋狂的性格特征尤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節(jié)波瀾起伏。書中關(guān)于羅馬大火的描寫繁細而不覺冗長,尤見作者的語言功力。《你往何處去》是一部完整再現(xiàn)基督教興起的史詩巨著,是100多年來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小說。
6.1906年喬祖?!た柖琵R 代表作:《青春詩》 意大利 喬祖?!た柖琵R(1835-1907),意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意大利民族文學的發(fā)展》等。1906年“不僅是由于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chuàng)作氣勢 ,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獲諾貝爾文學獎 。
晨 太陽拍打著你的窗,并且說: 快起來,美女,已是愛的時刻。 我給你帶來了彈琴的愿望, 以及玫瑰之歌將你喚醒。 我愿把我的輝煌王國奉獻, 帶你到四月和五月的山谷, 讓這美麗時光駐足 停在你如花的美麗年華。 風拍打著你的窗,并且說: 我走過的山川太多太多! 今天整個大地只有一處風和日麗, 為死者和生者只有一支歌。 綠樹叢中的鳥巢這樣呼吁: “時間歸來吧,我們相愛,相愛,相愛?!?/p> 重新長出花的墳墓在嘆息: “時間飛逝,你們愛吧,愛吧,愛吧?!?/p> 我的思想拍打著我的心,那是 一個開滿鮮花的美麗花園, 并且說:可以進來嗎? 我是一個悲傷的長途跋涉老者, 我累了,我想休息。 我想躺在這可愛的五月里, 做一個從未做過的美夢; 我想躺在這種歡樂中 夢著從未屬于我的幸福。 1882年3月20日 7.1907年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p> 代表作:《老虎!老虎!》 英國 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郑?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罚≌f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吉卜林憑借作品《基姆》獲諾貝爾文學獎,當時年僅42歲,是至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1892年作家結(jié)婚后遷居美國,在美期間發(fā)表了被認為是兒童讀物的經(jīng)典著作《基姆》。吉卜林的作品簡潔凝煉,充滿異國情調(diào),尤其在短篇小說方面,是無與倫比的。馬克·吐溫曾熱情洋溢地贊美吉卜林的作品說,“我了解吉卜林的書……它們對于我從來不會變得蒼白,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p>
8.1908年魯?shù)罓柗颉W肯 代表作:《精神生活漫筆》 德國 魯?shù)婪颉た死锼雇蟹颉W肯(1846年—公元),德國著名哲學家。19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shù)作品中,辯解并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
歐肯學術(shù)上的成就主要在宗教倫理學、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與闡釋以及中世紀哲學方面。他的著作文字曉暢易懂,毫無康德、黑格爾式文體的晦澀,洋溢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熱情。 9.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 代表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瑞典 塞爾瑪·拉格洛夫(1858-1940),女作家,瑞典人。1909年因為“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饒的想象力、平易而優(yōu)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這一榮譽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這一文學獎的女性。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所有的美好成長,都從冒險開始……三月里的一個清晨,不愛學習、調(diào)皮搗蛋的少年尼爾斯,因捉弄一個小土地神而變成了拇指頭般的小人兒。一群大雁剛好經(jīng)過,他家的大白鵝意外帶著尼爾斯飛上了天空。小尼爾斯跟隨雁群,開啟了跨越千山萬水的冒險之旅。
這部世界兒童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少年冒險成長小說,風靡全球112年,作為一部充滿想象力、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傳世巨著,被譽為“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大人小孩都喜愛的永恒經(jīng)典”。
10.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ゑT·海塞 代表作:《特雷庇姑娘》 德國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家。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chǎn)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shù)至境”。 《特雷庇姑娘》是海塞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集,他以高超的技巧創(chuàng)作了一批藝術(shù)珍品,其作品構(gòu)思精巧,布局別致,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幾乎每一篇作品都富于戲劇性和浪漫色彩。他的語言純凈明快,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11.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 代表作:《青鳥》、《花的智慧》 比利時 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 象征派戲劇的代表作家,先后寫了《青鳥》、《盲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劇本。早期作品充滿悲觀頹廢的色彩,宣揚死亡和命運的無常,后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奧秘,思索道德的價值,取得很大成功。莫里斯·梅特林克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梅特林克的劇本充滿詩意,被稱之為詩劇。
1908年發(fā)表的六幕夢幻劇《青鳥》,是梅特林克戲劇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戲劇史上一部融神奇、夢幻,象征于—爐的杰作。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在戲劇方面的杰出貢獻,梅特林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青鳥》是一部六幕夢幻劇,該劇描寫了樵夫的孩子蒂蒂爾和米蒂爾在圣誕節(jié)前夜受仙女之托為鄰家生病的女孩尋找青鳥的經(jīng)歷。他們到了了思念之國、夜之宮、森林和墓地,又來到了幸福國和未來王國。他們找到的青鳥不是改變了顏色就是死掉。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斑鳩就是青鳥,它治好了女孩的病,并且飛走了。兄妹倆也在這一次歷險中領(lǐng)會到了幸福的真諦:原來青鳥就在自己家里,而幸福,就在身邊。只有甘愿把幸福給別人,自己才會感到幸福。 該劇通過兩個小孩尋找青鳥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憧憬。在劇中各種各種動植物、各種思想情感、各種社會現(xiàn)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來的事物都擬人化了,具體而形象地給讀者以啟迪。
