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凌晨,全國第一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完成,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 專家表示,由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對于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并能從根本上探究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癥患者提供依據(jù)。 如今距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12天后,尸解報告公布,報告明確稱,新冠肺炎病變?nèi)跃劢狗尾?,其他臟器損傷的證據(jù)不足。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法醫(yī)學雜志》,題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尸體系統(tǒng)解剖大體觀察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結(jié)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征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于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guān)的損害表現(xiàn)有待進一步研究。 具體來看,從尸體檢驗大體觀判斷,本例死者肺部損傷明顯,炎性病變(灰白色病灶)以左肺為重,肺肉眼觀呈斑片狀,可見灰白色病灶及暗紅色出血,觸之質(zhì)韌,失去肺固有的海綿感。切面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nèi)溢出,并可見纖維條索。對照復閱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見雙肺多發(fā)斑片狀磨玻璃影,可見空氣支氣管征,以左側(cè)為重,雙下肺可見纖維條索影。 由此,《報告》認為,考慮影像學所見磨玻璃狀影與肉眼所見肺泡灰白色病灶對應,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征的炎性反應。 此前由新冠肺炎死者尸體穿刺取樣獲得的組織局部病理學改變提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與SARS和MERS冠狀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類似,但從此例系統(tǒng)解剖大體觀察,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考慮可能與此例患者從確診到死亡僅15天,病程較短有關(guān),有待更多系統(tǒng)尸體檢驗資料及組織病理學驗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