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孝德 我出生在鶯花磧【見圖1】旁邊,更準確地說,是在鶯花渡旁邊。畢竟,鶯花磧是一片,怎么也有兩平方公里吧,而鶯花渡只是一個點。我從小就在說著:磧壩,渡口,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30歲以后,參與編修《劉家臺街道志》,明白了那個磧、那個渡口很有文化底蘊。40歲之后,我離開那里的。說是離開,其實也沒離開,只是從中部搬家到了尾部去了。 近幾年,歷史文化倍受重視,鶯花渡也跟著火了起來。如今大家都想聽一聽鶯花渡的往事,這事大概只有我能講,人世間怕也難以找到第二個。寫鶯花渡的人還是有的,但錯漏百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鶯花古渡。鶯花渡為嘉陵江中沙洲。那時江北鎮(zhèn)編設(shè)為六個廂:即弋陽、石梁、金沙、寶蓋、鶯花、落珈。鶯花渡位于鶯花廂,以此得名。此處渡口江邊到處是嘉木茂樹,遍地綠茵。春日林中,群鶯宛轉(zhuǎn)競啼,時花開發(fā),清香宜人,隨風飄逸,使古渡口充滿了詩情畫意。文人雅士春日郊游,在此買棹過江,常被渡口景色陶醉、因即賦詩,抒發(fā)情懷?!边@位陳姓作者把江北廳七個廂錯為六個廂,漏掉了上關(guān)廂,作者更不知道有“鶯花磧”,也不知道磧上可以長出花草樹木來,這樣的文章你敢信嗎? 還是聽我講吧。 一、鶯花渡與贊美詩 時至今日,人們還對鶯花古渡念念不忘,這真還得感謝兩位詩人——王爾鑒與姜會照,他倆為鶯花渡寫了贊美詩,讓鶯花渡可以永垂不朽。渡口不在了,詩還在,并且還在傳誦,說明詩寫得不錯。他倆生活在乾隆朝,而《鶯花渡》的詩寫于1750年前后。 王爾鑒的詩作總體來說,屬于寫實派: 春江明似練,春日渡鶯花。 鶯語隨波轉(zhuǎn),花香逐浪奢。 詩敲山寺里,酒醉野人家。 薄暮歸來晚,風吹一艇斜。 站在賞析的角度說,這首詩寫得真美。起句“春江明似練,春日渡鶯花”,兩個“春”字頭的句子,頗有些膽大,不過倒也為鶯花渡勾畫出了一幅清新亮麗的圖畫;“鶯語隨波轉(zhuǎn),花香逐浪奢”,鶯的叫聲跟著波濤在翻滾,花兒的香追逐著浪花肆意揮灑——這二句仿佛是藏頭詩,把鶯花渡的“鶯”“花”二字放在了句頭,且詩意極濃。不過,詩人在這里犯了一個技術(shù)上的小錯誤,用“波”去對仗“浪”。在對仗中,這叫合掌。當然,瑕不掩瑜。最妙還是“詩敲山寺里,酒醉野人家”,寫出了詩人的狂放——在山寺里推敲詩句,在荒野的酒家喝醉了酒。當然,極有可能是。先喝醉了酒,然后到寺里去推敲詩句。我感覺到,王爾鑒時代,每逢春天,鶯花磧游人如織,于是小商小販便到磧上去賣水、小吃等,甚至還會有人在磧上搭建棚房賣些酒菜、茶水,否則,怎么解釋“酒醉野人家”呢。下面姜會照的詩里也有“鶯啼歡酒家”,算是旁證吧?!帮L吹一艇斜”,詩人借用“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道出了自己心中的閑適與曠達。 姜會照的詩較之于王爾鑒,就要顯得空靈許多,至少要比王爾鑒高一個檔次。 花發(fā)媚游客,鶯啼歡酒家。 春城環(huán)二水,野渡艷三巴。 香雨流金碧,清風渡落珈。 會當攜斗酒,買棹問鶯花。 “花發(fā)媚游客”,一個“媚”字把花草寫活了,花為了吸引游人來觀賞,顯得格外嫵媚。“鶯啼歡酒家”,“歡”字也用得好,窗外的鶯叫,讓酒家顯得格外歡樂。“春城環(huán)二水,野渡艷三巴”,這一句的…… ………… ![]() 清朝地圖中的鶯花渡——正對臨江門 |
|
|
來自: 姜孝德圖書館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