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佩英(新西蘭)
香港,東方之珠。她,如一個美人,時而千嬌百媚,風華絕代,;時而隱身幕後,艷光幽幽。有人愛她,有人恨她,有人愛恨交加。她默默不語,佇立在珠江口,看世事滄桑,觀風雲變幻。 說到香港,不得不提東江。這條珠江的支流,流經粵東的大部分地區(qū):和平、龍川、惠陽、東莞、寶安。說東江是香港的命門,一點不為過。從五十年代末開始,東江水一直是香港人的主要供水來源。 東江流域生活著四千萬的人口,其中惠陽、寶安(今稱深圳)這些最靠近香港的區(qū)域,原住民們稱自己為“本地人”,因為他們說客家話,並非通用的粵語。 我是十八歲以後出來省城讀書時,才開口說粵語的。當然,從小用魚骨天線收看香港電視,聽粵語歌曲,追香港明星,粵語是耳熟能詳?shù)摹?/span>香港雖近為鄰,卻似遠在天邊。她像一位蒙面紗的女郎,面龐若隱若現(xiàn),朦朦朧朧,始終不見真容。 最早知道香港的存在,是在我三、四歲時,這要從一手帶大我的奶奶說起。奶奶愛回憶往事:憶苦思甜。那些年她一直絮絮叨叨不忘提醒孩子們:我們是喝東江水長大的。祖上世代在東江走船幫。那時,交通不發(fā)達,水路是最重要的運輸途徑,惠州、東莞、香港是粵東極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可在1938年的秋天,日本人從惠州大亞灣強攻,雖然由“本地人”組成的東江縱隊(抗日游擊隊)拼死抵抗,死傷、被俘無數(shù),終是不敵日軍。日本人登陸成功后,第一時間就是切斷這條命脈,封鎖水路。爺爺失業(yè)了。幸好,日本人忌憚英國人,沒敢直接拿下香港,香港比內地多了三年的和平時光,至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1941年秋,香港淪陷。奶奶被迫拿起一根扁擔,開始日據(jù)七年的水客生涯。她與很多本地人一起,早上挑一擔鹽巴,抄鄉(xiāng)間小道,下午抵香港。第二天,挑回用鹽巴換來的布匹,日夜兼程趕回家。第三天一早,趕緊到集市用布匹換回一袋米和兩條鹹魚。家裡有孩子嗷嗷待哺,一家老小正等米下鍋。這,就是最早期的“水客”--那些去香港低買、到內地高賣討生活的人。 每次說起這些,奶奶都不勝唏噓。香港,在我幼小的心中有了特殊的分量,似乎是一個庇護所。 數(shù)年後,香港再次走進記憶。我十歲那年的春節(jié),家裡突然來了一位港客:我的三舅。同行的有一位個子很高的時髦女士,他的新婚妻子。舅舅大包頭,喇叭褲,年輕的舅媽身著一件大紅毛衣,長髮微捲,搽淡淡口紅,是當年我見過的最時尚女子。舅舅這趟回鄉(xiāng)真把我們嚇了一跳!只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好多位舅舅,何時少了一位我們竟然不知曉?長大後才明白,其實這是大人有心所為,不讓更多人知道舅舅的下落。舅舅當年是知青,下鄉(xiāng)的生產隊終年無飽飯。飢腸轆轆的他,有一天,再也熬不住了,冒著生命危險,成了一名“偷渡犯”。他抄一條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山間小路,趁月黑風高,取陸路到了香港。之後的八年,別說回家,他甚至連信也不敢寫,均由朋友輾轉告知家人他的消息。他害怕連累我們。當然,這些事家裡人對我們小孩子只字不提。後來,舅舅每年都回家過年。我出國的那年夏天,特意取道香港,在舅舅處生活了一個月,一睹傳說中東方之珠的風采。 二十年前的香港,秩序井然,街上行人雖多,卻彬彬有禮。商店琳瑯滿目,許多商品從未見過,讓人歎為觀止。三舅專門買來一條三文魚(這也是我從未見過的),他用三種方法烹製:魚肉刺身、豉汁蒸魚腩,魚頭魚尾和骨頭一起煲湯。我記得那條魚花了一百五十元港幣,剛好是大學剛畢業(yè)的我一個月的工資(記得港幣兌人民幣是一比一點二,港幣比人民幣值錢),我咂舌。當時已身為香港公務員的舅舅微笑著叫我儘管享受美食,說這是小錢。我驚歎香港的繁華和富裕。我終於理解了當年舅舅為何要偷渡:生活所迫。 一年後,我收到遠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的表妹(三舅的女兒)的來信,說三舅罹患癌癥,已離開人世。最後的半年,他知時日無多,是回鄉(xiāng)度過的。離世時有外婆和所有親人在身邊,走得很安詳。他的骨灰一半撒在東江,一半供在家族墓地,墓碑面向東方:香江。那裡,他渡過了生命中的美好時光。 淚水悄然落下。一代又一代,本地人出走香江,各有辛酸。羅湖橋把東江分割成兩岸,血脈親情卻從未分開過。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今,河這邊的“本地”已今非昔比。過關處依舊可見人們提著大包小包,但他們提的已不是保暖、蔽體用的布和關乎生死存亡的大米,而是LV包和各式名牌奢侈品。一隊隊觀光旅遊團,魚貫而去。而從香江對岸進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本地”就業(yè)、結婚生子、安家落戶。香江,已不再是那位蒙紗的神秘女郎。她,已是鄰家小妹了。 “本地人” 的故事而今已成歷史,客家話亦已式微。而今走在香港、深圳、惠州、東莞的街頭,聽到的是國語、粵語甚至英語。世事變遷,唯一不變的,是香港和“本地人”,依舊同飲一江水,同享一輪月,同寫一樣的文字,雖然有繁體和簡體之分。
榮譽顧問:鍾建新(港)、左平、譚成珠(港)、桂清揚、胡正云、易人、周慶明(美)、李云岱 榮譽副主席:趙軍、王庭南 副主席:李國苓、馬文佳 常務副秘書長:陳玉玲(港)、周新生 副秘書長:播音、山風 【香港視界】編委會 排名不分先后 顧問:周慶明(美)、易人、胡正云、余式權(意)、桂清揚、張駿曜(港)、左平、譚成珠(港)、王庭南、李云岱、胡樹新、鍾建新(港)、趙軍 榮譽編委:劉成宏、黃發(fā)濱、胡風楚月、楊岸森、維港泊人(香港)、無牽無掛(奧地利) 編委:播音、吳桂香、阮圓圓、郭英杰(美)、蔣衛(wèi)平、羊鳴、未遠、汪尋洲、山風、仿若、楊飛鵬、周新生、胡永賢、張宗明、陳玉玲(港)、李國苓、張林春、劉宗軍、馬文佳 說明:點擊姓名鏈接可更多了解編委(完善鏈接中) 法律顧問:王印強 本期編輯:大賀 可以受用一生的九句畫與話(值得一看) |
|
|