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將苑》以為將之道為核心,展開論述,全書共46篇,約5000字,內(nèi)容涉及擇將之道、為將之道、用兵之道、取勝之道等多個方面。 《將苑》的《將材》、《將器》、《后應》三篇,主要論述了將的類型。 在《將材》篇中,根據(jù)將帥的不同特點,概括了九種類型的將才,它們分別是: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在《將器》篇中,則根據(jù)將帥能力和作用大小的不同,把將帥分為六種: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在《后應》篇中,則又根據(jù)將帥在具體作戰(zhàn)中所采取的方法把他們分為三類:一是智將,能料敵先機,輕取勝利;二是能將,他能在與敵人的短兵相接中戰(zhàn)勝敵人;三是下將,在未卜勝負的情況下帶兵蠻干。 《將苑》的《兵權》、《將志》、《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將誡》、《善將》、《將情》等本書中的絕大部分篇章,著重論述了為將之道,主要包括為將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必須克服的弊病。如《兵權》篇論述了掌握兵權對于將帥的重要性;《將志》篇論述了為將之人必須一心一意、以身報國;《將剛》篇論述了為將者必須處理好剛柔間的關系;《將驕吝》篇勸告為將者切不可驕傲、吝嗇;《將誡》篇詳細論述了將帥在引兵打仗時必須注意的種種事項;等等。而在該書的《將弊》篇中,則著重論述了為將者必須避免的八種弊?。阂皇秦澋脽o厭,二是嫉賢妒能,三是聽信饞佞,四是無自知之明,五是猶豫不決,六是沉緬酒色,七是奸詐怯懦,八是巧言無禮。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將苑》卷一 兵權 原文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zhí)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譯文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tǒng)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tǒng)領軍隊的要點,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占據(jù)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象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濤中奔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為將當帥的首要問題——帶兵用兵的權威。 文章首先給兵權下了定義:“將帥統(tǒng)率三軍的權力”。接著指出掌握這個權力的重要:“這是將帥建立自己指揮權威的關鍵?!蔽恼抡擖c鮮明,論述突出,單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問題,十分突出地擺出了為將統(tǒng)兵的根本問題、必要前提——權威。 文章接著從正反兩方面,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論證。諸葛亮先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掌握了兵權,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雙翅,可以翱翔于四海,應變自如?!毖院喴饷鞯卣撌隽吮鴻鄬τ趯浀闹匾=又?,諸葛亮又用“魚龍離開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權威的將領,非常準確精彩地說明了沒有權威的將領的窘困。誰都知道,魚龍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夠搏擊風浪,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但是,魚龍一旦離開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還能有什么作為呢?一員將領,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揮軍隊的權威,上受種種挾制,自己只有虛名,或者下面不聽指揮,命令不能下達貫徹,指揮不動,那不就和離開河湖的魚龍一樣了嗎!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無從施展,也只能毫無作為。 文章僅用七十九個字,就準確、生動、形象地闡明了為將當帥的根本問題。 逐惡 原文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垮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譯文 不論是治軍還是理國,有五種人需要對之注意,他們是國家、軍隊混亂的禍患。這五種人是:私結朋黨,搞小團體,專愛譏毀、打擊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費、穿戴與眾不同的帽子、服飾、虛榮心重、嘩眾取寵的人;不切實際地夸大盅感民眾人,制造謠言欺詐視聽的人;專門搬弄是非,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興師動眾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個人得失,暗中與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這五種虛偽奸詐、德行敗壞的小人,對他們只能遠離而不可親近。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的是將領用人的問題。當然,諸葛亮論述的標準,既可作為將領使用部下的標準,也可以作為選用將領的標準,廣而言之,更可做為各行各業(yè)用人的標準。 文章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谥螄诬娭?,有五種人能導致軍隊或國家毀滅。他們是:成群結黨,誹謗能者的人;穿著引人注目的華美衣服的人;妖言惑眾,詭言神道的人;無視法律規(guī)則,愛煽動民心的人;專門計較自己利害得失或暗中與敵人相勾結的人。這五種類型的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奸詐、虛偽、道德敗壞的小人。應疏遠他們,不可和他們接近。根據(jù)這個道理,做為將帥應當細心觀察,要疏遠而不能親近,早日除掉組織內(nèi)部的害群之馬,來維持組織內(nèi)部的團結和生命力。 諸葛亮專文指出用人之忌,實在是很有見地,很重要的。諸葛亮在正面論述將領應有的品德修養(yǎng)之前,先提出這個反面問題,更可說是匠心獨具,值得人們深思。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由于不能及時識別這類人,或者因某種原因而任用這類人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造成的禍患常常是令人觸目驚心的。 知人性 原文 夫知人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nèi)欺者,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占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譯文 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每個人的善、惡程度不同,本性與外表也是不統(tǒng)一的。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奸詐,有的人情態(tài)恭謙卻心懷欺騙,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但實際上卻另有圖謀。然而,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是有七條辦法的:用離間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場;用激烈的言辭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應變的能力;就某個計劃向他咨詢,征求他的意見,以考察他的學識;告訴他大禍臨頭,以考察他的膽識、勇氣;利用喝酒的機會,使他大醉,以觀察他的本性、修養(yǎng);用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給他去辦,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本篇論述識人問題。文章一開頭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難事?!边@種欲仰先抑的說法,恰恰說明,善于認識人,了解人,是為將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一員將領如果連這點本領都沒有,又何談用人,何談帶兵?更不用說克敵致勝了! 這篇文章的精妙在于,不但指出了四種表里不一的人,更提出了七種識別辦法,這對于為將之人,可說是珍貴的參考資料,認真研讀,肯定會大有幫助。 作者在這里明確指出四種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擔負重任的將領警惕各種小人,教給他們看人的訣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從現(xiàn)實情況看,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笨梢娬J識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 諸葛亮不僅讓人警惕四種表里不一的人,還提出了七種考察識別方法,這就是他高明和獨到之處。這七種方法都是很實際,很具體,有實用價值。當然,這七種方法在當今社會并不一定都適用,例如,用利去引誘人,從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們不應該用。但從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認識人必須多方面考察,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不僅在正常情況下考察,還應在特殊情況下考察,總之,要“知人性”。識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應該在這方面下工夫。 將材 原文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唇,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zhàn),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譯文 根據(jù)不同的將帥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將帥分為九種類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禮法規(guī)范部下的行動,對部下關懷備至,問寒問暖,與部下同甘共苦,這種將帥是仁將。二是做事能不只圖眼前消災去難,還有長遠打算,一絲不茍,不被利益所誘惑,寧愿為榮譽獻身,也不屈辱求生,這樣的將帥是義將。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氣凌人,功績卓著又不驕傲自大,賢德而不清高,謙讓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個性剛直又能包客他人,這樣的將帥是禮將。四是運用戰(zhàn)術高深莫測,足智多謀,身處逆境能轉禍為福,面臨危險又知逢兇化吉,這樣的將帥是智將。五是忠誠信實,對有功之人以重賞,以有過之人以重罰,賞罰分明,獎賞時不拖延,懲罰時不管對方的地位高下,這樣的將帥是信將。六是身手矯捷,沖鋒陷陣時快如戰(zhàn)馬,氣慨豪壯,斗志昂揚能勝千夫,善于保衛(wèi)國家,又擅長劍戟,這樣的將帥是步將。七是能攀高山,走險地,馳馬如風,身先士卒,銳不可擋,撤退時在隊伍后面抵擋敵兵掩護他人,這樣的將帥是騎將。八是氣蓋三軍,所向無敵,對小的戰(zhàn)役小心謹慎不馬虎,面對強大的敵人則愈戰(zhàn)愈勇,這樣的將帥是猛將。九是遇見賢者虛心請教,對別人的意見從諫如流,能廣開言路,待人寬厚又不失剛直,勇敢果斷又富于計謀,這樣的將帥是大將。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為將之人應有的品質修養(yǎng),也就是指出了成為一員優(yōu)秀將領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和才干。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條,逐條說明了內(nèi)容和要求,十分具體。這九條 要求,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個方面,即我們常說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條,簡單說來就是仁、義、禮、智、信以及一員“大將”應有的胸懷和修養(yǎng);而就軍事才干來說,要求是三條,要求領兵將領武藝精熟,騎射步戰(zhàn)均有過人之處,而且要“氣凌三軍”,勇氣過人,臨戰(zhàn)身先士卒,有壓倒強敵的氣慨,堪稱全軍楷模。 諸葛亮能提出這么全面、具體的規(guī)范要求,述說這么細致,看來是他多年軍事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升華。這些標準作為選拔將領的標準和將領自我修養(yǎng)的規(guī)范是很必要,很恰當?shù)?。按照這九條標準,要求將領做到德才兼?zhèn)?,才能造就出?yōu)秀將領。 將弊 原文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譯文 身為將帥有八種弊病,是將帥用兵的大忌:一是對財、物的需求永遠不滿足,貪得無厭;二是對賢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強烈;三是聽信讒信,親近能說會道、巧言諂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敵情,卻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五是遇事猶豫不決;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為人虛偽奸詐而自己又膽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無禮,不按制度辦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為將之人應該力戒的“八弊”。