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897年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西奧多.赫茲爾提出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猶太人有組織有目標的為這個政治目標奮斗了整整半個世紀。如果拋開立場與成見,只說這群人所做的事業(yè),以色列的創(chuàng)立者們應該得到人們的尊敬。他們?yōu)榱诵闹械睦硐肱c信念,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克服困難孜孜以求的不懈奮斗,最終把一件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事情變成了現(xiàn)實。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之父西奧多.赫茲爾在建國目標提出的時候,就對需要做的事情做了規(guī)劃。 在赫茲爾最初的計劃里,建國要爭取到其他國家的支持,通過買地移民,有意識的把以色列人集中起來,通過文化把以色列人團結發(fā)動起來,在移民造成的既成事實地方組織軍隊建立國家。整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國的過程,基本主要就是圍繞這些計劃的實施過程。為了達成這些目標,以色列的建國先驅們不計個人得失,目的明確前赴后繼,同時也審時度勢靈活務實朝著建國的方向堅定地踐行。 以色列建國的國際活動人們經常說時勢造英雄,以色列的建國過程可以說每次都恰到好處地利用好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最終抓住了歷史機遇,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剛剛開始時的世界形勢是,英國仍然是個資本主義列強的老大,但是法、德、俄、意等其他列強也不甘示弱,大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爭奪,矛盾日趨尖銳。同時,今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qū)處于沒落的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之下,且由于其處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為列強們垂涎的對象。 幾乎在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同時,赫茨爾就開始在各國進行外交活動,爭取歐洲大陸的國王大公支持。他被德皇威廉二世接見了幾次,在簽署海牙公約的會議上和不少政治家見面,但最終并未得到他們的支持。另一方面,按《巴塞爾綱領》的計劃,猶太人家園將建立于巴勒斯坦,由于巴勒斯坦正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下,赫茨爾便想方設法爭取土耳其的支持,結果也以失敗告終。接著在1902至1903年,赫茨爾受邀請在英國皇家移民委員會上作證,因此與英國搭上線,他便想爭取英國支持,把猶太人移居當時屬于英國的殖民地埃及西奈半島,此事未成。后來,英國要他協(xié)助在英屬東非建立一個大型猶太人定居點,并成立自治但附屬于英國的政府(又稱烏干達計劃),但是赫茨爾去世后這個計劃最終也沒有實施。 可以說,直至作為第一代領導人的赫茨爾去世,猶太人都沒有取得他們想要的大國的支持,沒有人理會這個寄人籬下的民族。但是歷史給了猶太人機會,當時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不斷的加劇,并最終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末期,戰(zhàn)爭雙方陷入膠著狀態(tài),英國出于對巴勒斯坦進行殖民擴張和戰(zhàn)局發(fā)展的需要,發(fā)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一戰(zhàn)后統(tǒng)治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在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并瓦解,英國贏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其后猶太人又爭取到美、法等國對《貝爾福宣言》的承認 。 有了英國的支持,猶太人便可以大規(guī)模的向巴勒斯坦移民,推進實現(xiàn)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的既定事實。猶太人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是有必然性的,戰(zhàn)爭爆發(fā)后,猶太人出于爭取支持的目也加入了戰(zhàn)爭。因為對誰會取得勝利判斷不同,戰(zhàn)爭的雙方都有猶太人參與,你可以說他們兩邊押寶,但是無疑他們意識到了這是取得大國支持的一次機會,最終他們也如愿了。 一戰(zhàn)以后二十多年,猶太人大量向巴勒斯坦移民,這樣就導致與當?shù)氐陌⒗说拿苋找嫱怀?,英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漸漸不那么支持猶太人。但是歷史又一次給了猶太人機會,此時二戰(zhàn)爆發(fā)了,并且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了納粹大規(guī)模屠殺猶太人的事件。