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朋友Kelvin,外號“大買家殺手”,自己開了只有3個員工的小外貿公司,做的產品是園林水管。三個人,除了他,一個是他老婆,負責財務,一個是他小舅子,負責開車打雜。 但是,就他們這個小公司,卻偏偏能給德國ALDI,LiDL,Metro 這三個連鎖超市供貨(熟悉德國市場朋友應該都知道這三家),你說氣不氣人,明明就一個“皮包公司” :) 有一次我們一起吃飯,向Kelvin問起,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和我說,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點帶動一個面的故事。 跟ALDI的第一個訂單,是一個潛在客戶介紹的。當時Kelvin辭職,出來創(chuàng)業(yè)。有一個香港客戶給他打電話,說有一個小單子,300套園林水管,問他愿不愿做。產品出口澳大利亞,但是價格要按照之前報價20尺柜的價格來做。 20尺柜是大貨,200套是小單,如果按照大貨的價格來做這個小單,那這一單不知道虧到哪里去了。更何況,還要說服工廠來做這個小單,還有一些雜費,報關費,驗貨費等等。 Kelvin第一反應就是拿起電話和客戶訴苦,分析成本和費用,要求漲價35%,哪怕自己燒虧一些,先合作起來。 可是客戶很堅決的拒絕了他,說要貨的這個客戶是澳大利亞的大買家,目前只是想給老供應商一些壓力,才考慮轉出部分訂單,試單只是第一步,后續(xù)有不錯的合作機會。 Kelvin糾結了很久,接下這一單,自己最少虧7、8千,但是自己既然才出來創(chuàng)業(yè),能積累一些合作也是不錯,哪怕沒有能和這個澳洲客戶合作,和這個香港客戶混一個臉熟也是好事。 后來經(jīng)過一些波折,終于合作起來,這個澳大利亞買家,就是德國的ALDI在澳大利亞的超市,的確屬于大買家。 Kelvin最聰明的一點,是他借助自己成為澳大利亞ALDI供應商的這件事,通過其他進口商去開發(fā)德國ALDI這個客戶,并且又合作成功。 Kelvin嘗到甜頭,后幾年又橫向推廣,以德國ALDI的供應商名義,帶著詳細的資料去科隆展接觸LiDL和Metro,最終又合作成功,進入他們的供應鏈。 聽完Kelvin講完,我想說,外貿行業(yè)門當戶對的壁壘真的沒那么嚴,每個買手和供應商的考量都不同,有些人想找大工廠合作,心理踏實。有的人希望與小廠合作,希望將更多利潤留在手里,能掌握更多主動權。 所以,如果你在一個小貿易公司,遇到大買家,請不要打退堂鼓。沒試過怎么知道不行? 要證明自己有誠意合作 要有信心成為對方的供應商 要證明愿意全力以赴的去配合 總有一個機會是屬于你的 |
|
|
來自: cnbcyummyklaus >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