這“八弊”和《孫臏兵法》提的“十五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煉突出,是對孫子兵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這“八弊”切中要害,當將之人,以至于任何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都應把諸葛亮提的“八弊”引為警鐘、戒律。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為害極大的毛病,犯了任何一弊都會導致失敗,甚至全軍覆沒,而個人則會身敗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將器 原文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瞬炱浼椋牌涞?,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寢,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于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于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nèi),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譯文 將帥的氣質、氣度有不同,其本領、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覺他人的奸詐,看到事物潛伏的危害、禍端,被部下所信服,這種將領為十夫之將,可以統(tǒng)領十人的隊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為公事操勞,言辭謹慎小心,能傾聽部下的心聲,這種將領為百夫之將,可以統(tǒng)領百人的隊伍。為人耿直又深謀遠慮,勇猛善戰(zhàn),這樣的將領是千夫之將,可以統(tǒng)領千人的隊伍。外表威武,內(nèi)心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個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別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關心他人的饑寒情況,這種將領為萬夫之將,可以統(tǒng)領萬人的部隊。能舉賢能之人,進德修業(yè)不斷充實自己,連續(xù)不斷,為人忠誠、可信、寬容、大度,善于治理亂世,這樣的將領為十萬人之將,可以統(tǒng)領十萬人的部隊。能以仁愛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領國信服,曉天文,善處人際關系,知識地理,放眼四海之內(nèi),治家如同治國,治國如同治家,和諧圓滿,這樣的將領是天下之將,可以治理整個天下。 解析 本篇文章說明了各級指揮人員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和才干。作者寫得很細致,從“十夫之將”、“百夫之將”,直寫到“、十萬人之將”以至“天下之將”,逐級加以述說。對于為將之人選拔任用部下,各級將領規(guī)范自我,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還可看出,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將”,作者說,這種將領普施仁愛于天下,講信義而讓四鄰邦國信服,善于識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并且四海為家,以天下為已任。這種人當然不是一般領兵打仗的將領,而是統(tǒng)率三軍的帥才,治國安邦的棟梁人物。這種人才自然十分難得,但一個國家要強大,要長治久安,要興旺發(fā)達,就必須得選拔和造就出這樣的人才。 諸葛亮本人可算是這類人物的典型。劉備在得到他之前,盡管也有關公、張飛、趙云等等無敵猛將,卻無立足之地,成不了氣候。只是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之后,才得以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國。 一個國家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將是國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將志 原文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譯文 兵器是一種兇器,統(tǒng)兵為將是一種重大的責任。兵器剛硬,容易缺損,將領任務重大所以有風險。因此,真正的將帥不以自己的部隊強大有威勢做靠山,當他受到君主的寵愛時不得意忘形,當他受到別人的誹謗污辱時,也不懼怕、退縮,看到利益時不起貪念,見到美女時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衛(wèi)國,以身殉職。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的修養(yǎng)。文章開門見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剛則欠”的論點,說明擔負重任的將領,必須戒驕戒躁的道理。為免于“欠”,即免招“損”,為將之人必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為此,諸葛亮提出了六個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強,不怙勢,不恃寵,不懼辱,不貪利,不貪淫,而要求將領之志“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諸葛亮這個標準相當高,按我們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奉獻給國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負重任的人,必須有這樣的品德修養(yǎng),才能不辜負委以重托的人。 諸葛亮自身足為典范,他一生謹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受到后人欽敬效法,流芳千古。 將善 原文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胃戰(zhàn)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譯文 對將帥的軍事實踐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長察曉敵人的兵力部署,擅長正確地判斷進攻和撤退的時機,擅長了解交戰(zhàn)雙方的國力虛實,擅長利用對自己一方有利的時機,擅長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嶇險阻。四欲是指:作戰(zhàn)時出奇制勝,謀劃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靜穩(wěn)重,保持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合力抗戰(zhàn)。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素養(yǎng)。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當,明確具體地提出了五善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對將領軍事素養(yǎng)方面和知識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則是在指揮才能和修養(yǎng)上的要求。 這些要求對一員優(yōu)秀將領來說,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揮自如,戰(zhàn)無不勝。諸葛亮效力的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他卻能左右三國形勢,讓蜀國屹立不動,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屢戰(zhàn)屢勝,甚至敗中求勝。 當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須博學多識,肯于研究,善于總結,注重修養(yǎng)。要想成為一員杰出將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卻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應以此為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磨礪自己。 將剛 原文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nèi)峒內(nèi)酰鋭荼叵?,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長。 譯文 好的將帥應該具備的性格是剛強、剛烈,但不固執(zhí)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即通常聽說的剛柔相濟。單純一味的柔和、軟弱,就會使自己的力量被削減,以至失敗,單純一味的剛烈、剛強又會導致剛愎自用也注定要滅亡。所以,不柔不剛,剛柔并濟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點,才是最佳的狀態(tài)。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的修養(yǎng)。文章提了一個剛柔相濟的要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述,說明“純?nèi)帷焙汀凹儎偂倍疾恍校仨殑側嵯酀?/p> 傳統(tǒng)觀念上,武將都是剛強的男子漢,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邊。有的人講“柔能克剛”。這些都是片面的,只說了一個方面。諸葛亮指出:“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闭f得非常準確,一員將領,該剛時要堅強無比;該柔時,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據(jù)需要,該剛則剛,該柔則柔,應付自如。諸葛亮的結論是:“不柔不剛,合道之常?!贝_實很有見地,是符合辯證法的真知灼見。 當然,要真正做到剛柔相濟,剛柔適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審時度勢,恰當應對。但是,一員良將,甚至一個普通人,為人處世,要立于不敗之地,又必須學會剛柔相濟,剛柔適度。 將驕 原文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鬃釉唬骸叭缬兄芄胖溃跪溓伊?,其余不足觀也己”。 譯文 做將帥的切勿驕傲自大,如果驕傲自大,待人接物就會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禮之處,一朝失禮就會眾叛親離,人心憤懣相怨。身為將領,也不能小氣吝嗇,如果吝惜吝嗇必然不愿獎賞部下,獎賞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戰(zhàn)斗中盡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戰(zhàn),這樣下去,則在戰(zhàn)爭中不會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國家的實力也就會因此虛弱下去,自己國家實力下降就是表示敵人正在強大起來。因此孔子說:“一個人盡管具備象周公那樣的德才,但是卻驕傲吝嗇,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貢獻,也不值得人們?nèi)ピu價稱道”。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修養(yǎng)。但集中論述的卻是“驕”和“奢”兩個方面,把這兩條列為帶兵的大忌。文章詳細列舉了“驕”和“奢”的嚴重危害,最后還引用孔老夫子的圣言加以證明,進一步突出了“驕”和“奢”的嚴重后果,從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論辯力。這篇文章論述非常充分,道理說得很透,足以為將領們敲響警鐘。 將強 原文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jié)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客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譯文 將帥的品德修養(yǎng)標準是五強八惡。五強是指五種必須的德性:高風亮節(jié)可以勉勵世俗,友愛孝悌可以名揚海內(nèi),信義忠誠可以獲得友誼,周到細致地考慮問題可以容忍他人,身體力行可以建功立業(yè)。八惡是八種在德性上的缺陷:雖然足智多謀但不能明辨是非,不能禮賢下士,更不能任用賢良之人,施政時有法不依,無法引導社會風俗,不能慷慨施惠,不肯救濟窮困,不能防患于未燃,智慧不足,不能深思遠慮,也不能防微杜漸,不能在聲譽顯達時推薦自己所熟悉的賢能之士,不能在戰(zhàn)敗時,毫無怨言,負擔全部責任。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的修養(yǎng)。但側重點卻在將領的道德品質的方面。文章從正反兩個兩面進行論述,提出了為將之人應有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事應有的修養(yǎng)。諸葛亮首先從正面提出了“五強”,即高節(jié)、孝悌、信義、深慮、力行,這和孫子兵法倡導的智、仁、勇、信、嚴是一致的。