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建盞的釉色,古往今來文人雅士所做的描繪并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描繪了建盞釉面的各自形態(tài)特征。并且隨著建盞文化的日益復興,建盞釉色也趨于創(chuàng)新和多變。在以往一襲黑釉的基礎(chǔ)上磐涅重生,衍生出流連的五色,斑斕的彩光。但由于建盞的釉色變化實在太多,導致至今并沒有公認的統(tǒng)一觀點。小編結(jié)合以往的文獻資料,對建盞釉色進行一個大致的分類: 經(jīng)典的烏金釉純黑釉古籍稱為'紺黑'、'烏金',呈色為純黑光亮,表面無斑紋,是建窯最原始的釉色,也是窯口燒制的本色。烏金釉講究的是光潤透亮、色黑如漆,釉面質(zhì)地細膩、凈亮如鏡。部分斑紋較少或極難直接觀察,達不到兔毫等標準的盞,也歸類到烏金釉盞中。這類盞器釉內(nèi)氣泡細小而多,呈霧氣狀成片分布。有的釉面可見到棕眼,有的黑釉內(nèi)散布狀若芝麻大小的金黃色結(jié)晶斑點,有的黑釉色黑如漆,用放大鏡觀察,可看到重疊密布的銀白色結(jié)晶狀斑點。 傳統(tǒng)的兔毫釉從宋代史料上看,關(guān)于建盞的釉色斑紋只有兔毫、鷓鴣斑兩種專稱,至于曜變、油滴、灰被等詞均源于日本。'兔毫釉'如其名是指顏色紺黑如漆的盞器釉面上,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條達、溫潤晶瑩。在宋代與飲茶有關(guān)的詩詞常常稱頌歌詠兔毫盞,宋代多本茶書亦以建窯兔毫盞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十二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直接畫成兔毫盞,其標志性地位毋庸置疑。兔毫釉細分之下,根據(jù)顏色、形狀的差異還可分為金、銀、異毫等幾種。 脫胎的鷓鴣斑釉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點試茶家珍之',由此可見鷓鴣斑的珍貴程度。鷓鴣斑盞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形若孔雀之羽,層層疊疊,若開屏之狀,紋理過度舒暢、自然。特別是黃色鷓鴣釉若鱗若羽,片片重疊舒展,真真是'一身金翠畫不得,萬里山川來者稀'。 發(fā)揚的油滴釉'油滴'一詞,在我國的古籍中罕有記載。'油滴天目'這個名詞是由日本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用來稱呼當時從中國進口釉面上密布銀色或赫色星斑的黑色建盞。在日本應(yīng)永年間所著的《禪林小歇》一書中首次出現(xiàn)'油滴'、'曜變'、'天目' 。油滴是一種形象的叫法,顧名思義就如同水中漂浮的油珠,指在建盞釉面上散布的無數(shù)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F(xiàn)在市面上常見的油滴樣式有'金油滴'、'銀油滴'、及其他五彩之分。 珍寶的曜變釉日本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xiàn)出大小不同的結(jié)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建盞釉面的彩光神秘幽遠,仿佛蘊蓄大千世界 ,被稱作建盞最為神秘的釉色。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40年的時光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guī)律都逐漸被偵破,但曜變?nèi)允墙ūK工藝里的謎團。 建盞釉色的變化取自于燒制過程中窯內(nèi)溫度氛圍的改變,而傳統(tǒng)的柴燒技藝以'不溫不火,得其中和'的詩性與禪心,演繹建盞一器一式的變化萬千,帶來建盞偶然獨鐘的天然奇色,所以古人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窯變莫測的釉彩特征著實貼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