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慢性腦缺血(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是一組由于慢性腦灌注下降導致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既往又稱為“腦動脈硬化癥”、“慢性腦供血不足”、“慢性腦低灌注”、“慢性腦血管機能不全”等,相對于急性或亞急性腦缺血,其具有較長的可干預時間窗,如能早期識別及干預,將能有效阻斷病程進 展、預防腦血管相關事件的發(fā)生。這符合中醫(y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疾病防治理念,可極大地減輕社會、家庭及患者的經濟負擔,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如今,CCH的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長期未達成共識,2000年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tǒng)計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 vision,ICD-10)和201 7年發(fā)布的《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將其列入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 CCH的基礎研究較多,大多利用動物模型探討CCH損傷的病理機制及其干預,但是臨床研究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CCH在多種腦血管相關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導致腦白質脫髓鞘、腦梗死和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因此,在對其病理生理機制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其臨床診斷及干預手段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共識根據相關文獻及CCH的臨床研究證據,結合專家的臨床診療經驗共同制訂,主要涉及CCH的診斷及藥物等治療,力爭在符合中、西醫(yī)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做到中西醫(yī)優(yōu)勢互補,以進一步提高CCH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的規(guī)范化,使廣大臨床醫(yī)生尤其是從事CCH診療的醫(yī)務人員,更充分地認識和了解 CCH及其臨床診療策略,清晰CCH概念,完善CCH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本共識內容包括了CCH的概念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流行病學、病理生理、臨床表現及中醫(yī)證候類型、輔助檢查、臨床評估、診斷、中醫(yī)辨證論治和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原則及預后。 應明確的是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是本病的共性,治療原則上均應以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huán)為基本治則。中西醫(yī)緒合分型的原則是建立在能使廣大中西醫(yī)臨床醫(yī)生理解、接受并具可重復性的基礎上。分型標準是根據目前各種代謝障礙性疾病和心理障礙性疾病占多數的現實,結合國人體質特點,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本病常見的發(fā)病因素和臨床表現歸納簡化而形成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共識僅根據患病人群的臨床表現特點和專家經驗,在分型及治療上借鑒了現代醫(yī)學、中醫(yī)學理念和診療方法,為使其能被廣大的西醫(yī)同道所理解并重復,將中醫(yī)復雜的辨證簡化而形成的中西醫(yī)結合專家共識,力圖使綜合醫(yī)院、中醫(yī)醫(yī)院及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均能在臨床中借鑒并使用,不作為醫(yī)療行為標準或規(guī)范。 2  CCH的概念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 2.1 CCH的概念 結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CCH是指大腦廣泛性或腦的前后循環(huán)供血區(qū)局部性血液供應減少狀態(tài)?;颊叨酁橹欣夏耆耍R床表現為頭重、頭暈、頭脹、頭痛、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系統(tǒng)檢查常無局灶性癥狀和體征,輔助檢查可有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狹窄、腦白質變性、腦萎縮,或有慢性心臟功能障礙以及全身慢性系統(tǒng)性疾病的證據(如長期慢性貧血和營養(yǎng)缺乏等)。 