當然,不同的社會可以賦予這五方面以不同的內(nèi)涵,當今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從這五個方面規(guī)范人的道德品質,卻是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尤其是肩負重任的人,更應該在這五個方面規(guī)范自己。 作者在正面論述“五強”后,又從反面提出了“八惡”,作為將領修養(yǎng)的戒律。這“八惡”都是為將統(tǒng)兵之人應該力戒的,有了其中任何一“惡”,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杰出將領或者卓越的政治家。作者提出這入條戒律,是對正面論述的有力補充,使論述更全面,更周密,更深刻。看來,諸葛亮很喜歡,也很善于從正反兩面論述,從而把問題說得更透徹。本篇文章提的“五強”、“八惡”,和前面幾篇論述交領修養(yǎng)的文章可以互為補充,從而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將領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對規(guī)范將領和一切政要的品德和行為很有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 出師 原文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曰,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鋮于君。君持鋮柄以授將,曰:“以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兇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比舸?,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后,是以智者為之慮,男者為之斗,故能戰(zhàn)勝于外,功成于內(nèi),揚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孫矣。 譯文 從古至今,大凡國家遇有危難,國君會選拔賢德之人作將帥以解救國難。出征前,齋戒三日,進至太廟告祭列祖列宗,國君面南而站,將帥面北而立,太師雙手奉上大斧(權力的象征),國君接過大斧,手持斧柄授給將帥說:“從現(xiàn)在開始,部隊由您指揮。”然后,國君接著說:“作戰(zhàn)時,見敵人勢弱則進擊,見敵人實力強固則以退為主。不能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輕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意見獨特而聽不進部下的意見,不可以憑借自己功績顯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質。部下還沒有坐下來休息時,身為將帥不能自己先坐下來休息,部下還沒有吃飯時,身為將帥也不要首先進餐,應該與部下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迹龅搅诉@一切,手下的將士必會竭盡全力,敵人也一定會被打敗”。將帥聽完國君的訓命后,宣誓效忠,然后親自打開兇門,率軍出征。國君把出征的軍隊送到北門,向將帥乘用的車馬跪拜同時又說:“將在外,不受君命。從今天起,軍隊中的一切行動都由您來決策”。這樣,將帥就具有了絕對的權威,也可以使智謀之人為之獻策,使勇犯之人為之效命沙場。由此,可以百戰(zhàn)百勝,立下汗馬功勞,也能揚名于后世,福澤恩及子孫。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帥統(tǒng)兵打仗應有的行為準則。文章借敘述古代帝王向將帥授權儀式上,君臣間的一段對答,說出了將帥統(tǒng)兵打仗應有的行為準則。將帥的答詞正是將帥的行為準則,這里既講了臨戰(zhàn)指揮問題,也講了用人、律已和決策問題,講述十分詳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將帥當著君王的面說出了:“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苯又T葛亮又充分論述了這樣做的必要性??梢娭T葛亮在將帥行為準則諸方面中,特別重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一兵權問題,這和他在《將苑》中,把《兵權》一文放在最前面,首先論述將領的權威問題的用意一樣,在于著重說明兵權問題是將帥統(tǒng)兵打仗最根本的問題,必須充分授權,才能“戰(zhàn)勝于外,功成于內(nèi),揚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孫?!?/p> 諸葛亮借將軍之口說出這一切,沒有空洞說教的味道,讓人感到親切可信,易于接受。確實高明。 擇材 原文 夫師之行也,有好斗樂戰(zhàn),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陣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fā)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fā)強弩,遠而必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譯文 將帥在編排軍隊時,應該注意:有的士兵武藝高強,喜歡對敵廝殺,愿意獨立地與強勁對手較量,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報國之士;有的士兵氣冠三軍,精力充沛,身手狡捷,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擊隊;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飛馳的馬一樣有威勢,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此人可以組成前鋒隊;有的士兵善騎善射,箭術高超,百發(fā)百中,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些人可以組成奇襲隊;有的士兵專門擅長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組成射擊隊;有的士兵力大無比可以使用強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較遠也可以射中目標,應把他們編成一組,組成阻擊隊??梢?,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點,應該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各盡其才,各盡其用。 解析 本篇文章專門論述用人之道。作者把軍中將士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描繪出各自的特點,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張:“各因其能而用之”。 能否識人、用人,是一員將領才干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而且是一項重要的標準。將領本領再高強,也不可能一個人包打天下。只有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隊伍才能戰(zhàn)勝強敵。而軍中將士不可能人人一樣,必然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很難一個人樣樣皆精。但是,一支軍隊如能充分發(fā)揮軍中將士的各自所長,就能形成一支樣樣皆精的強大無敵的軍隊。一個聰明的將領,就在于能夠了解軍中將士各自的長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組織成一支樣樣皆精的隊伍。那么,即使這位將領并非武藝超群,而他的軍隊卻是無敵的。所以說,一位杰出將領的高明就在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智用 原文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譯文 將帥將兵出征想奪取戰(zhàn)斗的勝利,必須考慮到天候、戰(zhàn)機、人的素質這幾方面的因素,要順天候、得戰(zhàn)機、具備相應的戰(zhàn)斗力。所以在順應了天候、也具備了相應的戰(zhàn)斗力,但時機卻不成熟的情況下出兵是逆時,在具備了相應的戰(zhàn)斗力,有了成熟的戰(zhàn)機,但不具備天候條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順應了天候、抓住了戰(zhàn)機,但卻不具備士兵相應的戰(zhàn)斗力的條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將帥,領兵作戰(zhàn)是決不會逆天、逆時、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的是將領的指揮素養(yǎng)。文章指出,將領用兵要“順天、因時、依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注重“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又從反面強調(diào),不能“逆天、逆時、逆人”。這樣正反兩面論述,把這些要求擺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 講求“順天、因時、依人”,在臨戰(zhàn)指揮上確實太重要了。曹孟德可算得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了,他打敗袁紹百萬大軍,橫掃北方大地,所向無敵。但他在赤壁卻遭了慘敗,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吃透“天時”。曹孟德統(tǒng)領八十三萬大軍,浩浩蕩蕩,直下長江,大有一口吞掉孫權、劉備之勢。但是,在長江水戰(zhàn),他的北方士兵不能適應。正當他為此苦惱時,龐士元給他獻了一條“連環(huán)計”,讓他用鐵環(huán)把戰(zhàn)船鎖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這樣一來,連在一起的戰(zhàn)船果然十分平穩(wěn),不怕風浪。曹孟德十分高興,以為穩(wěn)操勝券了。謀士程昱提醒說:“船都連鎖起來,固然平穩(wěn);但是,敵人如用火攻,就難以躲避了。不能不防?!辈苊系抡f:“凡是用火攻,必須借用風力?,F(xiàn)在正是嚴冬季節(jié),只有西北風,怎么會有東風、南風呢?我們在西北方,敵軍都在南岸,他們?nèi)缬没鸸ィ菬约旱能婈?,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陽春時,我早就提防了?!辈苊系逻@是只知一般規(guī)律,而不知特殊情況,結果算計不如諸葛亮、周瑜,大小幾千只戰(zhàn)船,頃刻之間,灰飛煙滅,八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不陳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zhàn),善戰(zhàn)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業(yè),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干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zhàn)。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zhàn)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譯文 古代善于治理國家懂得治國規(guī)律的君主是不依賴軍隊這種國家機器的,具有軍事才能善于用兵的將帥也不以戰(zhàn)爭,擺開交戰(zhàn)的陣勢為最終目標,善于布陣的將帥根本不用向對方發(fā)起攻擊就能獲勝,不以兵戎相見為樂事,善于指揮戰(zhàn)斗的人則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善于總結失敗教訓的將帥則不會被敵方所消滅。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讓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們安居樂業(yè),不發(fā)生任何不愉快的糾紛,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善理者不師也”的意思。上古時代,舜修刑典,還讓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員,可是老百姓無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對任何人施加刑法,這就是“善師者不陳”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這就是“善陳者不戰(zhàn)”的意思。齊桓公在南討楚國,北伐山戎的過程中,英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這就是“善戰(zhàn)者不敗”的意思。楚昭王時楚國受到吳國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國求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國,這就是“善敗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領兵作戰(zhàn)的最高指揮藝術:“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zhàn),善戰(zhàn)者不敗,善敗者不亡。”這和我國歷代軍事名家追求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是人們刻意追求的治國領兵的盡善盡美境界。歷史上能做到這一境界的政治家、軍事家是很少的,諸葛亮作為論據(jù)列舉的堯、舜、禹、齊、楚的事例,都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圣賢之人所創(chuàng)造的,實在并非一般帝王將相所能做到。 