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家族 禹,姒(si似)姓,名文命,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亦稱夏禹。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帝顓項之孫。昌意與鯀雖不在“帝位”#“為人臣”,但已足見其家族煊赫。
禹平治水患 初,相傳堯之時,洪水滔天,求能治水者。四岳皆舉鯀,堯以為不可,然卒以四岳意用之,九年不成。舜攝政,誅鯀于羽山(今山東郯城東北),舉禹續(xù)鯀之業(yè)。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疏川導滯,取得治水成功。后人贊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美哉,禹功;微禹,吾其魚乎!”禹之功績甚大,因稱“大禹”。
禹伐三苗 相傳“堯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丹水,今漢水上游丹江。南蠻,當即三苗)。舜之時,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主張用禮樂感化。禹時,繼續(xù)征三苗,三苗逐漸衰亡。
禹建夏朝 傳說堯曾封禹為“夏伯”。舜年老時,薦禹于天,為嗣。舜卒,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天下諸侯皆去朝禹而不拜商均,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國號曰夏后。禹,初都陽城(近年來,在登封告成鎮(zhèn)潁水北岸五渡河畔王城崗發(fā)現(xiàn)一古城遺址,東西兩城相連,各有約百米見方,可能是禹都陽城之所在),后遷陽翟(dí狄。今河南禹縣)。還有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平陽(今山西臨汾南)等說。夏之建立,近代史學家作為我國奴隸社會的開端(一說夏朝是由禹的兒子啟開始建立的)。
禹發(fā)展農業(yè) 孔子稱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韓非子也贊揚禹“身執(zhí)未鍤以為民先”。禹整治溝洫,躬耕于農,為發(fā)展原始農業(yè)做出貢獻。
奚仲造車 傳說禹時奚仲造車,禹命奚仲為車正,封之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春秋薛國是其后裔)。
禹“以銅為兵” 傳說“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海?!庇謧髡f“禹鑄九鼎”。是時,或能用銅做兵器、做傳國寶器。
涂山之會 傳說禹南巡狩,會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市西,屬懷遠境),執(zhí)玉帛者萬國,眾諸侯對禹朝貢,行臣服禮。
禹定九州 傳說禹平水土定九州,所謂“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按九州之名,未有定說,《尚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還有他說)。是時,或已有行政區(qū)劃。
禹伐有扈 傳說“禹與有扈氏戰(zhàn),三陳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請服?!庇徐枋鲜钱敃r居于今陜西境內之強大部落,故自禹至啟,征戰(zhàn)不已。
傳說禹興九招(通“韶”)之樂。
禹行“禪讓” 傳說禹年老時,薦皋陶于天,為嗣。未幾皋陶卒,而后舉益為嗣(益,亦稱伯益,傳說益發(fā)明鑿井)。
禹卒 相傳禹東巡狩,至于茅山(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大會諸侯,計功授爵,更名茅山日會稽。防風之君后至,禹斬之。禹卒,葬于會稽山,史稱帝禹(夏代君主,生時稱后,死后稱帝。下同)。禹在位四十五年(從《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古本紀年》,還有他說)。
傳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又作“贖刑”。是時,或已有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