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山,杭州老城區(qū)里的一座城中山,山勢起伏,綿亙數(shù)里。它的一個個小山頭又分別叫伍公山、糧道山、紫陽山、云居山、瑞石山等等。官方統(tǒng)稱吳山或吳山景區(qū),而老杭州人喜歡叫其城隍山。 登上吳山高處,錢塘江奔騰于南,西子湖輝映于北,東邊是南宋都城邊的萬家煙火,北面則是通往西湖的古河坊街。所以自古至今,吳山都是杭城登高攬勝,抒發(fā)天地之悠悠的好去處! 有明代文學(xué)家、畫家徐文長,登臨吳山后留下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lián):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 這副對聯(lián)舊時懸掛在城隍廟口,如今是吳山最高處"江湖匯觀亭"的前楹聯(lián),登上該亭的上層,環(huán)顧四周,該楹聯(lián)洋洋大觀的氣勢和恰到好處的描繪盡顯其中了。 清朝康熙皇帝曾六上吳山,也賦詩贊美道: 左控長江右控湖, 萬家煙火接康衢。 偶來絕頂憑虛望, 似向云霄展畫圖。 吳山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山上人文景觀豐富,文化遺存俯拾皆是。特別是吳山的摩崖石刻,據(jù)說有100多處,時間從五代一直跨越到民國,所以有人說吳山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的山。 吳山上的摩崖石刻分造像石刻和書法石刻,造像石刻主要有三處,一處在紫陽山的寶成寺,一處是云居山的石佛院,再一處在紫陽山麓紫陽小學(xué)內(nèi)。石刻書法主要分布在云居山、紫陽山和瑞石山等一帶。 吳山上的摩崖石刻歷經(jīng)千百年的風(fēng)化、戰(zhàn)亂,以及文革的破壞,不少已殘缺不全,甚至字跡全無,有幸存下來的,也被雜草藤蔓纏掩。所以政府有關(guān)部門從2014開始,用了3年時間,給70多方摩崖石刻 2個造像"洗了個澡"。這是吳山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對摩崖石刻進行專業(yè)性的保護。 吳山上最重要的摩崖石刻,在紫陽山東面的寶成寺里。寶成寺規(guī)模不大,依山而建,進門就見巖壁上有三龕石像:中間龕為三世佛,釋迦牟尼(中)、阿彌陀佛像(左)、藥師佛(右),左龕為蓮花生像,右龕是麻曷葛剌造像。 麻曷葛剌,是梵文音譯,意思是佛教密宗的"大黑天",而"大黑天"在元代被奉為戰(zhàn)神,每次征戰(zhàn)前必作祭祀。 寶成寺最早叫釋迦院,到了宋代,改名叫寶成寺。元代,有了麻曷葛剌造像。明代,重建大殿,還給造像重新做了彩繪??上В宕退ヂ淞?。 怎么知道它衰落了?清代早期的厲鶚寫了一個《詠麻曷葛剌佛》,說"游人跡罕到,破殿蟲網(wǎng)絲"。 還有個證據(jù),可以做個八卦推測。大家都知道,乾隆愛游西湖,又喜歡走到哪都留下點墨寶,吳山他當(dāng)然來過,還上去了足足六次,可留下那么多說吳山的詩文里,獨獨沒有提到寶成寺,為什么?《西湖志纂》里說,"今寺廢而刻石尚在……"那意思就很明確了,寺沒了。 再后來,到了民國,有一位名叫靜觀的師太,重建了寶成寺,現(xiàn)在的門額,還是當(dāng)時她留下的。 新中國成立后,寶成寺變成了街道小作坊。再后來,成了民居,小院子里住滿了人家。 現(xiàn)在麻曷葛剌造像的位置,據(jù)說被一戶人家用作了廚房,可能這戶人家每天對著麻曷葛剌,煮飯、燒菜,心里實在有些別扭,于是就砌了堵墻,把它擋了起來。未曾料,就因為躲在墻后,整個寶成寺里,只有它從元代保留了下來。這龕造像有明確的紀年:元代至治二年。有題記的造像,整個杭州,只有這么一尊,所以歷史文物價值極高,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間一龕三世佛像,為近代增塑。   此尊蓮花生像,為1997年增塑。   麻曷葛剌像高1.38米,瞪目翹須,容相威怒,雙手合持人頭,腰掛骷髏,腳踩魔女,一副降魔伏妖的模樣。左、右各有一尊脅侍。   左面崖邊還立有一尊石佛,歲月使得其黑黝黝的面目不清,但從手持凈瓶可以分辨出是觀音菩薩。據(jù)管理人說,這是從其他地方移過來的。  寶成寺出來,沿著石階往上北向走幾分鐘,有個感花巖。 感花巖上有蘇軾詩的刻石,據(jù)說這里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相傳唐代詩人崔護到杭州吳山春游,因口渴叩門求茶,受到一姑娘的熱情款待。次年春天,崔護重到吳山尋訪此女,卻見門庭依舊,桃花如故,而姑娘已不知去向。