鑒于目前對CCH缺乏公認的定義,建議將CCH的定義概況為:由于長期的血管病變或循環(huán)障礙所導致的腦供血減少,因失代償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患者癥狀出現時間一般在失代償后3個月以上,可持續(xù)存在或間斷性發(fā)作。病因方面包括直接導致腦供血減少的各種血管結構改變、心臟病變、血壓改變或多種原因導致的血液流變學改變等。慢性腦灌注減少既可為全腦的(如心排血量下降和低血壓等),也可為局部的(如一側顱內外大動脈血管狹窄等)。失代償指腦血流量已有下降并導致組織代謝和(或)輕度腦功能障礙。 2.2 現代醫(yī)學認識 現代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來源于對腦動脈硬化的概念。臨床觀察發(fā)現,老年 人出現頭暈、頭昏及頭痛等癥狀多具有動脈硬化的證據(如眼底動脈改變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將其診斷為“動脈粥樣硬化癥”。ICD-9和1986年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的《腦血管病分類草案》還有“腦動脈硬化癥”這一病名,但由于“腦動脈硬化癥”的概念和臨床診斷標準長期存在分歧,是否應作為疾病單元爭論較大。 世界衛(wèi)生組織(1989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的腦血管疾病分類(Ⅲ)(1 990年)、中國腦血管病學組(1995年)相繼在腦血管病分類中取消了“腦動脈硬化癥”這一診斷類型。 1990年,日本厚生省委托“腦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定義及診斷標準研究班”進行研究,提出“慢性腦供血不足(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這一診斷名稱。1991年,日本第16次腦卒中學會提出對臨床具有腦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眩暈、頭重等各種癥狀,而又無腦局灶體征、頭顱CT未見器質性腦血管病變的患者,正式命名為“CCCI”。 2000年,日本再次修訂時將并發(fā)腦梗死和腔隙性腦梗死者排除,試圖使CCCI成為腦血管疾病中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時主要強調存在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和腦動脈硬化結構性血管病變及血流動力學障碣,有慢性腦功能障礙癥狀,確診需要有明確的血管狹窄、腦白質改變或腦血流量下降的其他證據。2000年,ICD-10再次增加了“CCH”這一診斷,但無診斷標準。2001年,日本提出了CCCI的診斷標準,并將其做為腦血管疾病中一個獨立的疾病實體。 1998年,俄羅斯學者亦提出“CCH”的概念,但與日本所提概念不同,將CCH分為3期:早期表現為腦缺血的早期癥狀和體征;中期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 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腦梗死;晚期為腦梗死后遺癥和復發(fā)梗死期。2017年,《中國腦血管病分類2015》將CCH列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分類之一,仍無診斷標準。為避免因發(fā)病因素復雜而出現概念的模糊,本共識沿用日本及我國專家的意見,僅針對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CCH討論形成。 在社會和醫(yī)學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為適應新形勢并體現中國特色醫(yī)學優(yōu)勢,將CCH客觀歸類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中,補充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標準、證候分類及治療原則與用藥,力求使其通俗易懂并對腦血管病臨床診斷用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3 中醫(yī)學認識 中醫(yī)學中并無與“CCH”相應的病名,但結合其臨床癥狀表現,本病應歸屬于“眩暈“范疇,也散見于“不寐”、“癡呆”、“郁病”等疾病中。其病因病機復雜,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及年老內傷虛損、臟腑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最終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失職,痰濕內阻,濁氣上逆,瘀血停滯,或肝腎虧虛,腦竅失養(yǎng)。其病機分虛實兩端,以氣血虧虛、肝腎虧損、髓海不足為本;以氣機升降失職、濁氣上逆瘀阻蒙蔽腦竅為標,屬本虛標實之 證。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肺、腎密切相關。