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 “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批把葉,全年均可采收,曬干。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制用。 【處方用名】枇杷葉:生用,長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蜜枇杷葉 :蜜炙,長于潤肺止咳 。 【性味歸經(jīng)】性微寒、味苦。歸肺、胃經(jīng)。 【基本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臨床應(yīng)用】 1,用于肺熱咳嗽 本品味苦能降,性寒清熱,能清肅肺熱以化痰止咳。用治: ①肺熱咳嗽,常與黃苓、桑白皮等配伍,如枇杷清肺飲《醫(yī)宗金簽》 ; ② 燥熱咳喘,常配桑葉、杏仁等,如清燥教肺湯《醫(yī)門法律》。 2,用于胃熱嘔逆 本品苦寒清降,能清胃熱,降胃氣,止嘔逆。用治胃熱嘔吐、呃逆,常與竹茹、陳皮等同用。 【藥理作用】 本品有鎮(zhèn)咳、平喘、輕度祛痰作用;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現(xiàn)代運用】現(xiàn)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用于治療咳嗽、小兒急性腎炎等。 本草摘要: 枇杷葉 瀉肺、降火。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氣,氣下則火降痰消。氣有余便是火,火則生痰。治熱咳,嘔逆,口渴。時珍曰:火降疫順,則逆者不逆,嘔者不嘔,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婦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勞。以枇杷葉、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黃減半,蜜丸櫻桃大,食后、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葉濕重一兩、干重三錢者為氣足。拭凈毛。毛射肺,令人咳。 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附:大家平時也會選用批把葉配伍川貝、梨、蜂蜜等煮水來化痰止咳,需要注意的是胃寒及風(fēng)寒咳嗽者不適宜選用批把葉 ,自己摘用枇杷葉的時候也要先把上面的毛毛清理掉。 |
|
|
來自: 昵稱5383704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