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很久,覺得還是應該寫一篇文章談談生死,因為一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不好說,古今中外的哲學家?guī)浊陙韺ι捞接懥四敲炊?,也沒有說清楚,淺陋如我,更說不清楚。 說不清楚是因為我們都沒有死過,而死了的人都沒有活過來,所以不知道人在瀕死之時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而知道的人都已經死了。 我想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下一刻就將死去,此刻他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那些活到高齡有時間回顧人生的老人因為多少有些糊涂,何況他們在無所事事的老年的日子里耗了太久,倦了,淡了,忘掉了遺憾,甚至忘掉了對生命的思索,所以他們的回顧對我們意義不大。只有那些尚未到時候且對生活抱有積極態(tài)度的人要離開的時候的回顧和反思,才能讓我們體悟生死。 一個人活著,如何對待自己生命本身,讓自己活得好,能無憾于這一世的行程?一個人死了,活著的親人如何消減悲傷,勇敢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不到十歲的時候,奶奶死了。我已不太記得當時的情景,留存至今的印象是我的父親很悲傷,而那時候父親正身患莫名病癥,眩暈嘔吐,當地醫(yī)院查不出病因,就靠著中藥聊以慰藉。病重的父親被人攙扶著跪倒在奶奶靈前,燒了一張紙,淚如雨下。當時我知道了死亡是怎么回事,死了就是沒有了,再也見不著了。 印象很深且曾像大人一樣憂愁過的死亡是舅舅的去世。舅舅是黨的人,忙碌了一輩子,就在他剛要退休的那一年,身患癌癥,煎熬了數月,就去世了。那大約是我高一的時候吧,因為學業(yè)繁忙,臨終前未曾去探望,但據媽媽說因為癌細胞擴散,舅舅全身疼痛難忍,人出現嚴重幻覺,胡言亂語,誰都不認識,死狀極慘。 當時之所以擔憂,是因為舅舅家正處于特別時刻,他的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既沒有工作,也沒有結婚。在小縣城,尤其安排工作這事,學歷不高的話就必須靠關系,一切都等待著舅舅來周全,在這個關鍵點上,最關鍵的人去世了,感覺天要塌了一樣。 葬禮我去了,本以為自己很悲傷,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哭不出來;本以為母親失去世上最疼愛她的哥哥會抗不過去,但悲傷了幾日也就平靜了,以前日子咋過后來還咋過;本來以為未婚失業(yè)的表兄表姐此后的日子會過不下去,但沒多久也都時來運轉,該結婚結婚,該工作工作,也還都生活得不錯。 這讓我明白,“地球離了誰都會轉”真是句至理名言,沒有誰能重要到自己死了別人就沒法生存的地步。既然如此,中國的父母為子女是不是太過擔心了?總覺得自己對子女有多重要,自己離開了子女就會吃苦受累,甚至活不下去,所以窮極一生就是為了孩子,自己的人生就圍繞著孩子,為孩子掙房子掙車子掙存款,生活中沒有任何閑暇和樂趣是屬于自己的,這樣度過一生有沒有缺憾? 另外一次讓我很憂心的死亡是我的一個表哥的離去,四十多歲,膝下一雙兒女尚未成年,長期生病幾乎花光家底。醫(yī)生說好轉了,結果突然就死亡了。他的離去讓我對民營醫(yī)院和中醫(yī)難再相信。當時我讀高中,聽到噩耗心情很沉重。表嫂人很好,聰明能干,有格局識大體,中年喪夫,人生很不幸,記得當初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表達哀傷(臭毛病啊)?,F如今表嫂一家過得很好,而且這些年來一直都很好。 見過這么多的死亡,總結起來有這么幾點啟發(fā): 1.死亡可能會不期而至,所以人應該善待自己的生命。 如果死了的人可以活過來一陣子,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到底會說些什么?怎么評價功過得失?怎么安排自己生命中的優(yōu)先級?最想干什么事? 見過那些為子女、為財富過度拼搏,最終遭遇不幸的人,比如每年都曝出那么多過勞死。我們嘆息他們的不幸,他們自己要是能總結,又將如何反思?我想,當“game over”的時候,人們關注的一定是生命本身。善待自己,先照顧好自己的肉身,人首先是為自己活著,一切財富、權利等,都比不上活著,“活著”是唯一值得珍惜的東西。就像余華在小說《活著》中寫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任何事物而活著”。只是,世俗中的人們,是不是太過追逐活著之外的東西,而怠慢了活著本身? 2.親人的死亡可能會不期而至,所以要善待親情 當親人逝去,當悲痛沉寂下來,留在內心的可能只有遺憾了,遺憾在親人活著的時候自己做得不夠好,遺憾“愛”沒有表露,遺憾“怨”沒有溝通,遺憾“情”不夠溫存。我想如果逝者能活過來幾分鐘來反思人生,也一定會這么想。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即便是親人之間,有情同手足,也有形同陌路,更有反目成仇,為了生命之外的各種東西,親人之間也可能有幽怨、有嫌隙。但一切恩恩怨怨都會敗給生命本身,如果看重了幽怨,那就是看輕了生命。 3.如果親人的死亡不期而至,要堅強面對,悲傷總會過去,生活還要繼續(xù)。 無論生命中多么重要的人離去,只要生者情商是健全的,內心是理智的,終究會戰(zhàn)勝悲傷,一切個人情感都會敗給時間。這或許是人類這個物種繁衍不息的自然選擇,那些生命中某個人死了就活不下去的人很久以前就死了,基因沒有流傳下來。所以人性當中那點“薄情”和“健忘”是對人類自身的保護,它幫助人類能夠健康地活下來。所以我們看到失去親人的人們往往都能擦干眼淚勇敢前行。越是懂得愛的人越能放下愛。楊絳女士唯一的女兒和深愛的丈夫先后兩年內去世,“我們仨”只剩下老太太一人,但老人家能迅速地止住眼淚收拾悲傷,堅強地活到今天,快20年了,至今已過104歲。 
 鄙人淺陋,之所以要去寫生死這樣宏達的主題,是因為今天(正月二十七人)對我來說是一個必須紀念的日子,去年的今日,我的一位至親離世,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全家人悲痛不已,家人用了很長時間來撫平悲傷。作為一個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人,對于生命中經歷的這么大的事件,我想我必須寫點文字。但我不知道怎么寫,我不想僅僅寫一點個人感情,我想從親人的離去中窺探生命的價值,感悟生死的意義。 如果不是為了子女,不是為了太努力地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不是為了一些身外的東西而活得太用力、太辛勞,或許情況會有所不同?;畹锰昧?,而忘了善待生命、善待自我,到頭來終是一場空。 這幾天也在虛驚一場中進一步感受了生命本身的珍貴,一位至親去醫(yī)院做了個檢查,疑似患癌,我們受驚不小。這些天我一遍遍在想,如果坐實了,該如何是好?相對于健康和生命,其他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好在昨天排除了。 如果某一天,上帝的宣判單擺在我們自己面前,如何面對,怎么反思,可有遺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