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數萬;眾皆閉戶,道無車舟,萬巷空寂……” 為此,我們心痛——每天,每天,都有鮮活的生命,他、她,他們,就像我們大院軍娃“燕子”一樣,帶著對生命的不舍、對親人的不舍,無奈的、無辜的“飛”走了,卻不再有回…… “幸龍魂不死,風雨而立;醫(yī)無私,警無畏,民齊心;政者醫(yī)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戰(zhàn)矣……” 為此,我們感動——每天,每天,都有一群群,一批批的他、她、他們,不分晝夜,不顧生死,壯士斷腕,與病魔賽跑,與疫情搏擊,不僅揮汗如雨,還有命懸一線,然不勝不歸。 為此,我們痛定思痛或痛中思痛:面對疫情帶給人類的災害,不得不感嘆,不得不承認: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武漢疫情,澳洲大火,美國流感,東非蝗災,當大自然開始懲罰人類的時候,人類反抗的能力,卑微的可憐,弱小的可怕。不得不說,人類正在為不尊重自然、不敬畏生命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武漢疫情,空前封城,舉國“戒嚴”,全民宅家……千百個無辜逝去的生命,多少個悲傷絕望的家庭,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如此,就疫情災難的本身,無論如何,都不能把它唱成一首贊歌。 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但我們不能只是輕描淡寫的感嘆一句“生命無?!倍允呀饷摗?/span>況且,很多“無?!保瑹o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萬事萬物,都是有其“因”方結其“果”。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宇宙的一切無不遵循因果規(guī)律,因果無處不在。 細想想,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天空少了湛藍,江河少了清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夜晚少了繁星,空氣少了清新……不可否認,“人類正在瘋狂地向地球索取,我們把地球鉆得千瘡百孔,我們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氣……”于是似乎忘記了:廣袤無垠的晴空,波濤洶涌的江河,還有黑夜時閃爍千里的繁星,那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遠方。 我們應該明白,自然界所有的動植物都是一種生命的存在,而生命的與生命的關系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人與動物利益的最大化應該是和平共處。日前,電視播出一檔主持人大賽的節(jié)目。其中一題:畫面上的人和熊同處在一根桿子的兩端,命懸一線卻也勢均力敵……面對此畫面,作為大賽評委的董卿說了這么一句話:“槍響之后沒有贏家”。 是的,自然萬物,萬物生靈,應該是同生共存,和諧相處。而人類,更需要慈悲善良。馬克思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并且和這個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恩格斯說:“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一如偉人所說,毋庸置疑,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 實際上,大自然對人類的反噬從來沒有停歇。問題是,總有人不會吃一塹長一智,往往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唯一能從歷史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結果是,當人類喪失了對自然的寬容之心、敬畏之心,不該捕的去捕,不該殺的去殺,不該吃的去吃,那么,在吃遍地球每個角落的同時,也就將自己的身體向每個角落里的病毒敞開了懷抱。而胡作非為、胡吃海喝、忘乎所以的背后,就是“樂極生悲”!這一切,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說的很明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 必須明確,自然界的危機始終都在,是傲慢和狂妄,讓我們放松了警惕。所以,還真不能小覷大自然的威力,它能讓人類瞬間面臨生命危機;還真不能對另類生命顯示你的傲慢,這一點,會比無知更可怕!在大自然面前,人類謙卑并非就是渺小。在另類生命面前,人類縱有千般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由著性子存身處事。其實,靜心想想,面對強大的自然和可怕的病魔,人類一直都是被欺負的弱小者,從來都沒有強大過。 必須清楚,隨著人類對地球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洪水、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常有發(fā)生,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如果不加以制止和保護,人類終將面臨重蹈恐龍滅亡的覆轍。 生命的代價,血的教訓,告誡我們應如何保護生態(tài)平衡,珍惜生命,遠離殺戮。“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通過這場災難,學會審視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更應該懂得如何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警鐘已經敲響,我們人類將急需明白:“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是時候,學會愛護一切生靈,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了;是時候,學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了。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又必須強大。而真正要強大起來的前提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方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泰戈爾的詩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自然天地是我們生存的母親,呵護她,保護她,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使命。 希望,這場災難,變成一場愛的教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熱愛生命,敬畏生命。 希望,這場災難,讓我們在沉痛中醒悟,在錯誤中改進。雖然無法預測“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但只要我們選擇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永遠都在同一個方向努力,那人類就一定會有詩和遠方。 希望,這場災難,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隨手關燈開始,從節(jié)約一滴水、一粒米開始,從珍惜一草一木開始……因為災難,有可能就會在一棵大樹的倒下開始,而福報,卻是要在一株小草的生存起步。福報就像碗里的水,喝一點,加一點,才會源源不斷。只喝不加,早晚會喝光,到時候再續(xù)福報會很艱辛。所以我們在享福的時候,千萬別忘記培福。 我們希望,我們期盼:“月余,疫除,終勝;愿此后百年,風雨同舟,國泰民安”。 |
|
|
來自: 阿福根 > 《物業(yè)、業(yè)委會、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