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對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有較高的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據(jù)史書記載,李世民的軍事生涯鮮有敗績,只有在對陣西秦薛舉時敗過一次,還是因為他得了瘧疾,手下不聽事先安排,造成失敗。其余大小戰(zhàn)役均取得了勝利,那么李世民百戰(zhàn)百勝有何秘訣呢?我認為有以下五點:精準營銷
第一、戰(zhàn)略眼光遠大。 李世民看待戰(zhàn)爭的眼界極為開闊,能從大處著眼,不光盯在人數(shù)、裝備、地形等戰(zhàn)術問題上。而是從國與國、幾方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分析利弊。 比如晉陽起兵之初,攻打宋老生時,有情報顯示突厥聯(lián)合劉武周攻打晉陽,威脅大本營。李淵等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返回晉陽,李世民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突厥人少信貪利,劉武周與突厥之間也存在嫌隙,而且關中已經(jīng)獲悉我們起兵的消息,如不迅速進軍,必生變故。
再如攻占長安后,李淵迫不及待,派李世民與李建成出關援助東都,經(jīng)略中原。但二人到達東都觀察形勢后,決定放棄這一計劃,并建議李淵先鞏固關中、再經(jīng)略中原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稱得上是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軍事家。 第二、知己知彼,利用自身優(yōu)點,抓住敵人弱點,制定作戰(zhàn)方案。 對戰(zhàn)西秦薛舉世民首嘗敗績,在反擊中,他抓住西秦國力弱小、兵少糧缺的弱點,堅守不出,雙方對峙六十多天,將敵軍拖到糧彈兩缺、人心浮動,然后一舉出擊,消滅西秦。
在對戰(zhàn)宋金剛時,雙方對峙于柏壁,面對敵軍強大的兵力,李世民看到敵軍后方尚有浩州這個軍事重鎮(zhèn)在自己手中,于是派出小股部隊支援浩州,待到敵軍運送糧草時,浩州守軍果斷出擊,切斷敵軍補給線,宋金剛慌忙北撤,李世民率領主力果斷出擊,打敗敵軍。 在圍攻東都王世充時,面對竇建德十幾萬部隊的增援,不少下屬建議撤圍暫退,避敵鋒芒。但李世民堅持同時對戰(zhàn)兩大強敵,他對下屬說:“王世充兵摧糧盡,旬月間將不攻自破,竇建德新到,驕矜自大,我們把守虎牢關咽喉,他如何攻破!如果竇建德冒險用兵,我們可輕易取勝;如果對峙旬月,建德必定疲敝,到時洛陽城破,我軍氣勢百倍,一舉兩克。如果我軍撤圍,兩賊合兵,我們何時才能破敵!”結果世民一戰(zhàn)打敗兩大強敵,使天下初定。 可見,李世民能夠敏銳的看到敵軍的弱點與自己的長處,將戰(zhàn)役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擁有堅韌的精神與冷靜的頭腦,防守沉著,出擊果斷。 在李世民的軍事生涯中,經(jīng)常遇到需要堅守不出的情況,這時最為考驗一名統(tǒng)帥堅韌的精神,對意志力與膽略有很高的要求。但李世民每次都能從針鋒相對的僵持中找到敵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看清出擊的時機,可見他的頭腦多么冷靜。 在出擊時李世民堅決的窮追猛打,在對戰(zhàn)薛仁杲與宋金剛時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兩次都有下屬為了他的安危阻擋在馬前,而李世民堅決出擊,在追趕宋金剛時他二日不飲食,三天不卸甲,不給對手留下喘息之機與思考的時間,避免敵軍重新集結而聲勢復振,徹底摧毀敵軍的意志力。 第四、重視掌握敵方動向,親自偵查敵情。 李世民常常親自帶領輕騎,深入敵軍控制區(qū)域偵查地形,探聽敵軍虛實,做到心中有數(shù)。當然,這是需要魄力與勇氣的,有幾次使他陷入了險境。 比如,在對戰(zhàn)宋金剛時,李世民與親兵偵查敵情,因疲憊小憩,結果被敵人包圍,多虧一條蛇追趕老鼠,撞到親兵臉上,二人才驚醒逃命。在對戰(zhàn)王世充時,李世民偵查敵情時突遇敵軍騎兵部隊,將他團團包圍,多虧尉遲恭及時趕到,救了李世民一命。 第五、發(fā)揮騎兵威力。 李世民組織了一支騎兵部隊,名叫“玄甲軍”,他們通身上下披著厚重的黑色盔甲,屬于重裝騎兵部隊。
每到?jīng)Q戰(zhàn)關頭,或者截斷敵軍退路,或者側翼迂回包抄,或者正面插入分割敵軍,騎兵都有他的優(yōu)勢。特別是對戰(zhàn)竇建德時,這只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竇建德一個措手不及,將其活捉。 綜上所述,李世民通過以上五大有點、高超的指揮藝術以及大批猛將的誓死追隨,建立了不世之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