12.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 代表作:《群鼠》 德國 霍普特曼(1862-1946),是德國著名的劇作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42個劇本,20多本長短篇小說,10多部詩歌、童話、傳說,還翻譯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和寫了3部自傳體作品,是德國歷史上少見的多產(chǎn)作家,也是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因作品《群鼠》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該獎歷史上第13位得主。頒獎辭:“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shù)領(lǐng)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劇本真實地描繪了柏林社會底層人民的凄涼處境,破舊公寓里居住的居民都是些失業(yè)者、妓女、工匠、生癆病的裁縫、掃街婦等,他們在饑餓線上煎熬,還必須忍受“群鼠”——密探和警察的欺凌。戲劇帶有明顯的象征成分,指責上流階級是一群老鼠。
13.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代表作:《吉檀枷利》、《飛鳥集》 印度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詩集。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diào)歌唱生命的枯榮、現(xiàn)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guān)懷。
14.1914年未頒獎 15.1915年羅曼·羅蘭 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人傳》 法國 羅曼·羅蘭(1866年-1944年),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并出席巴黎保衛(wèi)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y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quán)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yè)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通過主人公一生經(jīng)歷去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
16.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 代表作:《朝圣年代》 瑞典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年-1940年),瑞典詩人、小說家,1916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愛國熱情,主要作品有詩集《朝圣年代》。
17.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 代表作:《磨坊血案》 丹麥 卡爾·耶勒魯普(1857-1919),丹麥詩人、小說家。早期作品有詩集《紅山楂》、小說《日耳曼人的學生》,反映作者與基督教的決裂。20世紀初受印度佛教哲學影響,宣傳出世思想,寫有長篇小說《朝圣者卡馬尼塔》。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著有《神的女友》。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寫出了豐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與他的同胞、丹麥作家彭托皮丹分享了諾貝爾文學獎。
《磨坊血案》通過一個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瀾,揭示人性中意識與潛意識,生命現(xiàn)象與道德價值的沖突,在一樁血案的故事中寄托了超現(xiàn)實的復雜意味。
亨瑞克·彭托皮丹 代表作:《天國》 丹麥 亨瑞克·彭托皮丹(1857-1943),丹麥現(xiàn)實主義作家,彭托皮丹是丹麥布蘭代斯所倡導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真實生動地描繪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丹麥社會的現(xiàn)實,展示了丹麥人民的內(nèi)心世界,抨擊了自私虛偽和因循守舊等惡習。由于他的作品“真實地描寫了當代丹麥的生活”,1917年他與丹麥另一位作家卡爾·耶勒魯普同獲諾貝爾文學獎。
三部曲《天國》寫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青年牧師甘愿到窮鄉(xiāng)僻壤當牧師,最后被送進瘋?cè)嗽旱墓适?。彭托皮丹長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有一個特點:喜歡用理想的目光看待一切,因而當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巨大沖突時,他們內(nèi)心的平衡也就永遠被打破了。借助于這種類型的人物,作者既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也有力地批判了宗教以及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作品充滿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力量。
18.1918年未頒獎 19.1919年卡爾·弗里德里?!じ駣W爾格·施皮特勒 代表作:《奧林比亞的春天》 瑞士 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1919年,因“特別推薦他在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施皮特勒的成就主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他自幼有優(yōu)異的藝術(shù)家秉賦,富于幻想,對音樂、美術(shù)、哲學都有很高的興趣和修養(yǎng)。1900年完成的代表作《奧林匹亞的春天》,為他贏得了國際性聲譽。