將誡 原文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故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機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后智勇;靜潛魚,動若奔獺,央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zhàn)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后動,知勝而始戰(zhàn),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譯文 《書經(jīng)》說:“戲辱君子,就無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視小人,也無法使他們竭盡全力為自己服務”。所以,將帥領兵的要訣是:廣泛籠絡部下的人心,嚴格有關賞罰的規(guī)章和紀律,要具備文、武兩方面的能力,剛柔并濟,精通禮、樂、詩、書,使自己在修身方面達到仁義、智勇的內(nèi)涵;領兵作戰(zhàn)時,命令士兵休息就應讓士兵象游魚潛水一樣不出聲響,命令士兵出擊時就應讓士兵象奔跑中的獺一樣突躍飛奔,又快又猛,打亂敵人的陣營,切斷敵人的聯(lián)系,削弱敵人的勢力,揮動旌旗以顯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讓士兵服從指揮,聽從調(diào)動,撤兵時部隊應象大山移動一樣穩(wěn)重,整齊,進兵時則要疾如風雨,徹底地摧毀敗軍敗將,與敵交手則拿出虎一樣的猛勢;對待敵人,還要采取一些計謀:面對緊急情況應該想辦法從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誘敵進入設置好的圈套之中,想盡辦法打亂敵軍穩(wěn)固整齊的陣勢,然后亂中取勝,對小心謹慎的敵軍要用計使他盲目驕傲起來,上下不一,用離間術打亂敵軍的內(nèi)部團結,對異常強大的敵人想方設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處境危險的敵人感到安寧以麻痹敵人,讓憂懼的敵人感到喜悅,使敵人疏忽起來;對投到我軍的戰(zhàn)俘要以懷柔的政策來對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訴,扶持弱者,抑制氣勢凌人的部下,對有智謀的部下要盡全力親近他,用他做參謀,對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堅決打擊,獲得了戰(zhàn)利品要首先分給部下;另外,還要注意這樣幾點:如果敵人勢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擊他,也不能因為自己軍隊力量強大就忽視了敵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強就驕傲自大,不能因為自己受寵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對于整個戰(zhàn)事的進行,要先制定詳實的計劃,要有萬全的把握才能領兵出征,不獨自享受戰(zhàn)場上繳獲的財物、布帛,俘虜?shù)哪信说纫膊蛔约邯氉砸凼?。身為將帥作到了這些要求,嚴格號令,將士一定會積極作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效命疆場。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待人心”和“盡人力”問題,這就抓住了治軍用兵的根本。文章用“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非常鮮明突出地說明“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這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如何做到?諸葛亮提出了“嚴賞罰、總文武、操剛柔、說禮樂、先仁義”等五項,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是達到“得人心”的根本辦法。 接著,作者一氣陳述了二十五種進退之術、克敵致勝的辦法,也就是“盡人力”去取得勝利的具體戰(zhàn)術。這二十五種戰(zhàn)術,既講了進退之戰(zhàn)法,又講了瓦解敵人,團結盟友的策略,講得十分細致,十分精妙,任何一員將領都應牢記在心。接著,作者又列舉了六條禁忌,進一步從反面補充豐富了論述。正如作者最后歸結的,為將之人,如有做到作用所說的各項,自然能對軍隊號令自如,部下人人樂于效命,何愁不能取勝呢!從這一篇論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戰(zhàn)略戰(zhàn)術深有研究。確有獨到之處。 戒備 原文 夫國之大務,莫先于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士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庇衷唬骸霸錈o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譯文 國家最重要的事務是國防,在國防的問題上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使全國覆沒,無可挽回,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一旦國家出現(xiàn)了危難,君臣應齊心一致,廢寢忘食,共同謀策,挑選有本領的人擔任將帥,指揮三軍應敵。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敵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覺,如同燕子的窩巢搭筑在門簾上,魚兒游戲在旱鍋里,滅亡的日子已經(jīng)不遠了?!蹲髠鳌氛f:對事物沒有計劃,不準備到毫無差錯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災難,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類的小 昆蟲都以毒刺作為防御的工具,更何況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呢?”如果一個國家忽視了國防建設,即使有百萬之眾也不可怕,所以說有備無患,就是這個意思??梢?,三軍將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的是一個國家常備不懈的問題,指出一個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比防務更重要的。文章多方面論述了加強防務的重要,得出“有備無患”的結論。一個國家如此,一支軍隊同樣如此,文章強調(diào)指出:“三軍之行,不可無備?!庇扇牡脑敱M論述,不難了解,一個國家的用兵之道,不在于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在于日常的防備,這是保證國家安全的根本。文章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問題論述得十分突出而透徹:“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敵人來了還不知警惕,那就猶如燕子把窩筑在門簾上,魚在鍋里游,滅亡的日子只在旦夕之間了!”好好想想諸葛亮這個警句,不必多說,就該明白了。 習練 原文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亡?!庇衷唬骸吧迫私堂衿吣辏兛梢约慈忠??!比粍t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后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后教練而敵可勝矣。 譯文 如果軍隊士兵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敵人的一個士兵;如果軍隊士兵受到了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擋百名敵人的進攻。所以孔子說:百姓沒有受到教育和訓練就去參加戰(zhàn)斗,這是讓他們?nèi)ニ退??!薄白屬t德的人用七年的時間來教育和訓練百姓,他們馬上可以投入戰(zhàn)斗,并且個個都勇猛善戰(zhàn)!”這就是說想讓百姓投入戰(zhàn)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訓練時,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禮,什么是義,要訓練、教誨他們有忠信的思想,要講明賞罰的界限,用賞罰來制約督促他們的行為,使他們自覺上進。然后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列隊與解散,坐下起立,行進立定,前進后退,解散與集合,使他們能整齊劃一、井然有序。象這樣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萬,就可以使整個三軍受到訓練,最后再讓將士接受戰(zhàn)術訓練就可以在戰(zhàn)場上打敗敵人了。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軍隊訓練問題。文章先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平時訓練的重要性,并引用孔圣人的話:“不經(jīng)訓練而讓士兵去打仗,這是讓士兵去送死!”清楚無誤地說明了平時訓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論述了訓練的重要性,而且述說了訓練方法。在作者述說的訓練方法中,有一個見解特別值得提出,這就是作者說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這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群眾性練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訓練骨干,再由骨干訓練他人,逐步擴大,互幫互學。 軍蠹 原文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饑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譯文 軍隊行動時,有幾種情況可以直接導致全軍崩潰:一是對敵情的偵察不仔細、不準確,在消息的反饋上不按規(guī)定進行,與實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誤了集合的時間,使整個軍事行動受阻,喪失了戰(zhàn)機;三是不服從指揮,不聽候調(diào)度,忽前忽后,七零八亂;四是將官不體貼下級,只知一味地聚斂搜刮;五是營私舞弊,不關心下級將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誹謗之辭、神鬼怪兆,胡亂猜測吉兇禍福;擾亂了軍心;七是士兵不守秩序,喧嘩吵鬧,擾亂了將帥的決策和執(zhí)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張;九是貪污現(xiàn)象嚴重,侵占國家財物,無所不為。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用兵的九項大忌。在這里,諸葛亮以“蠹”作比喻,十分形象準確地說明了其危害?!绑肌钡囊环N蟲子,專門從里面咬書、咬衣服、咬木頭,而至毀壞這些東西?,F(xiàn)在諸葛亮把用兵中的九種錯誤,比作軍中之“蠹”,說明這是毀滅一支軍隊的內(nèi)部因素,實在精妙絕妙絕倫,引人深思。在實際用兵中,因為犯了這九項大忌中的一項或數(shù)項,而導致失敗,甚至全軍覆沒的事例,那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諸葛亮能把這些教訓歸納成九大忌,并冠以“軍蠹”之名,對任何一員將領都應說是極大的幫助。他們都應謹記在心,絕對不能犯忌! 腹心 原文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饑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譯文 身為將領,應該有自己的左右親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給自己偵察消息通風報信的耳目,有堅決貫徹自己的命令輔佐自己的羽翼。沒有心腹之人,就好比人在黑夜中走路,手腳不知該邁向何處,沒有耳目之人,就好比盲人安靜地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不能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進行鉆營活動;沒有爪牙之人,就好似一個人饑不擇食,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身亡。所以,明智的將帥,一定要選用學識淵博、足智多謀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選用機智聰明、謹慎保密、有很強的判斷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還要選擇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 解析 本篇文章精辟地論述了將領統(tǒng)軍必須有忠實骨干的道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多方論證:統(tǒng)軍將領必須有足智多謀的人作“腹心”依靠,必須有能及時報告情況的人作“耳目”,以及堅決執(zhí)行命令的人作“爪牙”,才能及時掌握全軍情況,上下貫通,指揮有效,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作者敢于公然提出必須有“腹心、耳目、爪牙”,確實很坦白,很大膽,說明作者心懷坦蕩,不謀私利。其實,哪一位將領沒有一批忠誠的部下而駕馭部隊呢?問題在于,不能形成一個謀私利的小集團,而是組成一個一心為國為民的整體。這一點,作者在前面論述將領的品德時已有表述,應引起重視。 謹候 原文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客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日仁,善養(yǎng)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譯文 凡是將領領兵出師不利,都是因為輕視敵軍而產(chǎn)生的后果,所以軍隊在出師時要嚴格法律、法令,詳細考慮各種細節(jié),按戰(zhàn)爭規(guī)律行事,否則的話仍然會招致滅亡。