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來這北岳恒山有幾回了,我這人有個習慣,也算是毛病吧,應(yīng)了錢鐘書先生那句話了,喜歡雞蛋,還非要搞清楚是那只雞下的?所到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城鎮(zhèn)鄉(xiāng)村甚或亭臺樓閣,都想知曉其來歷,對于北岳恒山,很早以前就知道唐朝賈島有《北岳廟》一詩,開頭便是“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也早知道恒山主峰海拔2016.8米,山高為五岳之冠。恒山以道教聞名,據(jù)《云笈七簽》一書記載恒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八仙的之一的張果老亦曾修道于此。據(jù)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后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歷代名人雅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2007年6月25日再游恒山,無意中在山下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書,其中一本寫道:恒山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恒山曾名常山”一句,引起我注意,恒、常乃同義,可證山名變化是古代避諱制度的產(chǎn)物,我想一定是為避諱那個著名的漢文帝的名字--劉恒而易名的,也證明恒山確實名氣大,盡管一時避諱改名了,但終究要回歸到他的本名。帝王終塵埃,山川屬永恒...
這回上下恒山全是乘纜車,人懸于空中,滿目是層巒迭翠的恒山,看山下人與車,如螻蟻,不能不讓人生出感慨,想去年這個時節(jié)正在登臨的運城市垣曲縣的歷山,是舜躬耕的地方,那時舜年輕尚未稱帝。而現(xiàn)在所登臨的大同渾源縣的恒山,是稱帝的舜巡狩的地方,他已經(jīng)習慣走到哪兒,題詞命名到哪兒。若無帝王名士的光臨,恒山原本可能是很尋常寂靜的山嶺。
我就這么悠悠地想著,想千年歷史,想人這一生,突然念出:恒山者,恒也。想自己多年來不是在一直苦苦尋覓那種永恒的東西嗎?于恒山之巔,我真想大聲喊,可周圍人太多了,只能于恒山的中心向著群山、內(nèi)心大聲呼喊:我來了,那永恒的東西----TA----近在眼前!
(題圖攝于2007年6月24日17時28分恒山纜車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