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是作家代表作,全詩長達20000行。一律采用亞歷山大體,分5部共33章敘述了一個天才的神話故事。在奧林匹斯眾神的命運決定者阿南柯的安排下。被幽禁于下界的神明們重返神山參加競奪美女與王位。全詩篇幅浩瀚。主題牽涉面廣,深刻反映了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色。作者所堅持的不曲意逢迎俗世的獨特創(chuàng)作觀,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啻為對耐心的一場挑戰(zhàn)和對修養(yǎng)的一次考驗。 20.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 代表作:《大地的成長》 挪威 克努特·漢姆生(1859年——1952年),挪威作家,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向生命一切的青春舉杯》《大地的成長》《神秘的人》《饑餓》《在蔓草叢生中的小徑》等。他信奉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曾在各大報紙上發(fā)表贊揚希特勒的文章。1946年被挪威最高法院判為叛國罪,被軟禁在奧斯陸一家老人院,1952年在老人院去世。盡管如此,但這并不能抹殺漢姆生的成就。如今,挪威人已經(jīng)學會了一分為二地看待漢姆生:批判他的政治觀點,紀念他的文學遺產(chǎn)。
漢姆生是反對新浪漫主義的作家之一,主張極端的自然主義,提倡心理文學。在他的“為斯堪的納維亞的文學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的作品《饑餓》中,他出色地描寫下意識的沖動和模糊的、非理性的情感。 長篇小說《大地的成長》是漢姆生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標志著他的創(chuàng)傷走向了頂峰。1920年“由于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成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漢姆生的哲學思想深受尼采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主張回歸自然,反對歐洲的現(xiàn)代文明。在《大地的成長》中,作者在對自然和勞動贊美的同時,也反映出肯定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保守觀念。
21.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 代表作:《苔依絲》 法國 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使他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以后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于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huán)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法朗士65年創(chuàng)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壇宗師”,他那“博學、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風格,還有他融合諷刺和熱情所產(chǎn)生的神奇效果”(頒獎詞)以及他創(chuàng)作的眾多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為作家在國內(nèi)外贏得了極高的聲望。 《苔依絲》寫 4世紀的宗教斗爭。作品以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和后期希臘文化生活為背景,敘述在沙漠里修行的圣僧巴甫努斯,立誓拯救女優(yōu)苔依絲。他冒險進城,勸導苔依絲改行,并勝利地把她送進修道院??墒撬麉s被苔依絲的美貌所打動,墮入情網(wǎng)。《苔依絲》是一部反基督的杰作,也是一個拯救靈魂的故事。
22.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nèi)斯 代表作:《不吉利的姑娘》 西班牙 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nèi)斯(1866— 1954),西班牙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既成利害》、《不該愛的女人》、《熱情之花》等。1922年,“由于他以適當方式,延續(xù)了戲劇之燦爛傳統(tǒng)”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貝納文特對社會的改革和進步持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他的劇本雖揭露、諷刺了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但他認為文學的作用只是供人消遣而已。他的劇本大都不夠深刻,但輕快流暢,饒有風趣,人物對話尤為出色,往往富于哲理意味,寓意深長,貝納文特是繼埃切加賴之后風靡一時的戲劇大師,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取代了西班牙當時流行的已經(jīng)沒落的浪漫主義戲劇。 《不吉利的姑娘》是一部愛情悲劇,成功塑造了一個極具西班牙特色的婦女形象。對白順暢、自然、典雅,富有哲理,寓意深長。
23.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 代表作:《麗達與天鵝》、《凱爾特的薄霧》 愛爾蘭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年—1939年)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lǐng)袖,也是艾比劇院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征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葉芝的藝術(shù)代表著英語詩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chuàng)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于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于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后,在現(xiàn)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jīng)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xiàn)代主義了。
葉芝于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葉芝是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壇上與 T艾略特各領(lǐng)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chuàng)作理論和實踐對現(xiàn)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甚至艾略特都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即使在當代,他的作品集如《葦間風》仍為無數(shù)外國讀者爭相傳誦。
