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山川形勢納于畫面之中,攬筆下的山山水水化作我精神的代言,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愉悅。
——畫家張弟德如是說 張弟德出生在四川家鄉(xiāng)內(nèi)江,父親是一個鄉(xiāng)賢,因為是長子,年少參軍后就復業(yè)外出養(yǎng)家,因為自小他就喜愛繪畫,當兵和工作時都沒有中斷他的藝術追求,隨著時間的沉淀,他不斷錘煉自己,用畫筆譜寫下一段傳奇,而后逐漸提煉出自己獨特的藝術符號。﹥﹥◆2000以后創(chuàng)作作品
山石作為筆墨的載體,需要畫家更好地表達出胸中丘壑,365米長卷完成后張弟德山水畫的用筆用墨已經(jīng)有了很多變化,點線繁密,層層相積,厚重又不失靈動。賞他的畫可以說找不到矯揉造作,每一筆繪的都是真情感,每個墨點畫的是真靈性,使人心會神融、直抒胸臆。


突破以線為主的傳統(tǒng)皴法,用靈動濕潤的筆墨,水墨淋漓地畫出云、霧、煙雨中顯露的峰巒,隨著云氣的變化,遠處山巒云氣繚繞,高聳天際,與中景的瀑布呼應,突出山體的高大。近景筆墨蒼潤渾厚,水源遠流長,從而使遠近云雨迷蒙的山、石、樹、渾然一體,達成“神韻與空靈”妙境。雄峻的山勢渾厚壯美,其“博大奇奧、氣骨玄邈”,“靈通神邁”的韻致,與畫家個人氣質(zhì)及物象融為一體。

張弟德作為來自大山的藝術家,在他把對自然的觀察表現(xiàn)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在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時時領略到詩意的美。亦即人們常說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一灣溪水出山來,千里山峰環(huán)瑞云。

署款作于丙戌的《白云飛來春山動》是張弟德2006年“精品”。此畫描繪深山冥晦,白云飛動,千巖萬壑中道道飛泉,懸空而下,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動態(tài)十足。張弟德的山水畫風自2000年以后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已是“見山是山、中有心源”。他畫山水墨氣淋漓,空間感強;筆墨精純,渾厚華滋,霧氣蒼茫,大筆揮灑,小心收拾。此幅營造出了千姿百態(tài)的煙云效果和山勢氣韻,與大自然的山嵐云霧、云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三遠堂作品 創(chuàng)作于2007年的《江山如畫》是張弟德的國畫巨作,畫面雄奇壯美,用筆矯健,水墨淋漓。鴻篇巨制的作品,精心構思的創(chuàng)作,講究遠觀其勢、近觀其質(zhì)的效果。點線繁密,層層相積,厚重又不失靈動,結構穩(wěn)定,云煙、山石相得益彰,互為依托。以線的勾勒與皴法、水墨渲染表現(xiàn)局部山石,松樹、溪流用筆率意而精致,用墨有法而不拘泥,使?jié)M幅作品氣韻生動、氣溪流貫,自然奇崛之境盡在筆下得以表現(xiàn)。一個藝術家終身所追求的是要創(chuàng)建獨立系統(tǒng)的藝術美學形式,具體表現(xiàn)就是應該在藝術形象上要有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要創(chuàng)建自己的樣式。先生的山水畫,在我們看來是大自然的詩意抒情。它不僅給人以美的意境,而且在運用藝術的形式、筆墨的語言及技法,以日常的、卻是詩性的心靈精心雕琢自己的山水意象,直到他們成為心象在展示,而結構的起伏跌宕、氣勢涌動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的淋漓韻致,都給人以真摯、率意與自然之美。
 【鈐印】弟德、張斗、一統(tǒng)江山、山中白云此畫設色古雅醇和,筆墨清麗沉穆。線條的排列匠心獨運,將山川的連綿起伏和生生律動的自然氣象定格于畫面。場景宏大,意境深遠,山勢起伏的巍峨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于小小的石上產(chǎn)生登臨大好河山的實境之感。畫面布景十分繁密,水氣氤氳,云霧顯晦,景物朦朧。畫中山川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在墨的濃淡和畫面的虛實、黑白變化中盡現(xiàn),把人帶入到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的境界,實為張弟德畫藝成熟期之山水畫佳作。“千山濃綠生云外,淡霧山中樹色稠;萬壑盤空天路遠,樂在仙峰靈境游?!庇么嗽娋渥黝},詩畫合一,意境契合得令人叫絕。山水畫歷來講意境、講靈性,寫山水氣韻也即寫胸中丘壑,故看似寫山寫水,實是些自己胸懷心境,絕不是單純的寫山寫水;但若說不是寫山寫水,又實在在山是山,水是水。 故畫人講修為、講品格,謂之養(yǎng)氣。畫山水無非草木、山石、湖泉、屋舍的排列組合,構圖千變?nèi)f化,用筆則可剛柔曲直、百般變化、一任為之。以得意境、筆墨為上。畫無意境則魂魄俱失,畫無筆墨則味同嚼蠟。清代重光在《畫荃》一書中,針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三種境界,并對繪畫中意與境的內(nèi)涵和相互關系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繪畫中虛實、形神、情景等問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意境的內(nèi)涵逐漸完善,也被大家所熟識、追尋。石濤曾說:“皴自峰生”,“不得其峰何以變”,指出了“變”的根據(jù)是現(xiàn)實真山真水,脫離了客觀對象就談不上變化。明代王履在其《華山圖序》中提到自己創(chuàng)作華山圖的心得體會,認為只有師法造化才能擺脫前人家數(shù)的束縛,開創(chuàng)自己的面貌。他有力地論證了師法造化才是變化出新、創(chuàng)造個人風格的出路,并由此得出結論:“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明造化,通自然,發(fā)于心,落于筆,正是張弟德先生長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實踐結晶。