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類似病證的論述,《靈樞·海論》日:“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元代朱丹溪提出“無痰不作?!?,指出“痰”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病機;明代虞摶在《醫(yī)學正傳》中首創(chuàng)了“血瘀致?!敝f;明代張景岳主張眩暈以“虛”立論,提出“無虛不作?!钡睦碚摚磺宕鷱?/span>錫純對本病的癥狀及預后有了較為深刻的概括,其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論腦貧血治法”中提出腦供血不足病情輕者表現為頭昏、疼痛、精力不足,病情嚴重者表現為昏仆、肢體偏枯痿廢,進而可引起中風病。概括而言,歷代中醫(yī)學家對類似CCH病因病機及證候的認識多集中在“痰”、“瘀”、“虛”三個方面。 3 CCH的流行病學 CCH是中老年入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卒中、血管性癡呆、賓斯旺格病等多種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據2016年度中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人群中2/3有CCH病史,在50—65歲人群中約50%有CCH病史,45~50歲人群中亦存在25%的CCH。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 常、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腸道菌群變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煙、酗酒、代謝綜合征等是導致CCH主要的危險因素。 4 CCH的病理生理 CCH從時間方面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進行性的過程;從程度方面而言,CCH不同于急性缺血性腦梗死,它是腦灌注不能滿足正常腦代謝需求,但尚未造成缺血性梗死的狀態(tài)。 正常的人體腦血流量50—60 mL/(100 g.min),當腦血流量<18 mL/(100 g.min)時,會出現細胞電活動及膜衰竭,導致腦細胞死亡,即腦梗死,而當腦 血流量處于20—40 mL/(100 g.min)時,可出現葡萄糖利用和蛋白質合成障礙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學改變。長期的低灌注狀態(tài)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而腦組織無梗死。 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CCH的腦組織病理學改變包括肉眼觀皮質萎縮,鏡下觀可見皮魘和海馬神經元變性、白質疏松、膠質細胞增生和毛細血管床的改變等 CCH的損傷機制包括神經遞質改變、氧化應激、免疫炎性反應、突觸結構和功能異常、線粒體功能受損和神經細胞凋亡等。健康成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腦組織的血流量緩慢減少。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其他心臟疾病可導致心輸出量輕度降低和腦動脈血管狹窄的發(fā)病率增加。同時,腦組織氧攝取分數增加、靜脈氧合量降低和腦血管反應性下降隨年齡增加而愈加明顯。因此,老年人腦血流儲備能力低下,具有血流動力學異常的高風險,加之氧供和氧耗之間平衡狀態(tài)的改變,對缺血耐受力降低,更容易發(fā)生慢性的腦缺血性損傷。 5 CCH的臨床表現及分型 5.1 CCH的臨床表現 CCH起病隱襲,癥狀持續(xù)時間長,臨床無特異性表現。 5.1.1 一般癥狀 患者可能有一種或多種不適主訴,如頭痛、頭暈、頭昏、頭脹、頭沉、腦鳴、全身疲乏感明顯或局部的不適感等,多不伴有神經系統(tǒng)局灶體征,部分患者可有肢體麻木或無力、耳鳴、聽力下降、視力下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主訴。 5.1.2 睡眠障礙 絕大多數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異常,常以失眠為主訴就診,如入睡困難、多夢、早醒、再入睡困難、日間思睡、夜間失眠。 5.1.3情緒改變 多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神情淡漠、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籌,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抑郁、焦慮等表現就診于精神或心理???。 5.1.4認知障礙 患者可出現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行動遲緩,其中近記憶力障礙可能是此病的早期癥狀,此類患者以健忘為主訴就診者居多,癥狀多無特異性。 5.1.5其他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可出現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胸悶胸痛、惡心、厭食納少、胃脘脹痛、脅脹脅痛、消化不良等。 