崔護惆悵萬分,遂于壁間題詩云: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200多年后,大文豪蘇軾上吳山,見寶成寺墻上崔護的詩后,不勝感慨,于是寫下了《賞牡丹詩》。詩云: 春風(fēng)小院卻來時, 壁間唯見使君詩, 應(yīng)問使君何處去, 憑君說與春風(fēng)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 花似去年人老矣, 去年崔護若重來, 前度劉郎在千里。 蘇軾這首詩里前半首說了崔護關(guān)于桃花的典故,后半首的"劉郎",說的是唐代文學(xué)家劉禹錫關(guān)于桃花的典故。呵呵…這傳說,不展開了。   后人為紀念這一段文壇軼事,將蘇東坡詩刻于石崖上,取名:感花巖。 這樣崔護桃花詩,化作感花巖了 當(dāng)然上述故事,實為后人美好傳說。因為崔護之詩,并不是寫于杭州吳山,而是寫于長安南郊,有其詩名《題都城南莊》為證。至于崔護桃花詩,被文人墨客題于寺內(nèi)墻上,蘇東坡有感而發(fā)也寫了詩,這完全是可能的,畢竟東坡先生兩度在杭州做地方官,留下不少詩詞的。   詩旁有明吳東升題刻的“歲寒松竹”四字,我第一次見到時還納悶,不是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什么獨獨少了梅。后來才得知,作者以松竹兩字下面,酷似古梅榴彈技的巖石裂紋代表“梅”字,以裂紋代畫,以畫代字,哦嗬……引人入勝,古代文人有創(chuàng)意啊!   這張圖可以清晰看見,巖紋繪就的老梅樁及新梅枝哩!  "歲寒"字右面還有首詩:千里是南華,由來祖釋迦。吾師何所德,留得牡丹花。這個作詩的"前度劉郎"又是何年何人又何故題詩呢?  感花巖右側(cè)巖石上有現(xiàn)代著名佛教居士、書畫家黃元秀題刻:"古今如身幻 乾坤與物齊"。這"感化巖詩刻"集歷史名人題詩和書法鐫刻精華,被列為杭州市級文保單位。   在吳山阮公祠周圍,有下列幾方石刻。 這"涌泉"兩字,據(jù)說是杭州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凝重而又不失清逸的“全真”二字。   阮公祠后原重陽庵遺址留下的"吳山福地”、十方大重陽菴、青衣洞天"三方石刻。   其中這方"吳山福地",氣韻渾然天成,意境深遠傳神,也算是吳山石刻的佳作了!  此方"雲(yún)壑"藏在阮公祠右側(cè)山巖上,也屬多次尋訪才見真容的。  從十二生肖石對面拾階而下,這里有一大塊平地,周圍林木蔥郁,怪石嶙峋,是吳山喀斯特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這里的"瑞石山摩崖石刻群",屬杭州市級文保單位。  到這里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個鐫刻在山巖中間,約有二米多高的"壽"字。該字雄勁、簡練、圓潤、厚樸。   蒼勁端方、入石三分的"瑞石古洞"四字在左邊山洞口,這里附近有將近10方石刻書法。有"五云深處"、"湖山疊翠"、"為壽者相"、"碧云天"、"鰲峰"、"翠壁"、"垂雲(yún)峯"、"飛來峯"等,可以說是吳山集中度較高的摩崖石刻群了。               "鰲峯"二字位置實在太高,仰拍只能這樣了。  月波泉下只有一汪淺水,不過"月波泉"三字,不由讓人想起昔日“池水映月”的美景。   "瑞石池"在瑞石古洞景區(qū)的南面。去過一次拍了照片回來,后來再去就找不到了,倒是又發(fā)現(xiàn)其他二池泉水。這是因為吳山上拐九曲彎子,又有很多叉道的小路實在太多。  吳山三茅觀遺址門內(nèi)南側(cè)巖壁上,也就是于謙讀書像的背墻上,有七八方摩崖石刻,但大多已遭漫漶,僅存一方明萬歷時重刻的尚書省牒,如今在三茅觀門外南幾十米的巖壁上。     尚書省牒文為:"牒奉敕宣賜寧壽觀,牒到準(zhǔn)敕,故牒"。前面有年代,后面尚有許多看不清楚的落款,看著像天書,天牒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好在碑文基本清晰,前幾年描過的油漆雖有斑駁脫落,但豐筋的筆畫,流暢的線條,都顯示出皇家風(fēng)范。   在尚書省牒往南十余米,有"吳山第一峰"摩崖題刻,傳為宋朱熹書。 吳山不高,這第一峰之稱,源于一段野史:相傳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寫盡了杭州的美麗與繁華,北地金主完顏亮聽聞, 垂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參差十萬人家"的江南。遂有"彎弓南下,投鞭渡江"的南侵念頭。