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鑒(1598-1677年),字圓照,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江南太倉人,明末清初畫家,王世貞的曾孫。王鑒出身于一個文學(xué)世家和官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yǎng)和藝術(shù)熏陶。王鑒在清代山水派系中,他是“樓東派”的首領(lǐng)。 王鑒工畫,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董其昌向王鑒表示“學(xué)畫唯多仿古人”,“時從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見宋元諸名公墨跡”,與同族王時敏齊名,王時敏曾題王鑒畫云:“廉州畫出入宋元,士氣作家俱備,一時鮮有敵手”。他亦自述:“自幼習(xí)董熟耳。”表明他最早學(xué)畫是從董源入手的。以后又追蹤巨然和元四家,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時的《仿云林山水軸》和天啟元年(1621年)擬巨然的《山水圖》,可證其最早的畫學(xué)淵藪。 在晚明的亂世中,既不能“兼濟天下”,就只好“獨善其身”。即使在數(shù)年后多鐸率清軍攻破常州、無錫、蘇州等城之后,他也沒有迎降清軍,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繼續(xù)繪事。他的繪畫卻因此受益,身為明朝遺老,無處宣泄的亡國之恨令他在故紙堆里尋找寄托,而大量臨摹古畫,不僅夯實了他的傳統(tǒng)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遺老的民族情結(jié)。所以,他“從董巨入手廣泛吸收北宋范寬、江貫道以至五代荊浩、關(guān)同等,南宗北宗,無所不學(xué),打下深厚的基礎(chǔ),進而優(yōu)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間?”(蔡星儀《王鑒藝術(shù)論》),他的多數(shù)“仿”、“摹”、“橅”、“擬”作品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他也因此與王時敏一起并列清“四王吳惲”之首,在美術(shù)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山水圖》,紙本墨筆,縱50.8厘米,橫33.3厘米,四川省博物館藏。該圖以墨筆寫群山環(huán)抱,丘壑深邃,山居掩映,樹木蔥蔚。作者時年76歲。 《浮嵐暖翠圖軸》,娟本設(shè)色,縱127.8厘米,橫51.7厘米,南京博物館藏。該圖畫面場景開闊,筆墨縱橫,瀟灑蒼秀。雖仿黃公望筆意,但不失自家風(fēng)格,具有娟秀雋永之韻。作者時年77歲。 《仿子久山水圖軸》,紙本墨筆,縱95.5厘米,橫34.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該圖筆法運用柔和的披麻皴、清勁的勾樹法和疏密有致的點苔法,墨色濃淡虛實相生相成,達到沉雄、蒼渾、明潔、靈修多種審美意趣并舉的境界,是作者筆墨技法臻于圓熟無礙的精品。作者時年60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