5.2CCH的現代醫(yī)學臨床分型 臨床上常按病因、缺血區(qū)域和缺血程度進行分型,但尚缺乏足夠的依據。 5.2.1 按病因分型 (1)大血管狹窄型:有顱內外大血管的動脈硬化性狹窄或閉塞。(2)小血管穿 支動脈病變型:可有類似腦小血管改變特點如白質疏松、血管周圍間隙擴大等,包括動脈硬化性和各種遺傳性腦小血管病,如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等。(3)循環(huán)障 礙型(低灌注型):包括低血壓、心功能不全、主動脈瓣病變等心源性或其他血流動力學異常所致的腦灌注不足等。血液成分改變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異常蛋白增多癥等所導致的高凝血癥亦有可能導致本病。本共識僅限于前兩型。 5.2.2 按缺血部位分型 (1)后循環(huán)(椎一基底動脈系統(tǒng))缺血型。該型最常見,一旦發(fā)展成椎一基 底動脈供血區(qū)腦梗死,其病死率達20%~30%。其分型依據為:①具有持續(xù)性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主要以頭暈、行走不穩(wěn)感、傾斜感、站立不穩(wěn)感或頭重腳輕感為主,一般不伴惡心;癥狀重時可有短時眩暈,伴輕度惡心、視物模糊、肢體乏力等。上述癥狀可有波動性,時輕時重,體位變動時或行走時間較長時頭暈加重,臥位時減輕或消失。②無腦部局灶性神經體征。③MRI無后循環(huán)供血區(qū)梗死病灶,可有輕度腦萎縮、四腦室輕度擴大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 angiography,MRA)或X線計算機體層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可顯示椎一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不規(guī)則狹窄等。 (2)前循環(huán)(頸內動脈系統(tǒng))缺血型。依據:①主要表現為前腦功能障礙,即以精神癥狀為主:記憶力減退,特別是近事遺忘、名稱遺忘等,反應遲鈍,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焦慮、易怒),失眠,工怍能力下降,判斷力下降,隨時間推移甚至可出現人格改變、偏執(zhí)、輕度癡呆,偏側肢體麻木、酸困、發(fā)涼等。②無腦部局灶性神經體征。③影像學無前循環(huán)供血區(qū)梗死病灶,可有輕度腦萎縮及不同程度的白質脫髓鞘。MRA或CTA檢查,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系統(tǒng)可有血管狹窄或動脈粥樣硬化改變,腦動脈硬化改變。(3)全腦缺血型:同時具有前、后循環(huán)供血不足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 5.2.3按缺血程度分型 I型:a型,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有CCH癥狀。b型,符合a型 腦動脈硬化旁證[冠心病、眼底和(或)外周動脈硬化表現]。Ⅱ型:a型,I型 腦白質脫髓鞘(占3/6及其以下)和(或)彩超、TCD異常。b型,I型 廣泛腦白質脫髓鞘。Ⅲ型:a型,Ⅱ型 頸動脈和(或)椎基底動脈不規(guī)則狹窄。b型,Ⅱ型 頸動脈和(或)椎基底動脈節(jié)段性或廣泛閉塞。I型主要是臨床癥狀,Ⅱ型在臨床診斷基礎上合并一般影像學改變,Ⅲ型在Ⅱ型基礎上合并血管的結構性改變。此分型從整體反映了隨分級增高,發(fā)生腦卒中的危險性越大。 6 CCH的輔助檢查及評估 對疑似或擬診CCH的患者應進行包括危險因素、病因、神經心理學和腦血管及腦灌注的一系列檢杏及評估。 6.1  神經心理學評估 6.1.1 情緒評估 通常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 ( 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進行評估,對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患者可采用神經精神量表(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 6.1.2 認知功能評估 可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進行篩查,發(fā)現異常者,進一步采用各專項功能量表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一認知分量表( Alzlaeim 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section,ADAS-cog),數字廣度測驗(digit span test,DST)、畫鐘測驗(clock drawing test,CDT)、連絨測驗、受控口頭語詞聯想試驗及Stroop色一詞關聯試驗等對認知各項功能進行全面評估。 6.2 腦血管及灌注的評估 6.2.1 腦血管的評估 血管檢查包括TCD、頭頸部血管超聲、CTA、MR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6.2.2 腦灌注的評估腦血流灌注檢查是確定CCH的關鍵指標,包括:計算機斷層灌注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磁共振灌注造影成像( 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動脈質子自旋標記(aterial spin lableing,ASL)、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PET是測定局部腦血流量和代謝的“金標準”。 