《凱爾特的薄暮》是搜集自愛爾蘭斯萊戈和戈爾韋兩地的神話、傳說合集,是作者葉芝在愛爾蘭西北沿海村莊采風,和當?shù)氐母魃宋锝挥蚜奶?,并對這些談話筆記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編寫而成的。作為葉芝的代表作之一,本書是一部飽含著詩人激情整理出的優(yōu)美的愛爾蘭神話傳說集。全書筆法自由輕松至極,行文充滿想象力,張揚一種神秘的美感以及對淳樸思想的熱愛 當你老了 ——威廉·巴特勒·葉芝 當你老了,頭發(fā)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著,追夢當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與深幽的暈影。 多少人愛過你曇花一現(xiàn)的身影, 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 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圣者的心, 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在爐罩邊低眉彎腰, 憂戚沉思,喃喃而語,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 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24.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 代表作:《福地》 波蘭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7-1925)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卷本長篇小說《農(nóng)民》等。1924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為他的民族史詩《農(nóng)民》寫得很出色”。
自1904年開始,萊蒙特相繼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農(nóng)民》。該書共四卷:《秋》(1904)、《冬》(1904)、《春》(1906)、《夏》(1909)。作者以四季更迭為背景,以完整而和諧的結(jié)構(gòu),莊嚴而充滿詩意的語言,表現(xiàn)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波蘭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和英勇抗爭的歷史?!掇r(nóng)民》可說是土地的史詩,是在那個歷史時期、那種社會制度的波蘭農(nóng)村里,土地如何主宰著人們的生活,引起一系列糾紛、矛盾和斗爭的史詩。由于作者從小就生活在農(nóng)村,又有過多年流浪生活的經(jīng)歷,深諳種種世相,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有深刻的了解,因而《農(nóng)民》一書不僅生動地刻畫了農(nóng)村的各種人物,還繪聲繪色地描繪了鄉(xiāng)風民俗、四時景物和美麗風光。小說的語言也極富生活氣息,大段大段描寫性的敘述語言帶有優(yōu)美的散文詩的韻味。因此這部小說一出版,便立即受到波蘭國內(nèi)外文壇的注目,很快被譯成十多種語言出版。萊蒙特所以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也是因為這一部小說取得的成就。
25.1925年喬治·蕭伯納 《皮格馬利翁》、《圣女貞德》 愛爾蘭 蕭伯納(1856年—1950年),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英國現(xiàn)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同時他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和費邊社會主義的宣傳者。他支持婦女的權(quán)利,呼吁選舉制度的根本變革,倡導收入平等,主張廢除私有財產(chǎn)。
蕭伯納的一生,是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生密切關(guān)系的一生。他主張藝術(shù)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其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及尼采的影響,而他又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過他卻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 蕭伯納的戲劇最突出的思想特點是,緊密結(jié)合現(xiàn)實政治斗爭,敢于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zhì)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丑惡嘴臉暴露在公眾面前。在藝術(shù)手法上,他善于通過人物對話和思想感情交鋒來表現(xiàn)性格沖突和主思想。蕭伯納的戲劇性語言尖銳潑辣,充滿機智,妙語警名脫口而出。
《圣女貞德》被公認為是蕭伯納的最佳劇作之一,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最高峰”(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在蕭伯納之前,也有不少作家如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馬克·吐溫寫過以貞德為題材的作品。但他們在敘述貞德的事跡時,總是著重描繪浪漫的感情,強調(diào)超自然和神秘的一面。而符合歷史史實的劇作只有蕭伯納的《圣女貞德》。在蕭伯納的筆下,貞德就是貞德,她既有謀略,聰明、勇敢,又天真、魯莽、固執(zh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這部劇作中,蕭伯納熱情地謳歌了以貞德為代表的正義的力量;諷刺了國王貴族的膽小、懦弱、無能;以及教會的自私、虛偽。這部劇作給剛剛經(jīng)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各國人民尤其是法國人民帶來希望。蕭伯納也“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于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26.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 代表作:《邪惡之路》 意大利 格拉齊亞·黛萊達(1871年-1936年),意大利薩丁島自然主義流派作家,1926年憑作品《邪惡之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代表作品有《灰燼》、《母親》等。
她的文藝創(chuàng)作風格介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之間,主張對社會現(xiàn)實作精細、不加修飾的描寫。她以美麗的撒丁島的自然風光為背景,以耳聞目睹的傳說和真實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樸實、動人,帶有戲劇性的作品。 作為一個描繪自然的作家,在歐洲文學史上很少有人可以與她媲美。她并非無意義地濫用她那生動多彩的詞句,但即使如此,她筆下的自然仍然展現(xiàn)出遠古時代原野的簡潔和廣闊,顯示出樸素的純潔和莊嚴。那是奇妙新鮮的自然與她筆下人物的內(nèi)心生活的完美結(jié)合。她像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shù)家,把對于人的情感和習俗的再現(xiàn)成功地融合在她對自然的描繪中?!缎皭褐贰肪褪沁@樣的作品。 長篇小說《邪惡之路》(1896)是格拉齊婭·黛萊達的成名作。它以撒丁島鄉(xiāng)村為背景,描寫青年雇農(nóng)彼特羅大膽追求女主人瑪麗亞,兩人墜入情網(wǎng),但因為門第懸殊,瑪麗亞改變初衷,嫁給了則主佛蘭切斯科,彼特羅走上了邪惡之路。黛萊達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以愛情與道德、罪與罰的沖突為切人點,展示了撒丁島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鄉(xiāng)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筆致叩動讀者的心弦。