猶太人的遭遇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輿論的廣泛同情,特別是在新興崛起的美國贏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與此同時,猶太復國主義者想方設法擴大在美國的影響,二戰(zhàn)期間的1942年,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美國紐約召開比爾特莫爾大會,決定重點爭取美國的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猶太人再次抓住了這次機會,利用二戰(zhàn)及戰(zhàn)后形勢爭取到了世界主要大國對其建國的支持。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大會以美蘇等33票贊成,阿拉伯國家等13票反對,英國等10票棄權通過了巴拉斯坦分制方案,至此猶太人達到了爭取世界承認他們建立一個國家的目的。 以色列建國前的移民潮現(xiàn)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國前,猶太人一共六次有組織的向巴勒斯坦移民。 第一次發(fā)生在1882年到1903年之間。1881年發(fā)生了沙皇遇刺事件,烏克蘭南部開始襲擊、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從沙俄開始的排猶浪潮很快蔓延到東歐各國。導致俄國蘇瓦烏基(今波蘭境內)等地產生了“熱愛圣山運動”,其成員包括正統(tǒng)派猶太教徒和一部分激進的猶太知識青年,到1890年“熱愛圣山運動”已經有138個協(xié)會。1882年熱愛圣山分支組織盧比的成員到達巴勒斯坦的雅法,在兩個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資助下在雅法東南面購買了100英畝土地,建立猶太農業(yè)定居點,由此掀起俄國和東歐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定居點的高潮。此次移民潮前后有約2.5萬猶太人從俄羅斯遷入巴勒斯坦,使得當?shù)氐莫q太人數(shù)量增加了一倍。第二次發(fā)生在1904至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之前。俄國1903年又爆發(fā)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此次大約有4萬俄國和波蘭的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起初的這兩次移民主要來至于俄國和東歐,因為這里的猶太人生存條件最惡劣,大批猶太人被迫遷移出這一地區(qū)。前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只是這些外遷移民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人移民至世界其他地區(qū),比如美國和美洲。 1918年到1923年間發(fā)生了第三次移民潮,一戰(zhàn)后期英國發(fā)表了支持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貝爾福宣言》,一戰(zhàn)結束后,沙俄被推翻,俄國發(fā)生內戰(zhàn),此次約有2.5萬俄國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1924年至1926年,因波蘭政府打擊猶太人商業(yè),同時美國的移民政策限制變嚴格,產生了第四次移民潮,共計約6萬波蘭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這兩次移民是《貝爾福宣言》發(fā)表之后,取得了大國庇護和殖民地政府支持的遷入,只短短幾年便遷入了前兩次移民潮幾十年的移民量。移民主體仍然是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而生存環(huán)境較好的西歐猶太人并沒有往條件更差的巴勒斯坦大規(guī)模移民。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戰(zhàn)期間和1927至1932年間,分別由于戰(zhàn)爭和經濟原因,遷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比之前減少。 1932年至1939年英國政府對猶太人政策改變的這段時間,是第五次移民浪潮。由于之前的移民基礎,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機構越來越完善,這次移民潮的人數(shù)達到22.5萬。另外,由于納粹德國的反猶排猶活動,致使大量猶太人逃離歐洲移居巴勒斯坦,除去東歐這次的移民還包括很多來自中歐和德國的猶太人。 1939年之后,英國的巴勒斯坦政策發(fā)生了變化,猶太人遷入受到嚴格的限制,二戰(zhàn)期間,猶太人進行非法移民遷入巴勒斯坦。二戰(zhàn)結束后,1945年至1948年是以色列建國前的第六次移民潮,共有12萬歐洲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其中有7萬非法移民。這次移民主要是納粹對歐洲猶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殺導致的,絕大多數(shù)歐洲猶太人無家可歸朝不保夕,不得不淪為難民四處逃生,同時也是猶太復國主義者大力組織的結果。 經過這六次移民,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地區(qū)近200萬人口中,猶太人達到65萬,阿拉伯人132萬,猶太人占比約31%。