這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十五項:一是慮,要仔細地考慮、謀劃,探明敵人的所有情況;二是詰,盤問、追查,搜集敵人情報,并仔細判斷情報的真假;三是勇,見敵人陣勢威武強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為眼前小利所誘惑,以義為重;五是平,賞罰公正,公平合理;六是忍,忍辱負重,寄希望于未來更偉大的使命;七是寬,寬厚,寬宏大量,能包容他人;八是信,忠信、誠實,遵守諾言;九是敬,對有才德的人以禮相待;十是明,明白是非,不聽信攙言;十一是謹,嚴謹、慎重,不違禮不悖法;十二是仁,仁愛,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下級官兵;十三是忠,忠誠報國,為了國家的利益,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十四是分,行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謀,足智多謀,能知己知彼。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治軍用兵必須嚴謹?shù)膯栴}。作者提出“師出以律”,要求將領治軍用兵都必須按原則辦事,否則就會“敗軍喪師”。接著,作者提出了十五項“律”,詳細陳述了治軍用兵必須遵循的十五項原則。這十五項原則,概括起來,就是中國兵法常說的,也是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復論述過的“仁、義、禮、智、勇、嚴、信”等項,這是造就一支仁義無敵之師的關鍵。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為的將領,必須遵循這些原則,才能帶好兵,打勝仗。 機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fā)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譯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夠戰(zhàn)勝聰明的人,是違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聰明的人能夠戰(zhàn)勝愚笨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聰明的人在一起交戰(zhàn),就全看掌握戰(zhàn)機如何了。掌握戰(zhàn)機的關鍵有三點:一是事機,二是勢機,三是情機,當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時,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能算是聰明;當形勢發(fā)生變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時,去不能拿出克敵制勝的辦法,也不夠賢者的資格;當整個態(tài)勢已經(jīng)很明確對己方有利時,卻不能斷然采取行動,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揮軍隊的將領,一定要根據(jù)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取得勝利,即因機立勝。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的戰(zhàn)略思想,講究一個“因機而立勝”,也就是順應形勢,把握戰(zhàn)機,從而克敵致勝。這是為將之人應有的戰(zhàn)略素養(yǎng)。戰(zhàn)爭中,情況瞬息萬變,指揮全軍的將領,如不能審時度勢,捕捉戰(zhàn)機,及時用兵,后果可想而知。有勇無謀,只知蠻干的將領是愚蠢的將領,沒有不失敗的。 重刑 原文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譯文 吳起說:“軍隊中敲擊鼙鼓、金鋒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聽覺方面的敏銳注意力,聽從指揮,揮舞旗幟,在于集中士卒在視覺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項法規(guī)、禁令及刑罰的目的在于管理士卒,節(jié)制士卒的行動。”在軍隊中,用聲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聽從指揮時,發(fā)聲的器具必須音質清脆宏亮;用旗幟來指揮士兵作戰(zhàn)時,旗幟的顏色要鮮明、醒目;用刑罰、禁令來約束士卒的行動時,執(zhí)法必須公正、嚴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軍容就會紊亂,士卒就會渙散、懈怠。所以說,在指揮部隊的問題上,應該達到這樣的程度:只要將帥的指揮旗幟揮舞搖動,部下就會英勇前進,只要將帥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會同仇敵愾,拼死上前,報效國家。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從嚴治軍問題,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題目。但諸葛亮在這個普通的題目中有他的獨到之處,一開 頭就引用杰出的軍事家吳起的話,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見解,接著,從這三個方面深入論述了由表及里從嚴治軍的思想,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對“威耳”的論述,更表現(xiàn)了作者的高明;一支軍隊不但要求內(nèi)在方面講求軍容嚴整,令行禁止,賞罰分明;而且要講求外在的“鼓鼙金鋒”,軍威雄壯,既振奮軍心,又威鎮(zhèn)敵膽。這樣的軍隊, 當然就能做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諸葛亮所論,實在是治軍的精髓。 善將 原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jīng)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zhàn)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zhàn)必敗散也。 譯文 從古至今,善于領兵打仗的將領用兵的原則有四點:令出如山,向部下講明什么是進,什么叫退,什么是不應該做的;用仁、義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書達禮;告誡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勵,規(guī)過勸善;嚴格賞罰,使士卒不敢渙散,有信用,上述四點基本的原則:禁、禮、勸、信是部隊中的重要規(guī)范,如果徹底做到了這四點,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經(jīng)搭好,其它的細微末節(jié)也就自然地順展開來,有了法規(guī),具體的內(nèi)容也就明晰了,這樣軍隊就能戰(zhàn)必勝,攻伐時得其所需。無能的將領做不到這四點:沒有規(guī)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聽指揮,抱頭鼠竄;而下令進攻時,則沒有節(jié)制,步調(diào)不一,甚至紛紛逃避,怠慢拖延,全軍也就難逃滅亡的下場;勸戒不明,賞罰無度,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賢德之人紛紛遠走,諂媚狡猾的小人得勢,這樣的將領帶出的部隊,一定會每戰(zhàn)必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從正反兩方面詳盡論述了帶兵的原則。他把這些原則歸結為四項:禁、禮、勸、信”,并且把這些原則稱之為治軍的“大經(jīng)”?!按蠼?jīng)”者,也就是最重要的規(guī)范準則了。接著,他又從反正論述,說明違背這四項原則的嚴重危害,把不按四項原則治軍的將領稱作“庸將”,指出他們必敗的下場。這樣正反結合的論述,說得十分透徹、突出,引人警覺。 李自成汝州決戰(zhàn) 1643年,孫傳庭率明軍主力部隊進抵汝州,與李自成起義軍進行決戰(zhàn)。9月孫傳庭軍隊攻中寶豐,進抵郟縣城下。李自成隨機應變,他憑借郟縣城下的深溝高壘,堅守不戰(zhàn),把明軍的主邊部隊拴在郟縣,同時派遣一支精銳部隊,一直向北,繞過嵩山,從背后襲擊離汝州僅幾十里的白沙。由于白沙是從洛陽到汝州的必經(jīng)之地,攻占白沙,就斷絕了明軍的運輸線,數(shù)萬明軍的糧食供應頓時成了大問題,軍心動搖。汝州城下的明軍嘩變。孫傳庭見勢不妙,決定自己先回洛陽籌運糧餉,而讓總兵陳永福留下指揮大軍。本已軍心不穩(wěn)的明軍,見主帥突然離去,更加混亂,許多士兵紛紛離去。農(nóng)民軍內(nèi)部又查獲了向孫傳庭暗送情報的奸細,清除了隱患。李自成抓住戰(zhàn)機,集中兵力,積極反攻,步兵與騎兵互相配合,使明軍倉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這時,天下大雨,道路泥濘,明軍攜帶的大量戰(zhàn)車無法前行,士兵們又不愿推車。數(shù)千輛戰(zhàn)車停在路上,擋住了明軍的退路,車倒馬翻。農(nóng)民起義軍趁機追上明軍,明軍大亂,毫無斗志,卻又無處藏身,死者達數(shù)千人之多。明軍總兵高杰見大勢已去,急忙帶領明軍向西逃竄。農(nóng)民軍緊緊追擊,不給明軍喘息的機會,一晝夜追擊二百里,終于在孟津將明軍全部阻截住,并將其圍殲。明軍死亡4萬余人,戰(zhàn)車也損失殆盡。仍然留在郟縣來不及撤退的陳永福所部明軍,也被農(nóng)民軍包圍,大部被消滅。先期返回洛陽的明軍主帥孫傳庭,眼看全部覆沒,自殺未遂,被手下的殘兵擁入潼關。 汝州決戰(zhàn)以后,明王朝用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的有生力量便幾乎被全部消滅,再也無力向農(nóng)民軍發(fā)起進攻。3個月后,李自成率軍攻占陜西,隨后進入山西、直隸(現(xiàn)河北?。?。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的統(tǒng)治就此結束。 審因 原文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譯文 如果能順應百姓的心愿來征伐邪惡勢力,就是黃帝也不能與這樣的行為相比,如果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獲得勝利,那么就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與這樣的功勞相比。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以德威服人,則在下的各路英雄都會屈服這樣的將帥之下,四海之內(nèi),各方豪杰則也會甘心受到節(jié)制。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原則,提出出兵要“審因”和“威勝”。所謂“審因”,就是要順應時勢,師出有名,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要打正義的戰(zhàn)爭。師出有名,打正義戰(zhàn)爭,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巴佟眲t要求為將之人,善于憑借這種群眾擁護而形成的群眾力量的優(yōu)勢取勝。一員將領能達到“審因”和“威勝”的要求,就可以成為萬夫莫當?shù)拇髮?,征服四海的豪杰了?/p> 《將苑》卷二 兵勢 原文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diào)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聽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譯文 大凡將帥領兵出征要注意三種情勢: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戰(zhàn)爭勝利的基本因素和條件。天時,就是指天氣晴朗、氣候溫和適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沒有不祥的征兆,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墻高壘于險峻的地勢之上,有深溝、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復雜,深不可測,還有唯一的羊腸小路還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將帥賢達,三軍上下守禮守法,整齊統(tǒng)一,士卒個個都能效命沙場,糧餉充足,武器堅利。卓越超群的將帥如果能憑借天時,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無敵,大獲全勝。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出兵打仗的戰(zhàn)術原則。文章指出,必須善于順應天時,善于利用地利,充分發(fā)揮人和。為將之人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了。 勝敗 原文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shù)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 譯文 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tǒng)一,上下關系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zhàn),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征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zhàn),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高,內(nèi)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兇禍福,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nèi)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 解析 本篇文章從正反兩方面談論導致勝敗的種種征兆,這是將領作出投入戰(zhàn)斗判斷的重要參考。