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學(xué)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這父子三人,不僅詩詞成就巨大,而且每一個人都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這三位父子中,蘇軾的文學(xué)成就和名氣最大;蘇轍的官做得最大,一度做到了副宰相;而蘇洵呢,雖然是這兩個人的父親,名氣沒有蘇軾大,官到去世的時候,才做到八品。 而且蘇洵成名特別晚,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沒有中過進(jìn)士的。 誒,你說,這蘇老頭不會是因為他沾了兩個兒子的光吧? 這可真不是。他兩個兒子之所以有如今我們看到的成就,雖然跟天生才華分不開,但也十分依賴“老蘇”的教導(dǎo)。不僅如此,他的文章還自成一家,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分庭抗禮。 現(xiàn)在有句話叫,只要你現(xiàn)在開始努力,一切都不算太晚。我們總感覺這是句雞湯,其實不然。 蘇洵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xué)大家。三字經(jīng)里有一句話“二十七,始發(fā)奮”,說的就是蘇洵。 但是,它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不想說的這么簡單。主要歸功于他五方面的努力: 第一方面,浪子回頭,且有賢妻支持 蘇洵小的時候就不愛讀書,由于父親還在,沒有養(yǎng)家的責(zé)任,加上他有點俠氣,于是就像年輕的李白一樣,在外出游,走了不少地方。 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取了一個和他同歲的女子。這個蘇夫人很有名,后來在教育蘇家兩兄弟的方面也出了不少力。 蘇夫人原本是當(dāng)?shù)卮髴艏业呐畠?,帶了不少嫁妝。沒多久就被蘇洵揮霍完了,而蘇洵依然在不務(wù)正業(yè)。蘇夫人看在心里沒有說。 直到有一天,蘇洵想通了,也實在不好意,就問蘇夫人:“我覺得,我現(xiàn)在要開始讀書,應(yīng)該還能有所成績。可是我要專注讀書,家里的負(fù)擔(dān)這么重,可怎么辦?” 蘇洵的話正中蘇夫人下懷,她就說:“我早就想說你,但是你要因為我的原因才開始讀書。不是自愿的一定,也讀不出什么東西?,F(xiàn)在既然你自己發(fā)奮讀書了,那家里,你就不用管了!” 第二方面,及時轉(zhuǎn)型,朝著人生真正的目標(biāo)努力 從那年開始,二十七歲的蘇洵開始發(fā)奮讀書。但是蘇洵的科考之路并沒那么順利。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又參加了一次制科考試。沒有考中。 這制科考試可不比科舉,可謂難上加難。在宋朝三百年間,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jìn)士,而制科考試只有41人通過。 于是,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又再次展現(xiàn)出來了,哥們不陪你玩了,咱不考了!要做一個自由的學(xué)者和文章大家。 于是,他把自己科考間寫的數(shù)篇文章一把火燒了。這些文章,都是當(dāng)時為了應(yīng)付考試寫的文章,不能自由創(chuàng)作,而且結(jié)構(gòu)散漫。 接下來,他就開始閉關(guān)讀書,這一閉關(guān),就是幾十年的時間,只讀圣賢的經(jīng)典。比如:孔子的書、孟子的書、韓愈的書。 漸漸地他揣摩出門道了,也就是研究出來文章的底層邏輯。 歐陽修后來在他的墓志銘里這樣說他的文章: “乃大究六經(jīng)、百家之說,以考質(zhì)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dá)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fā)。”——《老蘇先生墓志銘》 老蘇這個人啊,研究《六經(jīng)》以及百家的學(xué)說,探究古今朝代興衰的原因,圣賢們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隱的原因。獲得了它們的精華,儲備豐富,但是先壓抑著他們不表達(dá)出來。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筆頃刻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騁,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號老蘇以別之。 ”——《老蘇先生墓志銘》 等到儲備夠了,才開始下筆。頃刻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一時間,求學(xué)者都把他的文章當(dāng)范文學(xué)習(xí)。人稱“老蘇”。 第三方面,具有特色的育兒方式 老蘇對兒子們的教育,首先從他們的名字入手。他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說》,里面解釋了蘇氏兩兄弟名字的由來。 “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轍乎,吾知免矣?!薄睹诱f》 就是,蘇軾雖然你有才華,但是你做人要低調(diào)小心;蘇轍希望你能不居功自傲。 其次,告訴孩子讀書千萬別讀死書。你要清楚你們讀書可以有兩個目的:如果你做得了官,就要治國安民;如果你做不了官,你就要著書立傳,把你的思想流傳后世。 第四方面,蘇洵陪著孩子們一起讀書 這點很多現(xiàn)代人都很難做到,而且蘇洵不僅僅是坐在那看著蘇軾、蘇轍學(xué)習(xí)。 而是真正地參與到他們的閱讀之中,與他們?nèi)趨R貫通一起討論。 有一次,他們讀宰相富弼的一篇文章。里面是寫給遼國國主的一封信,大概是這樣說的:遼主啊,你沒事兒別老是發(fā)動戰(zhàn)爭,會損耗我們彼此的國力。為什么你的臣子這么熱衷地勸你來跟我們打仗呢?因為他們是有私心的,打仗,他們就能立功了。但是對你是有害的。 讀完,蘇洵一方面夸贊這篇文章寫得好,另一方面問兩個兒子,你們能不能想到古人們提出來的類似的觀點。 蘇軾的腦子比較活一點,于是就說漢武帝時候有個叫嚴(yán)安的大臣也這樣說過。但是他論證的過程沒有富弼那樣嚴(yán)密。 那個時候,蘇軾只有十幾歲,就如此博學(xué)。以至于在第一次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把他的試卷當(dāng)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曾鞏的了。 第五方面,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 在在家宅著讀書之余,蘇洵也經(jīng)常帶領(lǐng)兄弟二人,游歷山河。 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蘇洵47歲的時候,帶著兩個兒子,進(jìn)京。拜訪了歐陽修等名人。歐陽修對他們?nèi)说奈恼露紭O其賞識。 特別是針對蘇洵的文章,歐陽修認(rèn)為可以與漢朝的賈誼媲美。 次年,蘇軾、蘇轍首次科舉同榜及第,蘇門三父子的名聲轟動京城。 縱觀蘇洵一生取得的成就。實在是中國文學(xué)史的一個獨特的個例。一方面,他是自學(xué)成才,達(dá)到了上可比肩賈誼,下可與韓愈、歐陽修分庭抗拒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也開啟了一個時代,教育出了蘇軾、蘇洵這兩位也可謂桃李頗豐的文章大師。 最重要的一點,他給后世做出了一個榜樣,他證明了,一個人只要心有所向,并愿意為之付出正確的努力,也能夠達(dá)到很高的水平。 1066年四月,蘇洵病逝于京師時,他的官職才升到八品幾年。但是他對文學(xué)的意義,卻無法估量。史稱“老蘇”。 參考文獻(xiàn):《宋史·蘇洵傳》《宋史·蘇軾傳》《蘇東坡傳》《老蘇先生墓志銘》《名二子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