與阿拉伯人的比例由移民開始時的1:40大幅增加至1:2,從而造成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實際存在,為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 以色列建國前的生產發(fā)展與經營一個國家存在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自己的國土,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民。猶太人為建立自己的國家(開始的時候叫民族家園),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向巴勒斯坦地區(qū)移民,同時努力定居下來。這個過程有猶復國主義者的組織,也有的人是因為當時形勢的逼迫。 第一次與第二次移民潮原因是沙俄與東歐的排猶運動,這期間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猶太人被迫離開這里。在這種情況下,受猶太文化中回歸思想的影響,有少部分猶太人選擇回到他們祖先的發(fā)源地巴勒斯坦地區(qū)。相比于歐洲和美洲,當時的巴勒斯坦可以說是條件艱苦,氣候干旱土地貧瘠,文明落后。這部分人很多是憑著一腔熱血來的,他們移民后在當?shù)氐纳嬉膊皇呛艹晒?,雖然嘗試進行農業(yè)生產,但是最后都沒有取得多大的成績,主要是靠其他猶太人組織的支助才得以生存下來。因此,可以說第一次移民潮對猶太人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后來的猶太人移民的時候多了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可以選擇。 早期的這種定居點叫做“伊舒夫”,農村的猶太人村莊叫“莫沙瓦”,他們自購或者由猶太組織支助購買土地,進行農業(yè)生產,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懷著讓猶太人回到故鄉(xiāng)擁有自己的土地的理想來的。到第二次移民潮的時候,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已經建立起來了,他們建立了組織移民的機構,成立了購買土地安置移民的金融機構,有計劃的進行土地改良和農作物種植的研究。同時,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接管了之前致力于巴勒斯坦移民的猶太組織,及其在巴勒斯坦建成的定居點。在組織形式上,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先后產生了“基布茲”和“莫沙夫”兩種集體所有制形式?;计澥且詡€人身份加入的集體所有制農莊,莫沙夫是以家庭為單位加入的集體所有制合作農莊。 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很多地方是沙漠,約旦河谷多是沼澤,而且屬于地中海氣候,大部分土地并不適合種植弄作物。但是猶太人先驅們克服困難,排干沼澤,開墾貧瘠的荒漠,改良土壤,在以色列發(fā)展起了現(xiàn)代農業(yè)。他們因地制宜,種植柑橘和葡萄,不僅僅自給自足還有出口。今天的以色列是世界上農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優(yōu)良,農作物育種技術,農業(yè)生產技術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除了農業(yè),猶太人在20世紀20年代起也開始發(fā)展工業(yè),有火柴、紡織、食品等日用輕工業(yè),也有水泥、金屬加工、石油、電力等重工業(yè),約旦河上建立了發(fā)電廠,死海的鉀鹽礦產也得到開發(fā)??紤]到建國的軍事需要,他們甚至秘密建立了軍工廠,為后來以色列建國做軍事準備。后來的移民中,有很多小工商業(yè)者、手工業(yè)人員以及產業(yè)工人,他們中有部分繼續(xù)去農村開墾土地,也有很多在城市發(fā)展。后來的以色列首都及港口特拉維夫就是猶太人不斷努力,在荒漠上建立起來的城市。 總之,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后,先是通過買地,在土地貧瘠和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難的發(fā)展農業(yè)。客觀的說,他們?yōu)楫數(shù)貛チ爽F(xiàn)代生產技術,促進了當?shù)厣a力的發(fā)展。你可以說猶太人有預謀的侵占阿拉伯人的土地,但是,形勢上猶太人是通過買賣獲得的,并沒有對阿拉伯人進行武力逼迫。此外,猶太人帶去了大量資本,發(fā)展了巴勒斯坦的工業(yè),客觀上也是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的。 以色列建國的組織與軍事基礎1884年熱愛圣山運動協(xié)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西里西亞的卡托維茨城舉行,大會明確提出圣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國家,該組織主要致力于普及希伯來語、宣傳猶太復國主義理論、爭取猶太富豪資助、協(xié)調推進猶太人遷徙巴勒斯坦以及在當?shù)氐膲ㄖ郴顒拥?。后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發(fā)生后,該組織就成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一部分。哈伊姆?魏茨曼、大衛(wèi)?沃爾夫佐恩、納胡姆?索科洛夫、納坦?比恩鮑姆等一大批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和骨干都是出自該組織。 