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斷出取勝的把握方能投入戰(zhàn)斗嘛!在諸多征兆中,諸葛亮特別強調(diào)“賢才居上”,把讓賢德之人擔任要職列為取勝的最根本條件。從根本上說,這還是一個用人問題,只有任用賢德之人擔任要職,軍隊才能團結一致,才能軍風端正,士氣高昂,保證必勝。 假權 原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茍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wèi)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眮喎蛟唬骸败娭新剬④娭宦動刑熳又t”。 譯文 將帥是軍隊中的關鍵。他懸系著千萬士卒的性命,關系著戰(zhàn)爭的勝敗結局,左右著國家命運的盛衰興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揮軍隊的權力全部交給將帥,就好象用繩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卻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樹木,跳躍飛奔,又好象用膠帶粘貼人的雙眼,卻要求他辨別各種顏色,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賞罰大權被權貴所操縱,主將沒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權力,上下必然會被私心、利力所籠罩,人茍且于私利,就沒有人會為國家效命,更沒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呂不韋那樣出類拔萃的才智,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功績,也不能自保。所以,孫武說:“將帥一旦領兵作戰(zhàn),一概不從君命”。亞夫也講:“在軍中,只有將帥的命令可聽,沒有聽見君主的詔令”。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兵權問題。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將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權》中,已有論述,不過側重點不同:《兵權》論述的是統(tǒng)兵之權,是總的指揮權;《假權》一文著重論述的是臨陣指揮之權,強調(diào)“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币蟊WC將領臨陣指揮的全權。文章一開頭就用了三個排句,突出說明這個指揮權關系重大。接著,文章又用比喻加以論證,最后還引用孫武和周亞夫這樣杰出的軍事家的名言加以證明,可見諸葛亮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也確實太重要了,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當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連勝司馬懿,打出了大好形勢時,后主劉禪卻聽信宦官的讒言,下旨召回諸葛亮,意欲削權防變。諸葛亮無奈撤兵,結果功號一簣,白白葬送了大好形勢。最終諸葛亮沒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授予將領全權,確實是用兵的根本。 哀死 原文 古之善將者,養(yǎng)人如養(yǎng)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注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譯文 古代凡是優(yōu)秀的將領,對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當困難來臨時,身先士卒,首當其沖,站在最前面,在功勞榮譽面前,與部下謙讓,把功勞、榮譽推給部下,對待受傷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撫恤,當部下為國捐軀時,又能厚葬他們,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糧食不夠吃時,主動地把自己的食物讓給下級,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把自己的衣服讓給士卒穿用,對待有才智的人,以禮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對待英勇擅戰(zhàn)的部下,他會給予恰當、及時的獎賞并勉勵他再立新功。身為一名將帥,做到了上面的幾項內(nèi)容,就會所向披靡,百戰(zhàn)百勝。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養(yǎng)人如養(yǎng)已子”的論點,這和我國歷代將領“愛兵如子”的說法是一致的。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這一主張的人,沒有考證,不敢妄下斷語,但他在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確地提出這一論點,總是十分可貴的。更可貴之處還在于,諸葛亮不但提出了主張,而且提出了這一系列愛兵的途徑,總共達八項,相當詳盡。作者說,如能做到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諸葛亮在前面論述過從嚴治軍,這里又專文論述愛兵如已子,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這個問題確實是領兵的要旨之一,得軍心者就能取得將士效命的結果,失軍心者則會導至敗亡喪身的后果。 三賓 原文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譯文 凡是三軍出征作戰(zhàn),將帥必須有各類幕僚人員為自己策劃參謀,共同討論利弊得失,輔佐在將帥左右。有些人口若懸河,能提出奇妙的謀略,見聞廣博,多才多藝,這是萬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為將帥的高級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樣勇猛,象猿猴一樣敏捷,性格則烈如鐵石,作戰(zhàn)如楚地龍泉般銳利無比,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為將帥的中級幕僚。有的人喜歡發(fā)表言論,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輩,可以成為將帥的下級幕僚。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識人、用人問題,這也是帶兵的根本。諸葛亮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不止一次論述了這個主題,不過各篇側重點不同而已。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把人分為三種,主張把有真才實學的能人引為“上賓”,而把只會花言巧語,嘩眾取寵的人引為“下賓”。不過,這說起來容易,真正識人就難了,以諸葛亮這樣精明的統(tǒng)帥,也錯用了只會夸夸其談,死搬書本的馬謖,導至街亭大敗,連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也只好行一次險,唱了一回“空城計”,差點連命都保不住??磥?,為將領兵之人,真得好好研讀諸葛亮的《知人性》一文,照他論述的那樣,多方面考察人,徹底了解人的本性,從而做到恰當用人。否則,一著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了! 后應 原文 若乃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光動后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譯文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面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復雜之前就預先做了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采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zhàn),將士已布列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zhàn)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但只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的戰(zhàn)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為三等,主張以智用兵,講求謀定而后動,不打無把握的仗。掇對僅憑血氣之勇,猛沖蠻撞,將其列為用兵的下等。這確是軍事大家的見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張。“諸葛一生唯謹慎”,所以他能百戰(zhàn)百勝,在極其不利的形勢下也能轉危為安。 綜觀這四篇文章,諸葛亮詳盡地論述了用兵的戰(zhàn)略思想和基本原則,道出了用兵的真諦。這些論述是其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是其戰(zhàn)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便利 原文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遇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后。 譯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區(qū)作戰(zhàn)可以采用游擊戰(zhàn)略;有濃密的山林地帶作戰(zhàn)可以用突擊的辦法,出敵不意;在平原作戰(zhàn)沒有任何隱蔽物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壕塹戰(zhàn)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方應在黃昏時候攻擊敵人;在我眾敵寡的時候,則應在清晨向敵人進攻;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強盛,則應速戰(zhàn)速決;如果隔岸對峙,又有風沙,視線不清,就應采取前后夾擊的戰(zhàn)術。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基本戰(zhàn)術策略。詳細說明在各種條件下宜于使用的戰(zhàn)術,啟發(fā)將領按照客觀條件靈活運用戰(zhàn)術,而不可主觀臆斷瞎指揮。 應機 原文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于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fā)毒,壯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譯文 必勝的要訣及掌握情勢變化以指揮調(diào)動部隊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誰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呢?掌握時機的秘訣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獸離開山區(qū),失去了險峻的山勢做依托,就是個孩子手持長戟也可以嚇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憑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強壯的大漢不敢靠近,對敵人來說,讓災禍突然出現(xiàn),防不勝防,無法預料,是最好的制勝辦法。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基本戰(zhàn)術策略。側重于論述捕捉戰(zhàn)機。文章強調(diào)指出抓住戰(zhàn)機的重要,文章說,小孩抓住了戰(zhàn)機,可以制服猛獸;小小的毒蜂,如出擊得當,可以讓壯士大驚失色。文章特別強調(diào)抓住戰(zhàn)機,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可收到意外的效果。 揣能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圣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客孰整也?我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譯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將領,往往能在掌握了敵我雙方實力的虛實后就對雙方交戰(zhàn)的結果有了基本的認識。將帥在預料勝負的結果時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有:雙方的君主哪一個比較圣明?雙方的將領哪一個更為賢明有能力?雙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雙方哪一方的糧草更為充足?雙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雙方的軍容哪一方更為嚴整?雙方的戰(zhàn)馬哪一方跑的快?雙方哪一方占據(jù)的地勢更為險要?雙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計謀?雙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懼的鄰國?雙方哪一方的國力更富有?雙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過比較上述幾個方面,雙方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做出判斷了。