他派人潛入杭州畫了一張西湖圖,帶回金國后制成一扇屏風(fēng),題詩其上"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于是吳山就有了第一峰的美稱,但他沒想到,第一峰未到,他就在內(nèi)訌中被殺死了。   這塊刻有“汪王廟稅地”的石刻,記錄著杭州一段幾乎湮滅的歷史。 隋未群雄割據(jù),歙人汪華起兵自保,攻占歙、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治理六州十余年,保境安民、政清人和,六州不見兵革。隋滅唐興時,為免戰(zhàn)禍,主動納土歸唐,擁護國家統(tǒng)一,被唐高宗封為"越國公"。 因他是隋唐以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典范,被歷代皇帝十五次追封褒贈。 總之,汪華在杭州歷史上應(yīng)同錢鏐、蘇東坡、周新一樣,占著一席重要的地位。但不知為何,現(xiàn)在杭城無人不知錢王祠!而對早于錢王二百多年的"吳王"汪華,史書似乎少有記載。僅留下這塊"汪王廟稅地"石刻,和一塊現(xiàn)存于三茅觀的"汪王廟界碑"。 現(xiàn)有人考證說新安江上游的"花山迷窟群",和衢江岸畔的"龍游地下宮殿",是吳王汪華主政年代,深挖洞廣積糧的軍事謀略。   吳山"節(jié)義亭"東邊、西邊、北邊山下各有一塊"蠶桑女學(xué)"的石刻,那疑問來了,這山上曾有個蠶桑女學(xué)校嗎? 為了弄清這個疑問,我上網(wǎng)查了資料,這一查,查出了"浙江理工大學(xué)的"前身。   1896年列強入侵,民族危難。林啟調(diào)任杭州知府,他積極推行新政,并認為振興實業(yè),應(yīng)以蠶業(yè)為要。于是籌集了各方資金,于1897年開辦了杭州蠶學(xué)館。 這個蠶學(xué)館,是中國第一所紡織和農(nóng)業(yè)學(xué)校,經(jīng)過100多年的演變,現(xiàn)在叫"浙江理工大學(xué)"。   那么話說回來,杭州有否辦過蠶桑女學(xué)堂呢? 據(jù)網(wǎng)上資料,杭州蠶學(xué)館成立后,為推廣養(yǎng)蠶新政,曾在杭嘉湖一帶辦了許多分學(xué)堂。 在《近代杭嘉湖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專業(yè)化生產(chǎn)》書上,有一張表格,記錄了1907年,蠶桑女學(xué)堂,每年制種數(shù)500一700張。 另外,清宣統(tǒng)元年有一鉛印本《杭州蠶桑女學(xué)堂章程》。 上述二點足以證明,杭州確有辦過"蠶桑女學(xué)堂"。 至于這個蠶桑女學(xué)堂,是否就辦在吳山節(jié)義亭那個地方呢?抱歉了,除了三塊石刻,查不到其它實據(jù)了。   云居山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北側(cè)百米外,有一處摩崖石刻,被稱為"中國體育史上的唯一石刻"。   這塊摩崖石刻是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后第二年,原光復(fù)會成員浙江軍政要人朱瑞、呂公望、葉頌清、沈鈞儒等,為悼念秋瑾殉難五周年,舉行了紀念會,重建秋瑾創(chuàng)辦的體育會,并在云居山巖壁勒石為記。 此石刻是研究民國史和中國體育史的重要實證史料。1989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面這些石刻屬紫陽山摩崖石刻群。   寶成寺南面有條山階,直上可以到歸云洞。一路有幾方石刻。最有名的當(dāng)屬這一處了。  氣勢雄偉的“第一山”摩崖石刻,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書。   在"第一山"旁邊,是明代胡纘宗"紫陽洞天"的題刻。   "敦本興讓",意思是按照國家典籍的規(guī)定,用仁義的思想教育大家。   "紫陽書院"四字題刻,瀟灑俊逸、遒美清秀,無愧于浙江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  這方石刻在歸云洞左邊,因離游步道較遠,我最近才發(fā)現(xiàn)的。于是我想在沒有游歩道的地方,一定藏有還沒被發(fā)現(xiàn)的石刻。  下述石刻是從寶成寺出來朝南潑水覌音方向走一路拍攝到的。 這是元代石刻"采芝巖"。   雲(yún)隱洞別有天  三光聚處真明見,一點靈時奪化工。  垂雲(yún)峯   飛來石左上篆體字就認不全了。  半礕玲瓏通造化,一輪明月照前川。  我來海國三千里,君在蓬萊第一峰。  風(fēng)雲(yún)前江雨,花木後巖春。  此方石刻位置較高,攀巖上去拍,因光照不好,仍認不全字跡。  