27.1927年亨利·柏格森 代表作:《創(chuàng)造進化論》 法國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yōu)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chuàng)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zhì)與記憶》等。
在柏格森迄今為止權(quán)威性的著述《創(chuàng)造進化論》的敘述中,他創(chuàng)造出了驚人宏偉的詩篇、具有廣博視界和持續(xù)力度的宇宙進化論,而且并未忽視一種嚴密的科學術(shù)語。要從他的透徹分析或深奧思想中得益或許是困難的,但是卻可毫不費力地從中獲得巨大的美感。
28.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 代表作:《新娘—主人—十字架》 挪威 西格里德·溫塞特(1882年-1949年),挪威女小說家。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描述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生活的現(xiàn)代主義長篇小說──《新娘·主人·十字架》三部曲。獲獎理由是:“主要是由于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西格里德·溫塞特的每一本書都不會令讀者感到乏味。她是一個偉大的敘事者,對錯綜復雜的人類思維有著深刻而現(xiàn)實的了解——無論什么年代,也無論什么地方。 《新娘·主人·十字架》以14世紀上半葉為時代背景,再現(xiàn)了中世紀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同時生動地描述了女主人公熱烈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一生及其悲劇性結(jié)局。小說以當時的幾個莊園和莊園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為起筆,生動細膩地描繪了王宮節(jié)日、政治陰謀、鼠疫肆虐、斗毆比賽、流行藝術(shù)等,再現(xiàn)了中古時代挪威的自然風貌、歷史事件、風俗人情、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繪聲繪色的表現(xiàn)。
29.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 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德國 爾·托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jīng)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倍兰o初,德國文學界出現(xiàn)了一顆光燦奪目的巨星,它光彩熠熠地照亮了歐洲整個文壇,贏得了世界各國千百萬讀者,這就是一九二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托馬斯·曼。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歐洲文壇上的地位。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寫的是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壟斷資產(chǎn)階級家族的排擠、打擊下逐漸衰落的歷史描寫,詳細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并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歷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后半期社會發(fā)展的藝術(shù)縮影。托馬斯·曼當時并沒有認識到這個家族的沒落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沒有用許多篇幅去描寫商界的斗爭,但是,他能透過家庭生活的描寫,揭露出這個社會的沒落與腐朽。 本書通過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在經(jīng)濟、社會地位和道德等方面的衰落和瓦解,深刻地揭示了德國市民社會滅亡的必然趨勢。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描寫手法深微細致、豐富多姿,好像現(xiàn)實生活復現(xiàn)在我們眼前,卻又比現(xiàn)實生活來得集中、來得完美。1929年,作者本人以這部篇幅極至浩瀚的小說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評委會曾贊譽此書為“德國首部格調(diào)高雅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 《布登勃洛克一家》發(fā)表以后的二十年間,作品的再版次數(shù)已近超過了一百次,當托馬斯·曼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jīng)被翻譯成了三十一種文字,發(fā)行量超過一百萬冊,到了1975年僅德文版的銷售量就超過了四百萬。巴金高度評價它是“近代文學中不朽的名著?!?/p>
30.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 代表作:《大街》、《巴比特》 美國 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美國作家。1914年,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獲獲得者,1920-1929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他創(chuàng)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國風格,最早反映出女權(quán)主義意識。
《巴比特》是劉易斯在1922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反映美國商業(yè)文化繁盛時期城市商人生活的小說。它不僅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商人形象“巴比特”,還漫畫式地表現(xiàn)出美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商業(yè)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文化觀照和藝術(shù)欣賞的雙重價值。 《巴比特》可以毫不夸張地稱為商業(yè)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它使人看到了那個時代美國的物質(zhì)崇拜,看到了商業(yè)文化怎樣發(fā)展和風行起來,看到了美國文化與商業(yè)文化有著怎樣的淵源。它還使我們看到了商業(yè)文化走向異化后的種種弊病,看到了發(fā)生在那個年代末期席卷美國及至西方世界的經(jīng)濟危機的部分起因。
(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