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知已知彼的問題。這是我國軍事家們都十分重視的臨戰(zhàn)指揮的基本問題,孫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名言。諸葛亮十分強調(diào)開戰(zhàn)之前深入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再一次顯示了諸葛亮謹慎用兵的指導思想。 輕戰(zhàn) 原文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zhàn)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zhàn)。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譯文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蟲子就是憑著令人生畏的毒刺來保護自己,使人不敢輕易地招惹它,士兵在戰(zhàn)場上能勇敢作戰(zhàn),是因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鋒利的武器,堅實的鎧甲,那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勇猛善戰(zhàn)。如果鎧甲不夠堅實,就好象赤身裸體與敵人拼殺;如果弓箭射不中敵人,就好象沒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標,但因為力量不夠沒有射進去,就好象弓箭沒有箭頭一樣;如果戰(zhàn)前的偵察工作做得不仔細,不周詳,就好象一個盲人在準備作戰(zhàn);如果將帥不能英勇更不善戰(zhàn),就好象沒有將帥一樣。可見,這些都是在戰(zhàn)備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準備問題。文章論述戰(zhàn)前要充分準備,強調(diào)不打無準備之仗,是前一篇的補充。文章用了四組句子,以排比的句式,論述了沒有準備的危害,論述十分突出,發(fā)人深思。這三篇文章從不同側面論述了指揮作戰(zhàn)的基本戰(zhàn)術原則,主要是臨戰(zhàn)決策。在把兵力投入戰(zhàn)斗前,作為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必須認真處理這些問題,真正做到情況清楚,準備充分,戰(zhàn)術運用得當,才有必勝的把握。 地勢 原文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zhàn)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后,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譯文 好的地勢對軍隊作戰(zhàn)取勝是最好的幫助,身為將帥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地勢地形特點就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嶺、森林險川的地形,適合用步兵作戰(zhàn)。山勢高陡、蔓草雜生的地形,適合用戰(zhàn)車、騎兵作戰(zhàn)。在依山臨水、狹澗谷深的戰(zhàn)場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戰(zhàn)。在平坦寬闊、可以自由活動的戰(zhàn)場上,可以用長戟與敵交戰(zhàn)。在草木交錯的地帶,又可以充分發(fā)揮長槍、長矛的優(yōu)勢。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文章指出,不會利用地形地物的將領,無法取得勝利。文章還具體說明了在各種地形地物條件下,該用什么戰(zhàn)術,甚至該用什么兵種、兵器,都講得十分詳盡。這篇文章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大有用處。 情勢 原文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譯文 將帥的性情對作戰(zhàn)有直接的影響。有的將帥勇猛頑強不懼怕死亡,有的將帥性情急躁沒有耐心一味追求速決,有的將帥貪愛小功、小財,有的將帥過于仁慈失去了威嚴,有的將帥雖有計謀但常常猶豫不決,有的將帥則謀略有余而不能身體力行。所以,對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將帥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僅有匹夫之能的將帥要設法使其暴躁起來然后消滅他;對待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將帥,要用持久戰(zhàn)、消耗戰(zhàn)去消滅他;對待貪圖功利的將帥,要用財、色去賄賂引誘他;對待仁慈有余威嚴不足的將帥要使用各種辦法使他整日奔忙;對待智而心怯的將帥,可以用猛烈的進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對待謀而情緩的將帥可以用突然襲擊的辦法使他徹底滅亡。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對敵戰(zhàn)術。指出對不同的敵人要使用不同的戰(zhàn)術,從而克敵致勝。文章把敵軍將領分為六種類型,進而說明對付這些不同敵將的不同策略。文章對敵軍將領的分析細致入微,因此提出的策略針對性很強,切實可行。 擊勢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后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小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史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zhàn)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譯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后再采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于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zhàn)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zhàn)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zhàn)沒有任何計劃可言;戰(zhàn)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fā)起進攻。凡是敵處于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系,又有大國作后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探敵情”的重要,要求將領先探明敵情,再定進退。臨戰(zhàn)必先探明敵情,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如何探明,如何決策,就不是人人懂得,人人能處理好的了。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就在于,給將領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文章詳盡說明,對哪些敵軍可以進攻,對哪些敵軍則要避開。這些經(jīng)驗之談,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太有用了! 整師 原文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后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譯文 部隊作戰(zhàn)以保持整體的戰(zhàn)斗力為勝利的關鍵。如果將帥對部下賞罰不公,賞罰無度,將官的命令不能讓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從指揮,該進時不進,該止時不止,就是有百萬大軍,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所謂部隊的整體戰(zhàn)斗力,是指軍隊平時井然有序,駐留時能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行動起來威武有勢,進攻進銳不可擋,后退地則敵人無縫隙可鉆,部隊能前后呼應,左右一致,服從指揮調(diào)度,所以很少出現(xiàn)危險的局面,這樣的部隊內(nèi)部團結,士兵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能經(jīng)受任何考驗,總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對自己軍隊的管理問題,要求保持軍隊的“嚴整”。這不僅指外在方面,要做到隊形整齊,軍容嚴整,進可攻,退能守,應對自如;更重要的還是內(nèi)在方面,要求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指揮通達,全軍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有機整體。這確實是軍隊戰(zhàn)斗力的體現(xiàn)。 厲士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譯文 將帥對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賞以錢財,這樣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來盡力;要以禮相待,以信、誠來鼓勵部下,這樣部下就會以舍生忘死的決心投入戰(zhàn)斗;要經(jīng)常對部下施恩惠,賞罰時公平嚴明,一視同仁,這樣就會贏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戰(zhàn)中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在撤退時主動掩護他人,這樣部下會英勇善戰(zhàn);對待部下的點滴小心都要給與充分的重視,并進行適當?shù)莫剟?,這樣部下會積極向上,互相勸勉,永保昂揚的斗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將領必須善于激厲將士,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要充分調(diào)動起將士的積極性。將士用命,才能取勝,這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不但提出了問題,還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作者提了五條激勵將士的辦法,包括獎勵、禮遇、畜恩、身先士座、論功行賞,這都是帶兵將帥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在于綜合使用這些辦法并始終如一,一視同仁,那就有得軍心,將士人人效命,無往而不勝了。 自勉 原文 圣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于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譯文 大凡圣人都崇尚天道,賢明之士則推崇自然法則,而有智慧的人則以效法古代的賢者為根本的立身之道。驕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敗,狂妄荒廖的人則極易招惹禍患,夸夸其談的人很少有信議可言,只顧自我標榜的人對待他人則薄情寡義,身為將帥獎賞無功肯定會被部下離棄,懲罰無罪的人則肯定使百姓怨聲載道,喜怒無常的人,難逃滅亡的厄運。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要嚴格要求自己,戒驕戒躁。對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將領提出這個要求十分必要的。文章還列舉了將領易犯的七種錯誤,并指出其嚴重后果,用以警戒將領。 戰(zhàn)道 原文 夫林戰(zhàn)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fā)于后。叢戰(zhàn)之道,利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zhàn)之道,巧于設伏,利于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zhàn)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wèi)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zhàn)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譯文 軍隊在森林中作戰(zhàn)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揮工具,在夜間用銅鉦、擂鼓指揮,以短兵為主,可以巧妙地設置埋伏,有時進攻敵人的正面,有時進攻敵人的背面,有時采用前后夾擊的戰(zhàn)術,在草叢中作戰(zhàn)的方法是:利用刀、劍、盾牌等短型武器,在與敵人交鋒之前,事先調(diào)查好敵人的進軍路線,在敵人的必經(jīng)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幟收藏好,把銅鉦、鼓包掩好,當敵人過來時,出其不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在兩山之間的谷地作戰(zhàn),可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出擊,讓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處,讓不怕犧牲的士兵切斷敵人后路,用弓弩向敵人射擊,接著使用短兵繼續(xù)進攻,使敵人瞻前顧后,沒有反擊的機會。在水上作戰(zhàn)的方法是:利用船只作戰(zhàn),訓練士兵掌握各種水上技巧以攻擊敵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幟以迷惑敵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敵發(fā)射,也可用短兵與敵人在近處交手,還要在水上埋設柵欄防止敵人入侵,這一切都要順水的流向進行。