以色列的早期移民,一開始就是帶有理想和目的去往巴勒斯坦的,最開始由于迫害而離開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之所以會選擇巴勒斯坦,主要是受傳統(tǒng)猶太文化中回歸思想和萌芽期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影響。如果說第一次移民潮的移民還只是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移民巴勒斯坦地區(qū),那么,第二次移民潮的移民很多都是有堅定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先驅,他們移民巴勒斯坦是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的。這批移民到達后,自然的開始考慮社會管理與未來國家的組織模式。 早期移民都是帶著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的理想去的,而移民又主要來自俄國和東歐,那里的人民有很多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因此,早期的移民根據(jù)這兩種思想分為兩個政治派別,于1905年成立了青年工人黨,1906年成立了錫安工人黨,其中錫安工人黨傾向于社會主義立場。一戰(zhàn)后,更多東歐移民的到來,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產業(yè)工人更多。1920年,各政治立場的黨派聯(lián)合成立了猶太工人總會,錫安工人黨后來改組為勞工聯(lián)盟,成為猶太工人總會中最大的黨派。由于以色列早期的經濟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世界其他猶太人的捐贈,而以色列以組織或集體的身份接受這些捐贈,并實施分配。所以以色列的土地,其他公共資源其實就是一種公有制或者集體所有制。所以以色列移民的多數(shù)人都是猶太工總的成員,因此勞工聯(lián)盟的領導地位一直延續(xù)到以色列建國,猶太工總的領導集團后來成為以色列建國后的重要國家組織基礎。因此,外界認為以色列的國家組織有一定的社會主義傾向,這可能是當初蘇聯(lián)支持以色列建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早在一戰(zhàn)時期,猶太復國主義先驅就在謀求建立猶太人自己的軍事力量,為建立猶太人國家做準備。前面提到過,一戰(zhàn)爆發(fā)后,很多猶太人意思到這是猶太人登上世界政治舞臺的一次機會,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加入了不同的陣營。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中有一些人看好協(xié)約國集團,比如魏茨曼、博雅廷斯基等;而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則傾向于同盟國集團,因為當時巴勒斯坦還處于同盟國集團的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代表人物有本.古里安。本.古里安開始希望加入奧斯曼帝國一方,但是被拒絕并驅逐。后來,應該人出于戰(zhàn)爭需要組織了一支猶太人軍團,一戰(zhàn)結束后,這只軍隊被解散,但是猶太人還是借此機會培養(yǎng)了自己的軍事骨干,為后來的軍事力量建設打下了基礎。 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早期猶太人定居點處于阿拉伯人之中,并且得不到當?shù)卣谋Wo。面對阿拉伯人日漸積累的敵視,伊舒夫內形成了早期的防衛(wèi)組織,它屬于一種自發(fā)的自衛(wèi)組織。后來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矛盾不斷加劇,1920年,發(fā)生了阿拉伯人襲擊猶太人村莊的事件,猶太人以此為契機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1920年6月,在原來的防衛(wèi)組織基礎之上,猶太人聯(lián)絡當時所有巴勒斯坦境內的軍事力量,建立起側重于防衛(wèi)的軍事組織“哈加納”,并且想以此為基礎建立未來的國家軍隊。哈加納建立后沒有得到英國托管當局的認可,由于得不到當局的法律許可,哈加納長期是打著自衛(wèi)旗號的秘密地下武裝,在猶太人內部也因分歧而沒有獲得足夠支持。1929年再次發(fā)生阿拉伯人暴亂,猶太人又一次被殃及,此后猶太人內部達成一致意見,需要有自己的正規(guī)武裝來保護他們。1931年,哈加納的組織進行了調整,組織更加健全,同時一部分更加激進的成員分裂出來,1937年形成了猶太人另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伊爾貢”?!耙翣栘暋敝幸恍└鼧O端的成員,在他們的領袖雅博廷斯基去世后,在1940年又分裂出一個軍事組織“希萊”。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人爆發(fā)了反抗英國托管當局的起義,猶太人乘機爭取英國人對他們建立武裝的支持。哈加納除了防衛(wèi),漸漸開始主動出擊,1941年,利用二戰(zhàn)的機會,哈加納組建了“帕爾馬赫”,這支隊伍后來發(fā)展成猶太人又一個激進的軍事力量。到二戰(zhàn)結束后,猶太人的軍事力量已經發(fā)展到幾萬人,其準軍事力量羽翼益豐,為后來的以色列立國打下了良好的軍事基礎。 以色列建國的國家政治機構基礎整個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來看,主要是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發(fā)起并領導推動的,到了后期巴勒斯坦當?shù)氐莫q太移民發(fā)展成為決定力量。 