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慶余年》,讓我看到了讀書的意義。 男主范閑飽讀詩書,記憶力出眾。穿越到古代的他,人生就像開了掛。 他借酒斗詩,唐詩宋詞張口就來,一夜之間成為整個慶國的“詩神”,名聲大震。 他默寫《紅樓夢》,書籍火爆了整個京都,一本書賣到8兩銀子,賺了一大筆錢。
他說:“我看過的每一個字,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記得絲毫不差,歷歷在目?!?/p>
詩詞、書籍的美好,就在于它們不因歷史的改變而褪色,永遠能引發(fā)人們的共鳴和震撼。 讀書的作用,不一定在于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讓你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拓展了見識和眼界。 就像作家亦舒說過:“人生所有煩惱會不多不少永遠追隨,但學識涵養(yǎng)可以使一個人更加理智冷靜地分析處理這些難題。” 深以為然。 02 我最喜歡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蒙冤入獄的安迪,有次被典獄長關禁閉一個月。 那是個暗無天日,只有老鼠作伴的地方,普通人連短短3天都難以忍受。 當安迪被釋放出來后,獄友瑞德看著他說:“難以置信,你竟然挺過來了?!?/p> 安迪指著自己的腦袋回答:“有莫扎特陪著我?!?/p> 閱讀、音樂、詩歌、藝術的作用,就在于此。 要擁有很多內(nèi)在資源,才能不懼怕獨處,才能在失意時忍受世界上所有的孤獨和痛苦。 一本書就像一個精神的小宇宙,可以給人帶來無窮的慰藉。 記得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本書,叫《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看了這張照片,我才知道: 一個人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大概就是給自己營造了一座避難所。 在書中可以暫時忘卻世界中的痛苦,令生命被無限延長。
03 看過一句話:“全民族靜下來,是一個國家深度思考的開始。” 在以色列,周六是安息日。 商店、飯店、娛樂場所大都關閉,公交也停運,人們在家中靜心祈禱、反思。 唯獨讀書、買書是被允許的,書店照樣開,買書的人絡繹不絕。 因為猶太人有句俗語: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 在他們看來,讀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詩歌、文學、藝術如同水和糧食一樣重要。 在猶太人家庭中,書柜一定要放在床頭,而且,書損壞了一定要修補。 猶太人剛剛開始教孩子讀書的時候,會放一罐蜂蜜在旁邊。 孩子讀一句書后,讓他舔一口蜜,即“書中自有甜如蜜。”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 而對比之下,去年中國的人均閱讀量僅為7.99本。 這也就是為什么猶太民族的人口只占世界的0.2%,但卻獲得了近30%的諾貝爾獎。
我們總是用浮躁代替了思考,用焦慮代替了行動,卻忘了,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們有過太多繁華的帝國,后來隨著歲月慢慢湮沒; 有過太多奢靡的物質,今天早已化為無形煙火; 有過勝利也有過屈辱,有過風光也有過卑微。 但最后留下來的,只有那些最偉大的精神。 所以我們應該閱讀經(jīng)典,只有通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那些浩瀚如海的作品中最閃亮的存在。 這樣,我們才會更平心靜氣地面對自己個人的挫敗。 就更有了在這個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并存的世界中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