【題識】云破山門開,青青煙樹來。山村好風景,深幽出樓臺。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溪瀑像一條彩帶從云間飄落下來,以筆法的蒼潤、松秀,山石的堆疊、起伏,雜樹的穿插、掩映,云霧的蒸騰、漶漫,花青著色的溫婉、妍雅,從某種角度說,“藝術靈感”并非創(chuàng)造,而是發(fā)現(xiàn),用心發(fā)現(xiàn)本來就存在的“客觀”、“造化”中“智慧”之光。如此創(chuàng)作,方有“神來之筆”。只要你真誠地尋找自身地域的價值,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各具文化品格的新作品。

不老的青山看過太多的云卷云舒,看過太多的花開花落,看過太多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青山就像一位閱盡紅塵看破生死的高僧,無貪婪之欲,無分外之求,既不以物喜,亦不以己悲,隨遇而安隨緣而行……每當瑣事纏身心煩意亂之時,只要看一看那一帶青山,心情自然會靜如止水。為了表現(xiàn)南方青山綠水的特殊風貌,畫家數(shù)次丹霞山寫生。一路多見茂竹修林,山勢險峻,山村、農(nóng)田、小溪、江湖。從而感受到清流、瀑布所帶給人的寧靜和祥和,加之他多年來遍游泰山、太行、峨眉、張家界、九寨溝以及川南、川北等各山大川,將南北山光水韻融通匯聚,成竹于胸,山勢皴法隨心而出,創(chuàng)作出了有自己藝術語言的的山水大畫。

2000年初,張弟德創(chuàng)作了一些顏色瑰麗的山水畫。他以“富有現(xiàn)實精神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坦蕩的胸襟,豪放的氣魄,身入造化,“妙悟”山河美之真諦。先生應用傳統(tǒng)天然的赭石、曙紅、墨色在水墨皴法的基礎上通過勾勒、渲染等技法,畫出山巖樹石的形勢結構,山體又用大塊面的墨跡打破碎散,皴法小開合包括在大開合之間,營造成了雄秀神奇、沉厚峻逸的自然景致,有奇崛之氣。