6.3CCH的腦功能評價 腦電圖、聽誘發(fā)電位、視誘發(fā)電位、事件相關電位檢查對廣泛和較大區(qū)域缺血有一定參考價值。 7 CCH診斷標準 綜合國內外學者提出的診斷標準,根據其臨床虛用的實用性,結合國內現狀,本共識提出臨床診斷標準如下:(1)患者年齡原則上大于60歲;起病隱襲,病程長,病史一般超過3個月;癥狀可呈波動性。(2)具有慢性腦功能不全的表現,如頭暈、頭昏、頭脹痛,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工作能力減退,睡眠障礙及情緒障礙等。(3)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病史。(4)無腦部的局灶神經系統(tǒng)體征。(5)實驗室檢查:存在支持腦動脈硬化的證據;眼動脈、顳動脈、橈動脈等周圍動脈硬化表現,或可聞及腦灌注動脈的血管雜音;腦血管檢查可發(fā)現腦 動脈狹窄或梗阻性病變的證據。(6)頭CTA/MRI無血管性器質性腦改變。(7)腦灌注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腦部低灌注,建議將CTP及PWI作為診斷的基本條件,以充實CCH診斷的準確性。(8)排除其他可導致相關臨床癥狀的神經、精神疾病;排除相關疾病如癔病、焦慮軀體化障礙、抑郁、AD及各種變性病或主觀 性頭暈等引起的慢性腦功能不全。 8 CCH中西醫(yī)結合分型 本病是一個慢性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臨床多以中老年人為主。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衰,臟腑功能失調致水液代謝紊亂,水聚成濕,濕聚成痰,痰瘀豆結,或氣虛而血液運行不暢,或情志不舒而致血運失常。縱觀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多以“痰濁”、“氣虛”、“氣滯”證候最為常見,而“血瘀”是諸證的共性表現。痰阻血瘀型:患者多表現為頭昏沉,面色萎黃或有瘀斑,口中黏膩,痰較黏稠且不易吐凈,身體沉重,腹脹食少,大便不暢黏滯不爽,小便淋瀝,舌苔白膩或白潤,舌體暗胖或暗紫,脈象沉滑。氣虛血瘀型:患者多有頭暈,遇勞加重,氣短無力,說話或活動時覺“底氣不足”,易出虛汗,喜暖怕涼,面色少華,可有心悸,大便或干、或不暢、或軟便,舌苔多白潤,舌體多暗淡,脈象多沉細。氣滯血瘀型:患者多有頭脹,視物昏花,耳鳴或腦鳴,心煩失眠,情志不舒,或兼有胸脅脹滿,大便干或不暢,舌苔多偏黃而少津,舌體暗紅,舌面或舌邊可見瘀斑或瘀點,脈象沉細或沉弦。 9  CCH的治療 9.1 治療原則 首先根據各項現代技術檢測結果對患者進行整體評價,用公認有效的西藥積極治療原發(fā)基礎病及控制危險因素,對于CCH患者臨床癥狀明顯者,可選用相關中、西藥注射劑靜脈滴注,用相關西藥對癥治療或根據辨證加用中藥。對于有明顯血管狹窄且具備介入或手術治療條件又無腦組織影像學異常的患者,在保守治療不能肯定療效時,應優(yōu)先考慮介人治療或手術治療,但介入治療前后均可同時根據辨證加用中藥全身調理。 在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中西藥物的不良反應及相互不良作用,密切觀察患者癥狀改變及不適主訴。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凝血等 相關指標改變。 9.2  現代醫(yī)學治療 9.2.1 干預危險因素 包括高血壓病、高血脂癥、糖尿病和吸煙等。 9.2.2針對病因治療 包括顱內外動脈狹窄、腦小血管病變和白質疏松等。對動脈粥樣硬化性或炎性血管狹窄且有手術適應證者,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頸動脈支架置入術(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球囊擴張術和顱內一外動脈吻合術等。 9.2.3 改善腦循環(huán)治療 目前常用藥物有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前列地爾注射液、丁苯酞、尿激肽原酶等。其中丁苯酞為國家化學I類新藥,最 初由芹菜籽中提取,研究表明丁苯酞具有改善缺血區(qū)腦血流量、保護線粒體等作用;多項RCT研究表明其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和生活能力,安全性好;一項雙盲雙模擬RCT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與軟膠囊序貫治療組功能結局優(yōu)于對照組。 9.2.4 改善認知藥物治療 如膽堿酯酶抑制劑類藥物及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胞二磷膽堿、復方腦肽節(jié)苷脂注射液、復方曲肽注射液等。此外,一項臨床研 究結果顯示丁苯酞能夠改善非癡呆性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和整體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某些活血化瘀藥物也能通過改善腦部血流改 善認知功能,如谷紅注射液等。 