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很多時候以國家為分界進行活動,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猶太人組織,各國的猶太人組織代表再開會商議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行動內容。1905年最后達成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一致意見后,1907年的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巴勒斯坦分部,并與1908年在巴勒斯坦的雅法成立辦事處,正式直接在巴勒斯坦開展活動。一戰(zhàn)后,統(tǒng)治巴勒斯坦的英國托管當局允許一個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進入巴勒斯坦,該委員會合并此前的巴勒斯坦辦事處,取得英國人授權,建立了各種職能機構。1921年第十二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大會召開,對組織進行改組,成立了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執(zhí)行委員會代替了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顯然該委員會受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后來,猶太復國者為爭取更廣泛的猶太人的支持,決定成立世界猶太人協(xié)會取代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929年,新協(xié)會成立,次年,新組織在巴勒斯坦的政治地位得到當局的承認,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執(zhí)行委員會被并入新成立的猶太人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會。 另一方面,遷移到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機構。1920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組織了第一次猶太人大會,這次會議后成立了猶太民族委員會作為其執(zhí)行機構。1926年,猶太民族委員會取得英國托管政府的承認,合法的成立社會管理執(zhí)行機構。猶太工總是猶太人大會中代表最多的組織,執(zhí)行機構猶太民族委員會中也是工人代表的人數(shù)占多數(shù)。 開始的時候,猶太人大會只是巴勒斯坦地區(qū)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代表,隨著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者在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中地位的提升,到了以色列建國的后期,巴勒斯坦的猶太民族委員會漸漸取得猶太復國者的領導。到以色列建國是,民族委員會獲得立法權,并成為領導以色列建國的臨時政府的主要力量。 從整個以色列建國的歷程來看,猶太人的宗教傳統(tǒng)也對以色列建國產生了作用,但是這里并沒有做專門的介紹。因為在筆者在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唯物主義者關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一論斷在此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縱觀猶太人復國的各個歷史機遇,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都是由于客觀條件造成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萌芽之后,并沒有得到人民強烈相應,直至東歐和俄國的猶太人因迫害而生存難以為繼不得不逃離時,才開始有少數(shù)人出于宗教感情把巴勒斯坦當做一個逃難目的地,當時的大部分人選擇的是逃往謀生機會更多的英國、美國、美洲等地區(qū)。往巴勒斯坦的遷徙規(guī)模開始并不是太大,扎根安家也不是很順利,直到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猶太人抓住戰(zhàn)爭膠著時期的機會,獲得英國的支持,才在一戰(zhàn)后真正獲得大規(guī)模移民的成功,取得殖民地社會經濟的有效發(fā)展。軍事基礎方面也類似,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民開始并不熱忱與建立軍隊,阿拉伯人的襲擊和英國人的搪塞使得他們有了建軍的需要,同時恰逢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機遇。其他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也都有類似的現(xiàn)象,都是因人民的客觀需要和恰逢其時的機遇促成的。 筆者此時有感:任何一個事業(yè),不管有多高尚,前景多么的美好,只有被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會得到支持和積極的響應。也還要順應歷史潮流,抓住了發(fā)展的機遇,才能夠取得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