【題識】淙流絕壁散,虛煙翠澗深。叢際松風起,飄來灑塵襟。張弟德作品的藝術魅力,在于他拮取造化素材后,所作的概括提煉和藝術夸張。在造境過程中,他傾注了自我的理想和審美觀。畫面中瀑布并不浩大,但卻襯出水的明亮,堅硬的巖石和幾棵松木,均以輕墨勾染,將云空和水面留白,畫面寂靜空靈。

縱觀此畫,畫面取遠山近坡,遠處之山高曠雄厚,懸崖飛瀑,煙云生動,浩浩莽莽,近處一座草亭幾間茅舍隱于叢樹之中,“雨余山欲盡”又把人們視野展到極寬以致難以窮其變化的境界。畫要和人一樣,淳樸厚實,作者筆下的事物也多有拙樸之感,以雨后春日美景入畫,構圖飽滿,遠山近景虛實相襯,在繁密中力顯空闊,清麗的用色令人眼前一亮。此乃中國水墨寫意山水一大妙諦。
 山高水長,那堂堂大山和潺潺流水的外在形貌,留下的是“澄懷味象”的內(nèi)在生命精神。北宋郭熙的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藝術觀貫穿在三遠堂主張弟德先生近30年的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博大雄偉而又意境高遠,是張先生表達中國山水畫的境界和藝術追求。面對山川美景,在云海山物的環(huán)抱中,正適合良友們一同云上沙龍。而此次在朵云軒云上沙龍的三遠堂三位畫家的作品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山川風物情思,如今相會于元旦期間,此間山巒,相會于墨色淋漓的瞬息一刻,不正是一場最為快意的相逢。進入朵云云上展廳就呈現(xiàn)出不同本質(zhì)的精神世界,為觀者介入藝術場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像張弟德的山水畫給我們一種肅然起敬的力量,最滿足的,乃至感到驚喜的,無疑才會是他的知音。而張越的當代水墨畫,在新的藝術使命的驅動下,呈現(xiàn)繪畫的新的探索。還有藝術院校畢業(yè)的張翰,拓展了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同時也為繪畫水墨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道路。畫家張越與他父親張弟德有一篇山水巨作《江山一統(tǒng)》,這是在99年已經(jīng)完成的365米長卷作品,這幅作品有他們?nèi)耸甑男牧εc構思。當然也早就有許許多多的專家已經(jīng)解讀過他們的作品了。張弟德是四川內(nèi)江籍藝術家,卻長期生活在上海,張弟德以他的全部身心,突破了傳統(tǒng)書畫的限制。繼而以文化符號、水墨語言、空間意圖的形式投射到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在形式上的進取,在精神上的回歸,讓他的作品既有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又有文化上的深度。“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是長期在藝術探索中,才能得到的共鳴、認可與印證。三遠堂是有故事性的,早在北宋“三遠法”已然講究山水情景。然而,如今的中國畫語境已不再重要,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置身林泉高致的展覽現(xiàn)場,愿各位觀者能夠滌除玄鑒,獲得澄懷味象的生命體驗。





展品與觀者的距離更近,更能看出筆墨細節(jié)。 這是因為作品本身具有觀賞性, 人們在欣賞它們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身同感受。 



▼紐弗之友——上外附中66屆校友們合影......



▼與書畫家友人們合影......




 三遠堂,取自北宋郭熙山水畫論《林泉高致》中關于“三遠”之說?!吧接腥h: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這個詞匯既涵蓋了山水的透視關系,也算是山水的構思觀念,但更有隨山之遠把人帶向更遠的境界,使人生遠離塵俗和煩囂的現(xiàn)代涵義。三遠堂由堂主張弟德先生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創(chuàng)建。張弟德先生自幼酷愛繪畫,后因工作定居上海,早年擅版畫,后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上海大學美術專業(yè)深造,結業(yè)于上海華東師范學院藝術系和上海中國畫院,受教于張大千入室弟子胡若思等先生,畫藝不斷精進。張弟德先生喜山水,長期鉆研中國山水畫技藝而推陳出新,因而以山水畫技法的“三遠” 用來命名畫室,以催自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