9.2.5其他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有CCH癥狀者,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早給予杭血小板聚集、抗凝劑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9.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CCH患者常因基礎疾病較多,臨床治療需聯合用藥,但多重用藥可能會增加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應予引起重視。 目前,許多中藥的現代藥理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與西藥的相互作用亦不明確,中、西藥聯合應用時應盡量選擇協同增效有證據的品種,因運用不當(辨證不準確)也可能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因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CCH需充分考慮中西藥物的作用機制、作用環(huán)節(jié)和作用靶點,盡量做到中西藥優(yōu)勢互補,減毒增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應根據分型選用相關中、西醫(yī)治療方法及藥物,但應充分考慮兩者聯合使用時的獲益及風險。 9.3.1 痰阻血瘀型 治則:化痰祛瘀。推薦中藥:中藥首選通心絡膠囊 導痰湯或二陳湯,或利舒康膠囊 脈血康膠囊,或大黃廑蟲丸(不可久服) 希紅通絡口服液。癥狀重者可選用丹紅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推薦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由天麻10 g半夏9g 白術10 g 茯苓10 g 陳皮10 g甘草6g川芎15 g 地龍3g組成,隨癥加減。根據患者需求先結合辨證使用中藥治療,療效不明顯者對因對癥加用西藥。 9.3.2氣虛血瘀型治則:益氕活血。推薦中藥:首選消栓腸溶膠囊,腦心通膠囊,或培元通腦膠囊 養(yǎng)血清腦顆粒。癥狀明顯者可選用黃芪注射劑、銀杏葉注射劑靜脈滴注。推薦方劑:補陽還五湯,組成:生黃芪60 g 當歸尾6g 赤芍5g 地龍3g川芎3g紅花3g 桃仁3g,隨癥加減。根據患者需求先結合辨證使用中藥治療,療效不明顯者對因對癥加用西藥。 9.3.3氣滯血瘀型治則:行氣活血。推薦中藥:首選舒肝丸(不能久服) 血府逐瘀丸,或加味逍遙丸 脈血康膠囊,癥狀明顯者可選用丹紅注射液或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推薦方劑:通竅活血湯加減,組成:桃仁15 g 紅花10 g 當歸12 g 生地黃12 g蔥白10 g赤芍12 g 川芎10 g甘草6g,隨癥加減。根據患者需求先結合辨證使用中藥治療,療效不明顯者對因對癥加用西藥。 9.4針灸治療臨床常用穴位有風池、百會、血壓點、印堂、神庭、四神聰、頭俠、太陽、懸鐘、足三里等,研究表明針刺這些穴位可改善CCH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擴張腦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眩暈癥狀。氣虛者可加氣海;血瘀者加血海、膈俞;痰濁者加內關、中脘、豐隆。對上述穴位進行揉按或叩擊,也可激發(fā)人的經絡之氣,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0 預后及預防 10.1 預后 因CCH是一個慢性病程,臨床癥狀常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長期處于CCH狀態(tài)可使腦組織產生慢性缺血,進而發(fā)展為腦白質脫髓鞘、腦梗死、血管性癡呆或出血性腦血管病等,患者生活質量會逐漸下降。對其危害明確警示非常必要,一旦臨床診斷為CCH,就應堅持用藥治療,首先對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控制,同時采取多種手段改善癥狀,控制其發(fā)展。 10.2預防為使本病得到有效控制,爭取使其逆向發(fā)展,除了臨床治療,日常保健亦同等重要。(1)控制原發(fā)?。簩Ω哐獕翰?、高血脂癥和糖尿病等要予以充分重視,有服藥指征者要堅持服藥,不能因沒有癥狀就不予重視,要定期進行血液相關指標和腦血管超聲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藥物。(2)生活:穿戴要寬松得體,生活勞逸結合,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guī)律。(3)情緒:保持樂觀,自得其樂,興趣廣泛。(4)活動:運動適度,堅持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傳統(tǒng)功法,從而達到“形神一體”、“心身合一”的自然健康狀態(tài)。(5)保健小藥方:痰濁方:用卞蘿卜0.5斤切成片,加水適量,煮熟前10 min加魚腥草10 g,佩蘭10 g,熟后連湯一起服,可常服。氣虛方:用黃芪30 g,當歸15 g加入清水適量煎服。血瘀方:用桃仁10 g,粳米50—100 g,將桃仁打爛加水煮,去渣取汁,與粳米入鍋加水煮為稀粥,每日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