由吳山三茅觀景區(qū)南側(cè),沿游步道往下朝第四醫(yī)院方向走約十分鐘,有云居山摩崖石刻群。   居云山摩崖石刻群存有下列書法石刻。      花徑  層巒  這里也有一個"壽"字,但沒有瑞石景區(qū)那個大。  龍宮  還沖洞  這方"吳山勝境"形神兼?zhèn)洹?span>臻微入妙。據(jù)說也屬吳山名刻之一。  蓬島  擁秀  垂腹巖  凈鑑池   蒼屏石   從云居山石刻群再沿游步道前行幾分鐘,就可到達石佛院。石佛院又稱王講寺,寺已毀于清太平軍兵火,但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薩,自千百年來,靜靜地觀望著潮起潮落的歷史風(fēng)云,聆聽著大來大去的悲喜故事。   石佛院前后有門,中間有近千平方的院子,并標(biāo)有每日開放時間。   石佛院現(xiàn)存有三龕五尊石佛造像,鐫鑿于唐末五代初年吳越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這五尊千年石佛依山立而立,中間三尊為西方三圣立像,居中者為阿彌陀佛,高為6.09米。左為大勢至菩薩,高4.51米。左邊觀世音菩薩,殘高3.63米。西方三圣兩側(cè)為智者大師,高4.21米,行修大師,高3.06米。均結(jié)跏趺坐于圓形龕中。 由于常年日曬雨淋,已風(fēng)化嚴重,有兩尊石像變得面目不清,另一尊石像的頭在文革期間被毀,但是,石像雕刻精美,發(fā)絲清晰,寬衣博帶,衣紋流暢飄逸,面貌雍容大氣,具有典型的五代時期造像風(fēng)格。 1988年石佛院被列為杭州市文保單位。 [video src="http://video./users/9572862/50f199037e704353bff0dd6fca988573.mp4" preload="none" poster="http://static2./users/9572862/0700b31bde1e416a9914a6b659f31288.jpg-thumb3" playsinline=""][/video] 西方三圣立像  智者大師   行修大師  因自小家住吳山下的勞動路,小學(xué)也在吳山腳下讀的,對吳山也算熟悉了,但吳山游步道阡陌交通,縱橫交錯,我總感覺在沒有走到的地方,有漏拍的石刻。為此專門問詢了幾位"老吳山",有人告訴我,去山下紫陽小學(xué)里看看,不料一去真有收獲: 一、吳山有二個省級文保單位,一個是前面所講的云居山浙江體育會摩崖石刻,另一個我一直尋不到,原來在這里"南宋通玄覌造像"。 二、通玄觀建于南宋時期1159年,毀于清咸豐年間?,F(xiàn)留存在三十米左右的崖壁上,有四龕六尊道教造像及一些碑刻。 三、紫陽小學(xué)依山而建,環(huán)境優(yōu)美,其前身為清代浙江四大書院之首"紫陽書院"。2001年,紫陽小學(xué)出土了刻有“紫陽書院”四字祭祀活動用的石香爐,當(dāng)時中央電視臺和省市媒體均作了報導(dǎo)。   造像旁還有多處摩崖石刻。是杭州市域內(nèi)僅存的道教石刻造像。對探討道教在杭州地區(qū)的傳播,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中間一龕三尊立像,為"三茅真君"造像。   劉敖真人像   元始天尊像   明代重開山徐法師像   目前吳山就摩崖石刻來說,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文保單位二處,市級文保單位七處。 哦哦…歷史留給了吳山多少文化,吳山就呈現(xiàn)給人們多少風(fēng)景!   近年吳山景區(qū)也鐫刻了多處新的石刻,如吳山廣場前的"吳山天風(fēng)",剛勁峻拔,神形兼?zhèn)?,字字帶著吳山清朗之氣?/span>   糧道山路邊《憶江南》石刻,用筆淳和有力,筆畫方潤整齊,結(jié)體開朗爽健。處處透著大詩人白居易質(zhì)樸、率直、樂天、浪漫的風(fēng)采!   吳山摩崖石刻,作為吳山最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古跡之一,他集文學(xué)、書法、繪畫、雕塑以及佛教藝術(shù)等一體,是杭州西湖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在吳山腳下的我,一直想把這些"寶貝"整理出來,較為完整的展示給大家,現(xiàn)在終于如愿以償了!盡管可能有遺漏的,手機照片拍得也不咋地,但看在我大暑天在山上,揮汗轉(zhuǎn)悠找石刻的份上,將就吧!我這也算為推廣杭州旅游,豐富大家文化生活打了份義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