在夜戰(zhàn)作戰(zhàn),以安靜、隱密為主,可以秘密地派部隊偷襲敵人,也可以用火把、戰(zhàn)鼓擾亂視聽,用最快的速度攻擊敵人,以取得勝利。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各種條件下戰(zhàn)術運用。述說更加細致詳盡,把各種地形、地物、時間,該用的戰(zhàn)術,如何布陣,如何指揮,直至用什么兵器,怎樣偽裝,都說得清清楚楚。 和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zhàn)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滂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 譯文 將帥領兵作戰(zhàn),要注意使部隊內(nèi)部官兵之間、官官之間、兵兵之間和協(xié)、團結、作到了這一點,部下會主動地竭盡全力沖鋒殺敵。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謀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議論紛紛,讒言與惡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湯、周武王那樣的智慧,也不能打敗一般的庸人,更何況是人數(shù)眾多的敵軍呢?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將領帶兵的根本問題——軍心。強調(diào)得軍心,上下同心,全軍一致的重要性。文章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了“用兵之道,在于人和”的道理,強調(diào)沒有人和,即使將領本人有商湯主和周武王那樣的智謀,也是無法戰(zhàn)勝尋常百姓的。這篇文章和前面論述軍心問題不同,它集中力量把得軍心問題的重要性論述得十分透徹、突出,足以引起將領重視。 察情 原文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饑也;見和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shù)賞者,倦也;數(shù)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誘也。 譯文 將帥領兵打仗需要根據(jù)一些現(xiàn)象判斷敵人的真實情況。如果敵人在與我軍爭戰(zhàn)時按兵不動,一定是憑借了險要的地勢;如果敵人不斷地向我軍挑戰(zhàn),一定是想引誘我軍首先出擊;看到樹木無風而動,一定是敵人的戰(zhàn)車悄悄駛來;看到塵土低飛而且范圍很廣,肯定是敵人的步兵正在進襲途中;當敵人言辭強硬而且做出向我軍進攻的樣子時,一定是在準備撤退;當敵人忽而前進,忽而后退時,就是在引誘我軍進擊;發(fā)現(xiàn)敵軍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敵人肯定已經(jīng)饑餓難忍;發(fā)覺敵人對有利的時機不加以利用,則敵人肯定已相當疲勞,無力再進;飛鳥在敵軍的陣地群集棲飛,則表示敵軍陣營已開始空虛;夜間聽到敵軍陣地喧嘩吵鬧的聲音,則表示敵人內(nèi)部對戰(zhàn)爭十分恐懼害怕;敵人的軍隊渙散,混亂不堪,是因為敵軍主將正失去應有的威勢;敵軍的旗幟混雜紛亂,表示敵軍內(nèi)部已經(jīng)大亂;敵軍的將、官不斷地發(fā)怒,則表示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敵人對取勝已失去信心;敵軍獎賞過頻,刑罰過繁,表示敵軍主帥已無力扭轉自己內(nèi)部的混亂和士兵不服從將帥命令的局面;當敵人派遣使者低聲下氣地來求敵時,則表示敵軍想停戰(zhàn);如果敵人送來貴重的物品,說盡甜言蜜語,則表示敵軍想私下講和。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如何分析敵情。諸葛亮把敵情分為十七種類型,一一說明各類敵情的表征和判斷門道。諸葛亮分析得如此細致準確,肯定是他多年潛心研究心血的結晶,是他多年帶兵打仗寶貴經(jīng)驗的總結,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臨陣指揮的將領仔細研讀,必定受惠良多。 將情 原文 夫為將之道,軍井來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兩不張蓋,與眾同也。 譯文 身為將帥,在作風上還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軍營中的水井還沒有打上水來時,作將帥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給士卒吃的飯沒有煮好,將帥也不要先喊饑餓;軍營中的火堆還沒有點燃,將帥也不能先叫寒冷;軍中的帳篷還沒有搭造完畢,將帥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熱,將帥不要輕易地拿把扇子取涼;多雨天氣,將帥也不要首先舉傘避雨,總之,在各種生活細節(jié)上要處處與士兵相同。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和士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文章突出之處在于,詳細指出哪怕是飲水,吃飯、驅寒、睡覺、煽扇、避雨這些小事上,為將之人,也必須讓士兵在先,自己在后。這是諸葛亮愛兵思想的又一次具體表述,為將之人應該效法。 威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扇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尤禮義,雖貴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茸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譯文 將帥領兵能使自己指揮的百萬大軍,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氣凝神,穩(wěn)而有序,不敢松懈,這是嚴格法令的結果。如果將帥不能刑賞部下,部下不知禮義,就是據(jù)有天下,盡占四海之內(nèi)的財富,也難逃自我滅亡的命運,比如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但是,如果將帥在領兵的時候,能以法令為賞罰的依據(jù),部下是不敢違背將帥的命令的,比如孫武,穰苴這樣善用法制的人??梢姡钍遣荒茌p視的,由法令而生的將帥的威勢也不可以違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從嚴治軍問題。要求將領講求法度,嚴肅軍紀,讓將士在軍法面前“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一句話,威令是保證軍隊戰(zhàn)斗力的必須,而愛兵是得軍心的必要,兩者應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上下同心,有統(tǒng)一意志的鋼鐵部隊。 東夷 原文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譯文 東夷這樣不開化的少數(shù)民族,不守禮義,勇猛強悍,兇狠善戰(zhàn),他們依山傍海,憑借險要的地形,有較強的自我保護、對外防御的能力。其內(nèi)部上下和睦,百姓樂業(yè)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戰(zhàn)勝他們。如果在他們內(nèi)部出現(xiàn)了上下不合的兆頭后,用離間的辦法,擴大他們上層內(nèi)部的矛盾,使之混亂,使百姓背棄他們,造成尖銳的沖突,然后用仁義、道德的理論安撫、招撫他們,并配合以強有力的軍事進攻,就可以取得徹底的勝利。 解析 本篇文章明確指明了東面少數(shù)民族的特征。突出了“悍急能斗”和“憑險自固”兩個特征,從而提出了對策:當他們“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時,“未可圖也”;待他們“上亂下離”時,可對他們分化瓦解,用德政招撫,以強兵進攻,才能收伏他們。 南蠻 原文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chǎn)奇貨,敵人貪而勇戰(zhàn),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zhàn),不可久師也。 譯文 南部有許多小的野蠻民族,他們的性情是無法教化的,這些民族常常結合成不同的利益團體,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們平時住在山洞水邊,有的民族聚集一處,有的民族則分散在各處,西到昆侖山、東到大海都是他們活動的范圍,他們那里海產(chǎn)奇貨,敵人個個貪婪好戰(zhàn),春夏兩季常發(fā)生瘟疫,所以對南蠻用兵,只能速戰(zhàn)速決,不可以久留。 解析 本篇文章明確指出,南蠻有許多民族,不易教化,愛結朋黨,但稍有不滿又互相攻打。而且這些民族居住分散,聚分不定,為人貪心,卻很勇敢。南蠻居住區(qū)春夏常流行傳染病。針對這些情況,諸葛亮指出,對南蠻應該速戰(zhàn)速決,而不能打持久戰(zhàn)。 西戎 原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zhàn)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nèi)亂,則可破矣。 譯文 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性情勇悍貪利,有的結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沒有充足的糧食,但金銀財寶卻很豐盈,這些人個個都勇猛善戰(zhàn),很難使他們屈服。他們住在大漠以西,種族繁衍很快,有廣闊、險峻的形勢,他們習慣于逞強行兇,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時機,當他們外遇他族挑戰(zhàn),內(nèi)朋混亂時,才可以向他們進兵,徹底地擊敗他們。 解析 本篇文章明確指出西域少數(shù)民族“勇悍好利”,并從其生活環(huán)境等條件,分析形成這種性格特點的原因。文章又進一步指出,西域“地廣形險”的地理特點,因而提出對策:“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nèi)亂”才能降服。 北狄 原文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立,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zhàn),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zhàn),故疲而怯,虎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zhàn)一也。漢長于步,日馳百里,虜長于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赍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zhàn)二也。漢戰(zhàn)多步,虜戰(zhàn)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于步,遲疾勢懸,此不可戰(zhàn)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虜自寬矣。 譯文 北方地區(qū)的游獵民族,沒有固定的處所,哪里水草豐富,他們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勢,他們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們沒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遠的北方。他們憑借險要的陰山和廣闊的沙漠,有較強的自衛(wèi)能力。餓的時候,他們就捕食野獸,寒冷的時候,他們就用獸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獵,以捕殺動物為每天必做的事情,這樣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會因戰(zhàn)爭所臣服。漢朝不對他們用兵,理由有三點:一是漢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戰(zhàn)斗,故十分疲憊膽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獵為生,過的是游牧生活,安閑而勇敢,以漢軍的疲力對抗北狄的安閑,以漢軍的膽怯對抗北狄的勇敢,是無法取勝的。二是漢軍以步兵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長騎馬,每日的行程數(shù)倍于漢軍,漢朝士兵追擊北狄蛙要攜帶所有的糧餉和鎧甲,而北狄追擊漢軍時用戰(zhàn)馬就運載了這些軍需品,雙方的運輸形式不同,互相追擊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漢朝士兵徒步作戰(zhàn),北狄以輕騎作戰(zhàn),雙方爭奪最好的地勢,總是騎兵快于步兵,速度懸殊很大。所以對付北狄,不能用戰(zhàn)爭的辦法,最好的方式為守衛(wèi)邊疆。派遣將士戍邊,要選擇賢能的人作將帥,訓練精銳的士兵進行防御,大規(guī)模地運用種糧使倉庫充實,設置烽火臺探望敵情,等到北狄內(nèi)部虛弱時就乘機而入,乘其勢力衰竭時一舉打敗他。這樣的話,不必動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滅亡,也不必興師動眾,因北狄入侵邊境出現(xiàn)的緊張局勢就會松緩下來。 解析 本篇文章明確正確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并比較了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優(yōu)劣,從而提出了守邊之道:派良將戍邊,訓練精兵實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勞,待機破敵。諸葛亮沒有親自對付過北狄,但后來歷朝多實行諸葛亮提出的策略,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